1,其皆出于此乎的于是什么意思

于:从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其皆出于此乎的于是什么意思

2,文言文翻译

翻译《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邓当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鲁肃曾对邓当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文言文翻译

3,翻译原文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使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读了1000遍了,它的意思就出来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标题:在家里我们可以做什么来保护环境斜线部分:一位记者就环境问题正在采访简以下按照行翻译:你好,简, 我可以问您一些问题吗?当然可以我们都知道你在一家保护环境的组织工作,你能告诉我们你在那里做什么吗?嗯,我的主要工作是船舶关于保护环境的信息,比如:三r--减少,重新利用和回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家里可以做什么来保护环境呢?我们应该减少垃圾,比如:我们应该使用纸张的两面和再次利用塑料袋。学生在学校可以做什么?回收可以保护环境,和可以节省金钱,我们鼓励学生手机废纸和饮料瓶子,我们把它们归类因此可以被回收好主意,谢谢你!不客气。 ? ?手工翻译?尊重劳动?欢迎提问?感谢采纳? ?

翻译原文

4,师说原文和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5,急求文言文翻译

1.治驼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夫。”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底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2.庖夫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呜呼!人们的县令,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原文:昔有疱夫,甚迂。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3.迂公修屋 【原文】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茸.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垢,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仍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茸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 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杨震“四知”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学生规劝他说:“您喜欢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道理: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思考清楚,该不该受,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6,桃花源记翻译

1.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2.字词翻译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作为职业。为:作为。   缘:沿,顺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行。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小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到头了。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丢下。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仅能容下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探问消息。   妻子:妻子和儿女。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隔离不通音讯。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通俗点讲是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具体。   停:住。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终于。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高兴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实现。果:理想实现。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这里是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7,翻译

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 (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我能够因为言辞(不当)而不被你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 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晏子到了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穿着反面皮衣,背者一捆柴火的人在路旁休息.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内篇杂上第五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1) 晏子之晋,至中牟(2),睹敝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3),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4)?”对曰:“我越石父者也(5)。”晏子曰:“何为至此(6)?”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7)。”晏子曰:“何为为至仆(8)?”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9),是以为仆也(10)。”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11),因载而与之俱归(12)。至舍,不辞而入(13),越石父怒而请绝(14),晏子使人应之曰(15):“吾未尝得交夫子也(16),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17)。”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19),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20)。吾三年为人臣仆(21),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22),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23);今又不辞而入(24),是与臣我者同矣(25)。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26)。”晏子出,见之曰(27):“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28)。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29),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30)。”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31)。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32)。”晏子遂以为上客(33)。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34),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35)。” (1) 刘师培补释云:“此节与下晏子为齐相节,均非晏子春秋本书也。此二事载于史记管晏列传,传赞曰: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则凡载于晏子春秋者,史公均弗录。此二书者,乃见于他书者也。越石父事,吕氏春秋观士篇载之,或史记即本于彼书,后人据他籍及史记所载补入此二节,非其旧也。” (2) 孙星衍云:“史记集解:駰案地理志云:“河南中牟县,献侯自耿徙此。”瓒曰:“中牟在春秋之时,是郑之疆内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按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漯水之北。索隐:此赵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正义:按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汤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侧也。” ◎刘师培校补云:“文选四子讲德论注引作至于中牟。” ◎则虞案:无“于”字是,史记管晏列传正义、御览四百七十五、又六百九十四引皆无“于”字。 (3) 孙星衍云:“反,御览作衣,刍,史记正义作薪涂,新序、御览作途,是涂俗字。” ◎卢文弨云:“反裘,所谓惜其毛也。” ◎则虞案:新序节士作“披裘”,史记正义引无“者”字,御览六百九十四引“反”作“皮”,无“息于涂侧”四字。 (4) 则虞案:史记正义、御览四百七十五引“晏子问曰:何者?”文选注引“晏子曰:吾子何为者?”与今本皆异。吕氏春秋观世篇作“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新序同。今本晏子恐沿此而增。 (5) 则虞案:吕氏春秋作“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新序同,惟“名为”作“吾名曰”,“父”作“甫”。史记正义引无“越”“者”字,御览四百七十五、六百九十四引无“者”字。 (6) 则虞案:文选注引无“至”字。 (7) 孙星衍云:“言庸身为仆也。吕氏春秋、新序作齐人累( 新序作“累”)之,史记承其误,则云越石父在缧绁中。按此云负刍息于涂侧,又云见使将归,又云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则非罪人也。” (8) 孙星衍云:“今本下为字作之,据文选注改。”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杨本、归评本俱作“之仆”。 (9) 黄以周云:“文选讲德论注作吾身不免冻饿之地。” (10)孙星衍云:“御览作不免饥冻,为人臣仆,一作冻饿为人臣仆。” ◎则虞案:史记正义作“苟免饥冻,为人臣仆”。文选注作“吾是以为仆也”。 (11)孙星衍云:“使偿其佣直也。赠,吕氏春秋、新序、文选注、御览俱作赎。” ◎黄以周云:“赠当作赎。标题云解左骖赎之与归,吕氏春秋、新序及文选注、御览所引亦并作赎。” ◎则虞案:史记管晏列传“解左骖赎之”,绎史亦作“赎”,指海本据改。 (12)则虞案:吕氏春秋、新序作“载而与归”,史记作“载归”,御览四百七十五引作“载而俱归”,今作“因载而与之俱归”,为文太赘,盖不解“与”“俱”同义而误增也。 (13)则虞案:吕氏春秋、新序与此同。史记作“弗谢入闺”,足见史公所见之晏子,与今本不同,并可推知吕氏春秋所用晏子旧文,亦多更易。 (14)孙星衍云:“怒,文选注作立。” ◎则虞案:吕氏春秋、新序与此同。惟吕氏春秋无“而”字史记无“怒”“而”字。 (15)则虞案:史记作“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此文下言“晏子出见之”,是应之者乃使人,晏子此时犹未出,是知史公所见之本与今本固非一本也。 (16)刘师培补释云:“吕氏春秋观世篇作婴未尝得交也,新序杂事篇同,是也。晏子方轻视石父,安得遽称为夫子,且下文或称为子,或称为客,亦无称为夫子者,疑此文当作吾未尝得交子也,夫子为仆三年。夫者,语词也。嗣子也夫三字互易,遂作得交夫子矣。” (17)孙星衍云:“诗传:暴,疾也。” ◎则虞案:吕氏春秋作“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犹未邪也”。新序同,惟“邪也”作“可耶”。史记作“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求绝之速也”。 (18)黄以周云:“卢校本去之字。” ◎则虞案:文选注引无“之”字,卢校是。吕氏春秋、新序无“对”字,史记作“石父曰不然”。 (19)则虞案:吕氏春秋作“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史记、新序同,惟“屈”作“诎”,上句无“者”字,“伸”作“信”,“己知”作“知己”。文选羊祜让开府表注引“诎”作“屈”,曹植赠徐干诗注引“申”作“伸”。 (20)则虞案:文选注引无此四句。 (21)则虞案:“仆”字衍。文选注引无。上文“三年为臣,仆于中牟”,当自“臣”字句,“仆于中牟”犹言“于役中牟”,广雅释诂:“仆,使也。”是其证。 (22)孙星衍云:“向,新序作向,是。” (23)则虞案:杨本作“亡”。 (24)则虞案:文选注无“又”字。吴怀保本“又”作“入”。 (25)孙星衍云:“我,文选注作仆。” (26)则虞案:史记作“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7)孙星衍云:“一作出请见。” (28)孙星衍云:“吕氏春秋作志。” (29)孙星衍云:“吕氏春秋作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新序同。” (30)王念孙云:“案诚读为请,革,改也。向者不辞而入,今者粪洒改席而礼之,则改乎向者之为矣,晏子以此为请,故曰婴请革之也。请与诚声相近,故字亦相通。(赵策赵王谓楼缓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新序善谋篇诚作请。墨子尚同、节葬、明鬼、非乐诸篇,并以请为诚。此诚之通作请者也。吴语员请先死,请问战奚以而可,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句践伐吴,外传请并作诚。此又请之通作诚者也。)” (31)孙星衍云:“说文:醮,冠娶礼祭。玉篇:子肖切。” ◎则虞案:乃令改席者,仪礼聘礼:“宾及庙门,公揖入,立于中庭,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是宾至庙门设几筵也。士昏礼:“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事毕,请醴宾,主人彻几改筵。”昏礼使者士之属,若群吏使往来者,犹诸侯之於聘宾,故其仪略如聘礼,晏子之於石父,亦犹是也。吕氏春秋赞能,管仲至齐境,桓公迎之,亦曰:“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桓公不以管仲为囚徒而轻其礼,晏子不以石父为贱,故为设几筵也。“尊醮而礼之”者,此亦礼之常。凡宾主人,行礼毕,主人待宾用醴,则谓之礼,不用醴,则曰傧。凡礼,主人必彻几改筵,迎宾于庙门外。此“礼之”之“礼”当从此为释,非泛指也。 (32)则虞案:“至恭不修途”者,应上文改席而言。凡礼不改席者有二:一曰礼差轻者;二曰礼太重者。聘礼:“宾问卿,卿受于祖庙,及庙门,大夫揖入,傧者请命。”注:“不几筵,辟君也。”此“至恭不修途”之义也。“尊礼不受摈”者,“摈”为“傧”之异体,实一字也。士昏礼:“摈者出请,宾告事毕,入告,出请醴宾。”贾疏云:“秋官司仪云:诸公相与宾,及将币,宾亦如之。注云:上於下曰礼,敌者曰傧。聘礼卿亦云无傧,注云:无傧,辟君。是大夫已上尊,得有礼傧两名,士以下卑,唯称礼也。”此文上云“礼之”,是有礼而无傧明矣。故曰:“尊礼不受傧”。晏子为之改筵,礼也;又为礼之而不傧,亦礼也;故云“敢不敬从”。若晏子不改筵而傧,则非礼矣。今本作“不敢当也”,与上两句语意适相反。盖自唐以来,仪礼难读,因妄改之。 (33)则虞案:吕氏春秋无“上”字,史记作“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34)苏舆云:“言自以为德也。” ◎则虞案:吕氏春秋无“君子曰”,无“之”字,新序有“之”字。 (35)则虞案:吕氏春秋作“今晏子功免人於阨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令功之道也”。新序与今本晏子合。
原文: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之礼,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译文: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戴着破旧的帽子,翻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晏子)认为(这个人)是君子,(就)叫人去问他说:“您是干什么的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是越石父。”晏子问:“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越石父)说:“我到中牟来做人家奴仆,(如果)见到(齐国的)使者,(我就)准备回(齐国)去。”晏子问:“为什么来做奴仆呢?”(越石父)回答说: “我不能避免自身的饥寒交迫,因此做了人家的奴仆。”晏子问:“做奴仆有多长时间了?”越石父回答说:“三年了。”晏子问:“可以(用钱把你)赎回去吗?”越石父说:“可以。”(晏子)就解下在左边拉车的马,用来赎出越石父,让 (越石父)坐在自己的车上一同回齐国。 车到了(晏子)居室时,晏子不(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屋,越石父很生气,要求 (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同您有什么交往,您做了三年奴仆,我今天才见到,把您赎了出来,我对您还不算可以吗?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贤士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蒙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心情舒畅,因此,这就是君子(奉行的)不因对别人有功就轻视人家,也不因别人对自己有功就自己贬低自己的道理。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什么人了解我。今天您把我赎了出来,我以为您是了解我的。刚才,您坐车的时候,不向我打招呼(自己先上了车),我以为您是忘记了(礼节);现在又不(跟我)告别(就独自)进屋去了,这跟把我当奴仆看待的人是一样的。我还将做奴仆,请您把我卖给世人吧。” 晏子(从屋里)走出来,请(越石父)来相见。说:“刚才,我只见到您的外貌,而现在看到了您的内心。我听说,反省言行的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体察实情的人不会讥笑人家的言辞,我能够因为言辞(不当)而不被你嫌弃吗?我真心实意地改正错误。”于是,晏子让人洒扫(厅堂),重新安排席位,(向越石父)敬酒,很礼貌地对待越石父。越石父说:“您对我以礼相待,我真不敢当啊!” 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当做上等客人。

文章TAG:其皆出于此乎翻译  其皆出于此乎的于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