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都有哪些种类呀

对于太极拳的种类楼上的兄弟们已经将大部分总结出来了,我这里在以上的基础上只做一些补充而以。 太极拳的种类有: 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原始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禅门太极拳、养生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国家制定的竞赛套路的太极拳。 这些派别的太极拳并没有好坏区分,无论你练的是哪家太极拳,最终所达到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如听劲、太极八法、十大要领等)。

太极都有哪些种类呀

2,正宗的太极拳是咋样的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正宗的太极拳是咋样的

3,太极拳是谁创的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及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方面却是相同的。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谁创的

4,太极八法五步1起势 2左棚势 3左捋势各势的名称是哪些 搜

八法指的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五步呢,就是左顾、右盼、进、退和中定。1.起势 2.左棚势 3.右捋势 4.左挤势 5.双按势 6.右采势 7.左挒势 8.左肘势 9.右靠势 10.右棚势 11.左捋势 12.右挤势 13.双按势 14.左采势 15.右挒势 16.右肘势 17.左靠势 18.进步左右棚势 19.退步左右捋势 20.左移步左挤势 21.左移步双按势 22.右移步右挤势 23.右移步双按势 24.退步左右采势 25.进步左右挒势 26.右移步右肘势 27.右移步右靠势 28.左移步左肘势 29.左移步左靠势 30.中定左右独立势 31.十字手32.收势扩展资料太极拳(中国武术中的拳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将该项目的申遗紧迫性写进了提案。来自河南代表团的李光宇等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太极拳
…就是太极八劲加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十三势…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5,太极拳的定义是什么

字典、词典以及辞海都没有从外延、内含,没有从本质上对太极拳下一个定义。我们做为太极拳爱好者、学者、研究者,有责任对太极拳下一个定义以弥补字典、词典、辞海的不完善部分。现将我在“太极真人”牛西京的指导下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以供共同研究。  “太极”是阴阳的统一体,用立体圆来体现:阴阳是在圆的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发展,  “太”是比大还大的称之为“太”。“极”是无边、无尽之意。换句话讲(换个角度讲):“太极”是包含、包容之意。“太极”是哲学名词。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表示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称之“太极”。“太极”通俗讲: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太极”即指事物运动变化普通规律。  “拳”、“拳法”指与人对抗的一种技巧、方法。  在此我们对“太极拳”下一定义:  “太极拳”也称哲学拳,又叫先天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和黄老学说的指导下,即以哲学为理论,按照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利用圆的运动变化将武术四大技法不用力.放松的隐藏在圆的运动中连绵不断着炼,分层次、因人而宜,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发展;用身体语言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是养身、技击溶为一体的拳法
龙身蛇形太极拳以太极阴阳为基础,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一招式都阴阳相合,即虚实、刚柔、动静等互为一体,拳路更加饱满丰富、拳式更加柔软圆润,思想性与运动性有机结合。 龙身蛇形太极拳的突出特点为柔与劲的完美结合,共分为基本架、柔软架、劲架三种不同的练习方法,柔软架是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亮点和特色;其拳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沉而不僵、轻而不浮,刚柔相济、轻沉兼备,犹如大海波涛般连绵不绝。龙身蛇形太极拳以柔化为主,柔致极而刚,以柔促刚,以柔克刚,练法基于用法而产生,招招可发力,式式可攻防,既有良好的强身健体功能,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及超强的技击性。另外,由于龙身蛇形太极拳融合了中医理论,练习过程中对人身体起到阴阳调和作用,坚持练习对健康人群的养生也具有积极意义。  龙身蛇形太极拳的核心在于:“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急来急应、慢起慢随;神以形生、精以气凝。”练习时应从松柔入手,达到了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的境界。 龙身蛇形太极拳创始人瞿荣良老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6,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名称是什么

24式太极拳名称: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鞭、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1、练习太极拳都要按照相应的名称和拳谱去练习,就跟联系其他武术一样有自己的套路和招数。每个招数也都有相应的名字,就比如说降龙十八掌里面的就与亢龙有悔和飞龙在天等名称招数。2、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将重复动作与比较复杂的动作删去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是目前普及较广泛的套路。全套共分8组,24个动作,所以又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招式名称为:第一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第三组: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第四组: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第五组: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第六组: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第八组;第七组: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24式简化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扩展资料:太极拳的注意事项:1、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是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2、圆活连贯: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3、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4、呼吸自然: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24式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谱 第一组 1起势 2左右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第二组 4左右搂膝拗步 5手挥琵琶 6左右倒卷肱第三组 7左揽雀尾 8右揽雀尾第四组 9单鞭 10云手 11单鞭第五组 12高探马 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第六组 16左下势独立 17右下势独立第七组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第八组 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名称分别是:一、起势。二、左右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拗步。五、手挥琵琶。六、左右倒卷肱。七、左揽雀尾。八、右揽雀尾。九、单鞭。十、云手。十一、单鞭。十二、高探马。十三、右蹬脚。十四、双峰贯耳。十五、转身左蹬脚。十六、左下势独立。十七、右下势独立。十八、左右穿梭。十九、海底针。二十、闪通臂。二十一、转身搬拦捶。二十二、如封似闭。二十三、十字手。二十四、收势。扩展资料: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二十四式太极拳

7,太极的介绍 急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的不知名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到不知名的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无空间,古圣先贤在文言文中把这个空间称之为“太虚”。  “太虚”就是现代人所认识的“太空”。“太空”指的是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  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  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文言文中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  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  2.《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3.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4.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理论概述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  八卦  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朱熹理学的基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洪派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章TAG:中国太极拳  太极都有哪些种类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