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样的客家民居

别具特色的客家民居。
古老客家民居

什么样的客家民居

2,客家民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

客家民居的房屋结构是统一的圆形,而且它的建筑材料很独特。作者是从客家民居的位置、材料、结构、形状……来介绍的
客家民居的结构圆。从客家民居的位置形状介绍

客家民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

3,客家民居的简介急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整体造型上是一个太极图。前后部分别为半月形池塘和房舍。后半部的房舍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一围层的,有二围层的,围龙屋由此而得名。 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傣族的竹楼下层是四面空旷,按社会阶级可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百姓竹楼两种较为狭窄。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艺术品种和流派众多的。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

客家民居的简介急

4,找5个客家民居优点位置作用

优点:1.坚固,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2.安全,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3.封闭,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四角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4,、合族聚居, 客家民居,一般都规模庞大。如此...围龙屋的各横屋,舒适,历史上,天井,强烈地震优点。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内有四五百间住房,,350人所共居,一般都规模庞大,高五六层,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围屋,他们建造的土楼,共有百余间住房、方形土楼,都以走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但由于房间,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可容纳二三百人,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合族聚居,堪称民居之最,可住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现在的福建:1,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传承了客家文化位置赣、天井也多,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厅堂,皆防范严密。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不论土楼还是围屋。然而。如此庞大的民居。4,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四十户人家,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巷道,600多人,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3、四层楼的高度。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共亡共辱,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粤,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住户虽多,住户生活方便,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甚为安全、闽交界山区作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万一有盗匪打劫,四角楼。2,楼梯相通,皆设有门楼,共存共荣。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封闭。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其体积之大,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为罗氏50户人家,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坚固、厅堂,客家民居、广东一带的圆形,可住七八百人。5,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只要把门一关,至今安然无恙,半环形围屋,三.安全,台风袭击,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 客家民居。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围屋
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5,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民居:宏伟壮观,布局均匀,牢固,呈圆形。:营垒似的住宅 圆形围屋或土楼 各层用途统一 体现文化特征 坚固,因地制宜,安全性强,封闭性强,合族聚居性强。课文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了。傣家竹楼:绿色之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多起竹楼 傍水而居 树满寨 花满园 结构简单 宽敞 一家盖房 全村帮忙1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客家民居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1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6,客家民居人有什么特点

各种形式的客家民居不仅显示了客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光辉创造,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社会生活。首先,客家民居适应于保持和发展家族宗族制。闽粤赣交界山区山岭重叠,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于一村一族聚居。客家先民南迁时一家一族进行,来到以后形成血缘聚落,共同开发耕作。生存环境是严酷的,《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家族成员的生产、生存有赖于家族的集体力量,同时,又承担着使家族宗族世代绵延的责任。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有利于互助合作;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宗族的尊严。这种建筑形式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保持、巩固和发展家族宗族制。其次,社会治安的影响。即防御外敌的需要,这个外敌也许是包含了在那个地方的原住民,或者是盗贼等等。实际上,可以说也有除此以外的情况。毋庸置疑,同样是客家,但因宗族不同,彼此之间,往往会发生争斗。而且,这种争斗也包含了发展到“械斗”规模的情形。必须时刻提防“外敌”,因此建房就产生了种种防御性特别强的布局。由于防御上的需要,使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以使既可以护卫自已,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又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住宅外墙很厚,除中间大门及横坪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并且窗户也开得少而且狭小,也有底层无窗的。但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样,就既可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已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舂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尚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第三, 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就使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并且,也就影响了它在外观造型上的特别发展。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而鱼塘、鸡舍、猪圈、牛栏舂房、磨房、柴间、灰屋、谷仓等等,也全是为了适应当时农民生活上的需要而建造的。第四, 风水迷信的影响。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宗族的平安。汉族本来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的观测研究来龙去脉,选择适当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都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向他们购买,所以在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因此往往很多今年不合,明年又不合,一拖再拖,须经多年的等待。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举凡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但有的地点是圆楼,有的地方是方楼,据说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有如根据一般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其实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的不止。再由于所谓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所以也影响建筑如附近有河的,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其没有河流的,也都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也是挖塘的主要原因,但迷信风水对鱼塘所处的位置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除了考虑使风水对自己有利外,还必须顾到不破坏别人的风水,否则就引起争端、乃至动械斗的事情发生。如果从科学的观点来看,风水先生所说的东西全都是迷信,但是风水这个东西,从某个方面说,似乎也有它合理的地方。据日本学者郭中瑞在《中国人修筑的街道》一书中说:“我们认为风水的起源,恐怕与古代中国综合的环境设计的作用有关系。它也许是一门从解读、测定自然界的形象为原始的科学,这一切有赖于对自然界的地质、地形、景观和风、云、雨的形态;天空颜色等等的四季气候变化;水的环境的仔细、深刻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同直观力吧。在日本流行的考虑房子向口的方法,其原形就是风水,但是这已离开了对自然界本身敏锐的、仔细地深入观察了。”作者接着说,“因此不要把风水看成纯粹的迷信而加以拒绝,在中国的风水中,即使是现在,对我们或许也存在着有价值的环境经验吧。”我国也有着不能把风水作为纯粹的迷信来看待的意见。如汪之力先生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统一》一文中说:“历代流传的阴阳风水的说法,假若剥除掉它封建迷信的外壳的话,在其中,我们就会发现有关适当的建筑地点的丰富经验,这是源于其所包含的合理的内核的。”总之客家先民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便建筑了集群居住的住宅,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

7,有那些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笑话听过后一笑了之的事,却萌发了我想去土楼一探究竟的最初想法。为逃避上海蚀骨的湿冷,选择冬天去福建旅行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永定土楼当然是此行的目地。 客家人造土楼隐藏青山绿水间 火车先到的漳平,转车到龙岩,再在龙岩汽车站跳上开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这个过程听上去复杂,但由于转车的时间和地点都能方便的衔接,所以去土楼的路一点也不难。 汽车开出龙岩城,到了乡下风景慢慢开始好起来,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阳光下青山绿水分外妖娆,而掩藏在其中的土楼也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说起土楼,不能不提及土楼的建造者——客家人。他们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历经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很团结,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最富丽的土楼铸花栏杆 在我参观完民俗文化村里最有名的土楼振成楼后,我直观的感受到“土楼是一座缩小的城池,放大的碉堡”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形象。土洋结合的振成楼虽然历史不长,但却是永定最富丽堂皇的圆楼。它有内外两个环,直径四十八米,外环坚固高大共有四层,一二楼对外不开窗,便于防御外敌,要是储备充足,楼里的人可以大半年不用出门;而内环是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据说二楼上的铸花栏杆还是当时从上海运来的呢。领我参观的林家大爷不无骄傲地伸出手指作八字状说:“当年,我的爷爷可是花了8万光洋才建起了这座房子。”客家民居是用糯米饭和鸡蛋清粘和的。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三角楼、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文章TAG:客家  客家民居  民居  什么  客家民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