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恕之道具体是怎么理解就是什么意思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恕者了已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恕之道具体是怎么理解就是什么意思

2,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求白话解释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求白话解释

3,古人云行忠恕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怎么理解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 忠:“忠”往往和“信”、“恭”、“敬”等概念并用或连用,可见“忠”主要表达一种态度和精神,即一种极负责任、极端正、极虔诚、极守信用的态度和精神。 恕: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它表示的是对别人的理解、尊重、体谅和宽容。

古人云行忠恕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怎么理解

4,孔子的忠恕之道指什么

应该是在仁爱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载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5,忠恕之道何解

b]恕[/b]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忠 [/b]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6,忠恕之道的解释

忠恕之道 [zhōng shù zhī dào] 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and loyalty; the doctrine of loyalty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以上来源于: 《新汉英大辞典》
忠恕之道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个人以自身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消极自由是个人在对抗公意时所需要保留的最起码的自由界限,就是不受公意干涉的最低限度的权力;积极自由是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由自身意志推动而作出各种行为的权力。前者是政治的,后者是伦理的。柏林的意思是人们要追求消极自由而不是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追求会影响他人的消极自由。 孔子的忠恕之道既是伦理的,也是政治的,他希望用这样一种规范同时去约束政治和个人,也就是说,他希望在政治和个人两个层面上去规范积极自由。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这是谈不上对错的,但是现实是这种理想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如此,他就忽视了消极自由,对于如何防止政治对个人基本权力的侵犯是他根本没有考虑过的,也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空白。 事实上如果要简单地说伯林和孔子的差异,伯林认识到人类价值的多元性以及各种价值之间的无法调和,从而要求我们尊重人,而孔子则是以一种一元的伦理价值观去管教人。
不好翻译啊,汉语言很精辟的,这样可否?the way of believeing and forgiveing
不好翻译啊,汉语言很精辟的,这样可否?the way of believeing and forgiveing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什么是忠恕之道

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然则怎样叫做忠恕之道呢?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儒家思想,基於对人类的一些伟大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相信人性善,更相信「凡同类者擧相似也。」人与人之间,不独口之於味有同嗜,目之於色有同美,即心之於理义,亦有所同然。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人伦相处,只要反身而诚,能近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可「虽蛮貊之邦行矣」。 今人常常强调人之差别性,而否定人於差别性之外,复有共同的好恶,因而怀疑忠恕之道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这好比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穿丝,有人喜欢穿麻,因而否定人有饥思食、寒思衣的普遍性一样,都是极端之论。 朱子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要推己及人,便首当尽己之心。因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诸身。心为身之主,仁为心之法,故所谓近取诸身,即是尽己之心,尽己之仁。本於仁而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术。朱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而著实做去 孔夫子教人的是『一贯忠恕之道』,这一贯忠恕之道亦含有”人我一贯〃,”知行一贯〃和”天人一贯〃的意思。若再扩而大之,这一贯之道可以是赞天地化育,参天地宇宙、世界大同的一贯之道,所以从精神方面来说儒家是泛道德主义也不为过嘛! 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文章TAG:忠恕  之道  道具  具体  忠恕之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