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怎么算的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基本内容是: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兽”轮回纪日,不用序数或干支纪日。由于用十二属相纪日,一个属相周为12日,每轮回3个属相周为一个月,每月36天。30个属相周为1年,即360天。每年10个月,便不用十二属相纪月。计算岁数,每过10个月便算一岁。一年终了之后,另加5天置于岁末,既不计在上年末月之内,也不计在下年首月之内,作为过年日,又称为“过十月年”,全年共计365天,每4年再加一天“过年日”,是为闰年366天,每年平均365.25天。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2天相当近似,具有一定科学性。彝族历法以十二属相纪日,有其规律性。若上年元日为虎日,因每月为3个属相周即36日;若过年日是5天,则下年元日为羊日;若过年日是6天,则下年元日为猴日。若下年元日为羊日或猴日,则该年每月的首日恒为羊日或猴日。这样,同年10个月的首日及所有对应日的属相相同。下一年元日的属相只需在上一年纪日的基础上推后5个或6个属相即可。“十月历”的五月末为火把节,“过年日”为春节,与北斗星指向正南和正北的两个“星回节”相当,为彝族的两个传统重大节日。火把节的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春节的时间在农历除夕前后,一为大暑,一为大寒,季节相当准确。彝族十月太阳历也把一年分为10个“时段”,它用土、铜、水、木、火5种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这5种要素的排列顺序为:夏土、秋铜、冬水、春木,春夏之交为火,此与汉族的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相当。彝族历法按5种要素区分公母,于是一年分为5个季节,每个季节包括同一要素中的公母两个月,合计72天。这5季实际上就代表了太阳在天球上所经过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这里一年10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其雌雄便是阴阳;一年分5季,每季分别以土、铜、水、木、火5要素为代表,这便是五行,由此可见彝族十月太阳历已蕴含着阴阳五行思想。彝文典籍《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以及许多毕摩的《毕摩经》中都记载了彝族的天文学知识。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怎么算的

2,介绍一下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汉初,源于夏代以前的西羌文明,它将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分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过完十个月后的五到六天,称为“过年日”。“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完这几天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通常的“过年日”是五天,每到第四年时的“过年日”闰作六天,用这样的历法,每月的天数稳定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闰年是366天,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数是365.25天,既方便记忆,又与回归数值有相当高的重合度,这在古代完全算得上科学,实用了,这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来历。  彝历又称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祖先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地区。这种历法也是在物候历的基础上发展成形的。如彝谚云:“听见布谷叫,应该种地了;听见蝉儿鸣,该锄二道草;听见金铃叫,开镰收割好;听见乌鸦叫,天寒地冻了。”又如《西南彝志》载:“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时,就叫夏三月;树果成熟时,就叫秋三月;树叶枯降时,就叫冬三月。”这都是以物候定季节的简单方法。  后来,人们将眼光投向天空,开始观象授时。云南宁蒗彝族通过观测太阳运行的方位定季节: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北点时为夏至,称为大年;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南点时为冬至,称为小年。滇南峨山彝族通过观测北斗星的方位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上指为大暑,此时可过“火把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为大寒,称星回节,此时可过十月年。都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  彝族太阳历只用十二属相(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轮回纪日,一个属相周为十二日,轮回三次为一个月,轮回三十次为一年。即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余下五或六日周天数置于岁末,不称月,而作为过年日,正好供大家“欢天喜地过新年”。  彝历十个月划分为五季,每季以土、铜、水、木、火五行要素为名称,再配以公、母区分各月,即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松,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每季两月,单月为公,双月为母。五季分别代表太阳运行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由此可见,彝历蕴含着阴阳五行的思想。  据现代学者研究:彝历中纪日的十二属相(生肖)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因而彝历有万年以上的历史。彝历与汉族先民的早期方法,如《夏历》,同源同系统,是不同支系的羌戎所使用的历法,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存在谁出自谁的问题。而且彝历中一月三十六天,一季七十二天的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大,道家、儒家、阴阳家的神秘数字“三十六”、“七十二”实源于彝历。如道家所说:“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渊源于彝历中“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若此说成立,恰好可证明: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是互相交融、沟通的。

介绍一下彝族十月太阳历

3,彝族十月太阳历与十天干历

哈尼族的十月年 源自中国彝族的十月太阳历 据说远祖希慕遮[希慕遮,相传为彝族始祖。]是伏羲最小的儿子,所以太阳历与伏羲历有直接的关联。 一月三十六天 一年五季 一季两月 一共三百六十天, 余下五~六天为年日 每月对等。众所周知,在中华古代发生的伟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画八卦、刻书契,确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自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福绵万代,源远流长。中国彝族的父子连名谱 伏羲的最后一个“羲”字就是彝族始祖“希姆遮”的第一个“希”字。这样一来,伏羲就与希姆遮及其后世连续起来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轨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亲。 有的同志或许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彝族父子连名谱书没有把伏羲联上呢? 对此,我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里找到答案,此书说:“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这就是说,伏羲有九个儿子,分为九支。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个儿子之一,他就是中华民族中彝族这一支系的始祖。有人又会问,希姆遮的“希”字与伏羲的“羲”之不是同一个字,怎么能联上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大家知道,过去,汉文翻译彝语是以音记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一定同。比如,彝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汉书》里就以音记字为“孟哲”,彝族自称为“尼”,《汉书》记载为“夷”,这完全没有什么奇怪的。关于“希姆遮”迁徙之事,《汉书》记载为“孟哲(姆遮)毛牦缴外入邛之卤。”古代天水是蜀之辖地,蜀地中的成都一带又称之为卤,也就是说,希姆遮从甘肃天水翻过秦岭来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时代的第一位彝族君长,他主政时已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君臣师有徽号,君为“鹤”,管理者丞相为“杜鹃鸟”,彝文化代表毕藦为“鹰”。有文字和十月太阳历的应用,订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组织了庄重的祭祀活动。了解这段历史后,彝汉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翻译的天文历法书有两部,一部叫《吐鲁窦吉》,意译为“宇宙生化”;另一部叫《吐鲁历洱数》,意译为“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这部天文历法书是继承先天八卦的。这部书里有两幅图,一幅《洛书》,另一幅是《河图》,彝文记的《洛书》为“龙书”,《河图》为“联姻”。“龙书”是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推十二月历的历法书。“龙书”是以北极星为座标,九黄星远行,六气变通,三生人道,是以三、六、九为理数推十月太阳历的天文历法书。“联姻”是以二、四、八为理数推十二月历的天文历法书。“龙书”能把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像锁链一样用彝文表述清楚,彝族的天文历法书把伏羲先天八卦完整地继承下来。

彝族十月太阳历与十天干历


文章TAG:十月  十月太阳历  太阳  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