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文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欲望就不会受到侮辱

知足不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无欲则刚《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古文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欲望就不会受到侮辱

2,老子两则 道德经第四十四篇翻译

《老子·第四十四章》 经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贵重?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遭爱更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足,便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老子两则 道德经第四十四篇翻译

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小小的幸福 就是我大大的满足关于身外的所有东西 可有可无 快乐自在最重要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比较重要?财物与生命相比哪一样较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样的结果比较坏呢?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是什么意思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xiang信有来世,则事可而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 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 意译  名声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个重要?得取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有害?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5,老子第四十四章的意思请说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注解]:身,本义躯体的总称。也就是说身的概念原本是不包括“精神”的,而“名”是外界赋予的不属于肉体部分,不是身本身,而是脱离肉体就不能存在的东西。 [注解]:亲,本义亲爱、亲近。 [注解]:货,本义财物。 [注解]:多,本义多,数量大。通常这个字都是糊里糊涂译为“重要”的意思,虽说不错,但总觉得和本义对不上,引申的跨度太大了。也有译成“多余”,那么也能说通。我还不能确定该取哪个,谁有更好的译法?从“多藏必厚亡”的意思看是过多,这个孰多的多理解为“过多”,引申为“多余”,似乎更好一些。 [注解]:病,本义上古时指重病。引申来看,病这个词在古文中用得很多,泛指出问题、不好、不正常。 [注解]:甚,道篇也解释过,本义是异常快乐。爱,本义亲爱、喜爱。 [注解]:费,本义钱财花费。这句话说如果异常喜爱就会花费巨大。 [注解]:藏,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多藏必厚亡,保存得多,丢失(的额度)就大,正所谓站得高摔得狠。 [注解]:亡,本义逃离、出走。 [白话]:名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个是过多了?得到和失去哪个更不好?所以说,异常喜爱必然花费巨大,过多储藏必然失去也多。

6,老子四十四章的意思

四十四章 名与身(1)孰亲(2)?身与货(3)孰多(4)?得与亡(5)孰病(6)? 是故(7),甚爱必大费(8);多藏必厚亡(9)。 故(10)知足不辱(11),知止不殆(12),可以长久。 【注释】 (1)名与身:名,声名,荣誉,身,身体,指生命。 (2)亲:亲切。 (3)货:财货、财产。 (4)多:意思是尊重、重视。多字在此相当于“重”。 (5)得与亡:得,获得(名誉、财产):亡,失去(生命) (6)病:.有害。 (7)是故:因此。王弼本有此二字,帛书甲本、河上公本无。 (8)甚爱必大费:甚爱,过分喜爱虚名,一说爱指怜惜、吝惜;大费,很大的破费、耗费。甚爱必大费,即过分的吝惜必定招致更大的破费。 (9)多藏必厚亡:丰富的贮藏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厚,形容损失的多和重。 (10)故:通行本无此字,帛书甲本有,据此补。 (11)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 (12)知止不殆:止,适可而止。殆,危险。 【译文】 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 因此,过分吝借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保长久。

7,求道德经第54章翻译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释]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3、长:尊崇。 4、邦:一本作“国”。 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引语] 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 [评析]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文章TAG:道德  道德经  第四  四十四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欲望就不会受到侮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