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太极理论是我国古代淳朴的什么辩证法

太极理论是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的运用,与现代的对立统一辩证法相比较: 一、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缺乏限定的条件。 二、朴素辩证法对两极转化的过程未作渐进的事实和逻辑的描述(有独断论的嫌疑)。 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均属现象的反映,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撑。

太极理论是我国古代淳朴的什么辩证法

2,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详见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何谓太极运动观

“太极”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也就自然地渗透到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明清之际出现的“太极拳”,开始将“太极”的象、数、理逐步融入拳术运动。而今,蕴藏着“太极运动观”的太极拳已发展成为一项广受人们喜好的世界性运动。 “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拳运动,以太极哲理规范拳技,促成了人体运动规律与“太极哲理”的交融,构建起包容有以动养生、以内引外、顺应阴阳、逆向运动、中和律已、和谐处事六大法则的太极运动观。她以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的特征和独具特色的运动价值,从文化学意义上丰富了世界体坛的多样性,从生命学意义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健身运动方法。 太极运动观与西方体育运动观有着共同的运动目标——通过运动强健身心,促进人类进化和世界和平。但是,两者欲达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1、运动原则,前者采用“动中求静”的逆向运动,节奏和缓,低于生活;后者采用动中求动的顺向运动,动作激烈,节奏高于生活。 2、运动路线,前者为螺旋式的缠绕进退和转动,轨迹呈螺旋形和圆弧形;后者采用沿两点间连线直线往返和摆动,轨迹呈直线形和十字形。 3、呼吸节奏,前者因动作和缓而呼吸细匀深长,后者因动作激烈而呼吸急促表浅。 4、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前者为“小量积累”,后者为“超量恢复”。 5、处理运动中的矛盾,前者寻求对立双方的动态平衡,即“中和”状态,后者注重“优胜”。 6、锻炼目的,前者追求归于中和、和谐、自然,后者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太极运动观及其运动体系的特征,促成太极拳不仅具有与其他武术拳种相同的强身、防身、修身功能,而且具有一些与其特征相应的独特运动功能,扩展了武术的锻炼价值,主要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内外双修功能。由于太极拳节奏低于生活节奏,动作和缓,腹式呼吸法细、匀、深、长,从而可积极地休息,获取内外双修的养生效果。 圆形绕转的整体健身功能。太极拳动作螺旋缠绕,不同于平时生活中以摆动性为主的动作,有利于使平时缺少锻炼的骨骼和小关节部位得到锻炼,而且能有效地刺激遍布肢体各部的经络和穴位,增进整体的健康水平。 培养中和人格与和谐精神的功能。太极拳运动以追求中和、和谐为目标,能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有助于养成包容万物保护自然环境等理念。 深入了解了太极运动观,就可以进一领略太极拳运动的魅力.

何谓太极运动观

4,高额悬赏100分求太极拳招式训练方法及太极思想

太极的定义: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哲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从这个定义 ,你可以总结一下,打击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马分鬃 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对方的鼻子,咽喉,试想什么乱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练,鼻子,喉节没法练,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 防守的动作,如 白鹤亮翅上举不过头,过头没必要保护,肘要沉。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边上, 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转身搬拦捶 太极四层境界; 形----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劲-----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 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 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 总的要领; 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 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 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这些口诀背熟,适合任何太极拳, 你的理解是对的,是武术就不能没有攻防,只是在练习中因人而异,比法说老人,只要强调意念就好,年青人攻防意思更强一些, 武术精品网站综合: http://www.1to23.com/html/wushu/index.htm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 一、起势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九、单鞭 十、云手 十一、单鞭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十八、左右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背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二十二、如封似闭 二十三、十字手 二十四、收势 训练方法:1、学好招式,2、练好呼吸的应用,保持细、长、匀,气流畅通,3、松、静自然,心无杂念,意念,全身心投入,
以引外力归为己化顺其无发力方为制,谓引,推......
我觉得你不如去找个教练,或者名师学一下!要不就去公园逛一下,那里的老太太老爷爷练太极的不妨请教一下,也许,你会得到你要的!
心静!
就选择陈氏老架一路74式的,就很好,学的人也多,我也是,我这群的人都是。
我只能提供我的一点想法因为练拳是要靠自己,所以我说下我的思想。至于路数上面都很全。在我感觉练拳之前应该闭眼将全身放轻松后,再去练会更有效果。

5,太极里的阴阳还有八卦想了解一些相关信息

其实对阴阳的理解可以用很多种方法,它只是代表正反的两个方面,可以是方位上的前后、上下、里外等,可以是物理上的正负电、阴阳离子等,可以是生活中的矛盾双方体、正邪两方面等。 阴阳是两个对立面,又辩证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易经》里也有否极泰来、泰极否至。而太极拳中更有速与缓、刚与柔、进与退等对立统一的诸多方面,练太极拳也应该就是把这些全部融合吧。 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自然衍生出无数的东西,比如三才、四相、五行、六位、七窍、八卦等。太极拳里好象没怎么谈到八卦,而只有八卦掌里说得更多,它应该既是一种方位上的要求,也是一种动作、一个标准吧。
《说卦传》推定的“恒中生生”的思想理路,是以内化的方式“中和贯通”於《易》的理论体系。对“生生”思想原理进行的推定表明,《易》的“恒中生生”思想理路“中和贯通”於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实现了历史与逻辑、内容和形式、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的中和贯通,《易》经哲学因此成为内化的性质。“恒中生生”的思想理路“中和贯通”於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生成形式和逻辑推定,使主体在“生生”的中和贯通中产生应遵循的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恒中生生”的“中和贯通”实现了“本体和中”的本体论逻辑推定、“主体中和”的主体论形式推定和“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价值论及范畴推定的统一,因此,《易》是“恒中生生”的中和贯通。“恒中生生”思想理路的“中和贯通”,使《易》的内容和形式高度凝练,形成了易道恒中的理论体系。《易》成为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的理论经典。《易》因此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基础理论文献。 《易》经表明,孔子所进行的序传解经,已经在《系辞传》中以“生生之谓易”对《易》的理论性质进行了概括,并对《易》的“生生”之道进行了阐述,使“易”之“生生”实现了本体论和主体论、自为与自在的中和贯通。是故,《帛书·系辞传》曰:“《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以此对《易》的内容和形式、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进行了“恒中生生”的逻辑概括。然而,这段话却与传世本的内容不同,由此表明后世易学不解“生生”的思想原理、不解《说卦传》“生生之象”与六十四卦逻辑关系所产生的易学问题。余以为,问题产生于对《说卦传》的误读,使之对《系辞传》“生生之谓易”及《易》经的解读形成一系列的历史误区。显然,推定《易》的“生生”思想形式、进行“恒中生生”哲学思想的外化,是解读易道恒中思想理论体系及其对易学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之一。
想要真正明白去学易学理论吧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出四相,四相生八卦!!

6,中国古代太极文化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914.htm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中的哲学用语,其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儒、道两教的哲学思想。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周易》、老子学说等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传统养生学、中国古典美学等息息相关。太极拳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太极拳充分吸纳传统养生术的精华融人拳架之中,实现了人们所向往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而太极中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也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观点完美契合。
太极是古代中国朴素的哲学理论 用阴阳来表示事物的矛盾和统一 产生和发展
太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太极文化:由于太极的广泛性,太极基因可以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的文化,才能是真正的太极文化。

7,太极拳的发力原理

  当今研究和习练太极拳者颇多,然而,名者多明者鲜,把太极拳说活说玄的多,说明说透并不多。一是传统理论玄奥晦涩,二是有的力学理论解释太学术化,亦难被大众接授和理解。为使太极拳去玄通俗,归其真义,笔者仅就太极拳的力学机制机理,站在大众的角度微作阐述,与同好共研。   太极拳素以柔化见长,以小力胜大力著称。太极拳打手歌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因此“四两拨千斤”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太极拳论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论。以至人们一谈太极拳就是松柔,讳力忌刚,似乎,太极拳成了一点都不能用力的运动,谁用力或讲力就大错特错。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力方法,是用力的学问,否则就不会有“意到气到力自到”之说了。正如拳论所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当然,“用力之久”并非长期用力,而是下工夫之意,也就是掌握用力的方法。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用力的学问。传统太极拳虽讲劲,但并不排斥力。劲者,原字为会意字,乃是左斤右力之合,力大之谓。劲不过人为地在力之外加进了人文色彩而已,但并不能改变力的本质。太极拳所称之劲,不过灵活的整合之力。称劲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僵拙之力。任何运动,都是矛盾双方的力的作用的结果。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没有力也不可能有劲!力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能量有动能和势能。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运动反过来也能产生新的力量,即通过运动使能量得以转换。有势则用力,有力亦有势,所以称势力。因此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与势而已,用势即太极。太极拳亦不过一拳耳。“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那些所谓的不动就能把人打出去的功夫,不过“痴人说梦”而已。拳不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力学。力学是研究力的学问,力是力量的简称,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运动力学还包括物质的质量和速度。在拳中无非有两种力:静力和动力。从效能上看,无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发力方法虽然有慢快,有刚有柔,亦无非松紧而已,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所谓的劲力将无从谈起。(关于发力方法,笔者在2003年《少林与太极》第12期发表的《太极拳之发力方法训练》中有专述,读者可参阅。)太极拳通过自身的优美运动,对生物运动力学做了完美的诠释。   一,拳中所求力的形式。人的运动不同于机械,是有弹性的运动,肌肉筋腱骨节都是有弹性的,而且人的运动是有思维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神经反应和传导的结果,人体运动力学有其独特性,关键是依其理而指导。   (一),站桩打拳所求的是自身平衡协调力。平衡力是横向平衡,即杠杆力,前后左右都要争合平衡;纵向力是重心稳固,上虚下实立身中正。横向纵向力的有机结合,即为整体的协调力。平衡不偏,协调乃一,整体的协调平衡力,即所谓的横竖劲,横竖劲就是一种圆润劲,也就是太极拳的捧劲。捧劲实际上是以重心点为轴的膨胀力。拳中只有做好了平衡协调,才能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左右逢源。重心找好了,周身也就协调了,力也就平衡了。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是也。   (二),拳中所练之力乃是弹性力。弹性力不仅速度快,而且具有反弹性,力的弹性越大,反弹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弹性力,才能将对方的作用力快速地反作用于彼身,以达借力打力的目的。所以,拳者必须要练出本能的弹性力来。太极拳虽讲以腰为轴,只是就其运转灵活而言,另一方面,太极拳之腰抑或全身,又要求似弹簧一样,通体贯穿。尾闾中正神贯顶而使身拔,身拔使骨节开张,筋腱伸长,腰象弹簧一样向两端牵拉。由于螺旋运动的旋转和拔身而使身体具备势能,无论拧压拉抻,总会使腰间蓄力含劲,触之即应,有感皆发,动之即出,可达不蓄而发,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因此,太极拳的弹簧力,是由腰间反弹,顺骨节将力传递到四肢,而发于体表并作用于彼身的。若打个比喻的话,太极拳练功,犹如使自身的弹簧增粗和加密弹簧圈数,似乎表面的弹性力减小了,而内在的势能却增加了,反弹力加大了,极柔极刚极虚灵,也就是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看,功效等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就人体来说,相对而言,质量是固定的,速度却是可以改变的。就拳而言,无论任何门派的拳术,要增加劲力除势能外必须增加动能,即提高速度,其次就是增强耐力和韧力。速度本身就是力量,拳者别无它途,任何技巧没有速度都将大失其色。   二,拳中的用力技巧。太极拳虽然讲“用意不用力”,那只不过是特殊的用力方法,天下没有不用力的拳!只是用力方法和技巧上有差别罢了。太极拳真正的功能是慢练快用,柔练刚用,所追求的乃是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的大效果,也即所谓的“以小力胜大力”,抑或“四两拨千斤”。无论什么拳,都以招为力的载体,摔打擒拿的攻防,实际上都是对力的运用。太极拳的用力有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和技巧,听劲、化劲、控劲、放劲、打劲,都是通过圆润的运动对整体力的协调运用。用力的关键,在于肌肉筋腱松紧的转换。   1,粘黏连随,实际是听劲和控劲。这种用力技巧的成熟就是“懂劲”。所谓懂劲,即是肢体神经的感知能力,通过神经的敏感支配内在的松紧变化而改变自身力的变化,力的大小根据对方力的大小,由内在松紧而加减,使自身的力与对方接触点的力,始终保持大致相等(微小变化除外),随对方运动而动,舍己从人,时刻感知对方力的变化,久之则知觉敏锐,如秤称物分毫不差,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丢不顶不抗,自能粘黏连随。要想粘黏连随必须做到圆润顺随。故前人说:从人便是由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到了这个地步,反应极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力的微妙变化均在我方掌控之中,随变而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所谓的听劲和控劲,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面去摸对方的点,以面控点,也就是武禹襄所说的所谓“敷”。   2,四两拨千斤,关键在于化解对方的力,主要是对杠杆力和旋转力的借用。杠杆力主要是通过支点位移和改变平衡力破坏对方平衡;旋转力主要螺旋运动,不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在运动中心产生涡旋,象电流一样加快力的传递速度。对方平衡不保方向改变,则大事已去,主动在我。   3,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运劲如抽丝,实际是在蓄能,也用于控人;发劲似放箭就是在释能,主要是放人和打人。放人是以整击面,打劲和控劲相反,打人是以点打面。发力乃是瞬间加速和矛盾运动力的方向的骤变,这一骤变亦在于形体松紧的瞬变。太极拳主要是弹簧力旋拉拧压的运用,由于形变使之产生反向力势能,始终待势而发。太极拳的发力,主要是通过形体的松紧运动实现能量转换,松也能发力紧也能发力,所以,不蓄而发,化打合一。犹如:开弓是慢紧,放箭是瞬松,落点的冲击是瞬紧,这一感觉和拉皮筋或拉弹簧的感觉是一样的。通过速度变化泄力或助力,弧形走化直线进击,发力大小关键在于松紧速度的快慢,慢松慢紧劲力浑厚沉实,快松快紧力量刚脆猛烈。总的原则是整体协调,局部灵活,重心稳固,运圆落方,发力一瞬。   以上拙见,不妥之处望行家指正。

文章TAG:太极  理论  是我  我国  太极理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