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篇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重点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以来秉持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一理念,也得以在复旦校训中得以彰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与学校的发展,面对新的考验与挑战,复旦大学也不断对校训进行更新与改变,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本文着重对比复旦校训的修改前后,并探讨其中的内涵变化与意义。

2. 复旦校训修改前
在复旦校训修改之前,学校的校训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行”之训,并以此深厚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著称。其中,“博学”指的是广泛而深入的学问;“审问”强调思考、质疑、探究;“慎思”要求深思熟虑、博采众长;“明辨”则注重对是非、真伪的辨别;“笃行”则含义为坚定地实践和践行价值观。整个校训体现了令人钦佩的学术研究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成为其标志性理念之一。
3. 复旦校训修改后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也在面对新的考验与挑战。因此,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复旦大学于2017年宣布,将校训进行修改,并将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五行之训改为“培育全人,兼容并蓄”的新校训。新校训的理念则是建立在“全面、多元、协调、共享”之上,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成为多面手,把握和利用自己的特长,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而言,新的校训更加贴近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和实际可行性。
4. 校训典故变化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理念的表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复旦校训的背后,其典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原先的“五行”之训本身就是沿承了宋代颜真卿《颜勤礼碑》所载的“勤、行、思、问、止”以及唐代李世民《军中诫》所载的“勇、智、仁、严、信”等,经过不断浓缩抽象和区分升华而成。而新的校训则通过具体化、实践化和现代化的语言方式,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校训内涵,更加契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可见,复旦校训的变化并不贬低其文化价值和历史积淀,而是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中注重其实际效益和价值。
文章TAG:复旦 校训 修改 前后 复旦校训修改前后对比 校训典故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