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他对兄侄在安史之

B 试题分析:《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A《秦始皇廿六年诏铭》属于篆书;C、D都是楷书;B王羲之的《丧乱贴》属于行书,符合题意。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他的行书《祭侄 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他对兄侄在安史之

2,作为侄子的祭文怎么写求一些经典语句

得看是多少岁。。。
在网上搜搜一些大家的文章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财产,与子祭拜。
你好!颜真卿 的祭侄文稿可做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作为侄子的祭文怎么写求一些经典语句

3,祭侄文稿的作者是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 《祭侄文稿》是一篇书札草稿,内容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

祭侄文稿的作者是

4,祭侄儿稿全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686967.htm自己慢慢看吧
《祭侄文稿》颜真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5,祭侄稿全文系点几请写下离吖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辩)卜(再涂一字不可辩)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那就去继续找啊,努力,加油

6,颜真卿祭侄文稿作品该如何欣赏

颜氏行书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唯有祭侄文稿为墨迹本,元代张晏云:“所谓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因为此作为一篇手稿,就是说本能的书写,受到的客观因素干扰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是自然状态下完成的.从书法技法上而言首先颜真卿的行书当属王羲之行书之外一脉,用篆隶笔法做行书,结构外拓,章法无明显行列.而此作最能感染人的地方就是整体,无论是笔法、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0323962墨法、章法、包括大量的渴笔(即枯笔)的运用,甚至是多处的涂抹,可谓浑然天成.都最确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作书的心境.所以我每读此帖总是觉得又一次翻开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在安史之乱中颜鲁公失去了两位至亲的人,其兄颜杲卿,其侄颜季明的头颅是在此事过去一年多之后真卿才得到,也正是这时诞生了这篇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整篇作品里有爱、有恨、有忠、有义,颜真卿的人格之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另外,从技法上而言,此作中大量的枯笔可以很清晰的表现作者在几乎无法控制住情绪的连续书写中仍能完成笔锋的转换,笔笔到位,展现了书家扎实的书写技法跟艺术造诣.书法在艺术门类中属于比较抽象的,比起歌唱等其他艺术门类更难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祭侄文稿》却做到了,作者无意作书,纯以神行,用笔墨语言在纸上留下了生命中的一段记忆...我们能够透过这件书法作品体会到那失去亲人的悲愤欲绝,这就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祭侄文稿

7,颜真卿祭侄贴

《祭侄文稿》(758年) 行草书,墨迹。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此文稿追叙了常山 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 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 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 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 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 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 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 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 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 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 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 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 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 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 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 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 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 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 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 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 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 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 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两个是一样的!
完全一样的

文章TAG:祭侄文稿  原文  文稿  唐代  祭侄文稿原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