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论语 学而第一 原文和翻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5001b0100erzw.html 这里

论语 学而第一 原文和翻译

2,论语学而篇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了知识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你,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却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论语学而篇的意思

3,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则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看他志向是否符合父亲的理想?);父亲死了,考察他的行为(是否遵循父亲的理想,原则);长时间坚持父亲的处事准则和人生目标,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你觉得孔子的说法不对还是翻译不对?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则翻译

4,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约):说。时:时常。习:用于实践,实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5,论语学而篇第10的则翻译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或不要把自己的心情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或不要把自己的.

6,论语学而篇的译文和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能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好触犯上层,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心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几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家,要谨慎处事而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开支而又爱护下属,役使百姓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做事要谨慎,诚实可信,要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学习贤人,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算数,讲究诚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书》,《礼》,《乐》等,我一定说他是等于已经学习过了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就不稳固。应该亲近忠信的人,不要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的对待去世的人,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就会使与民众的德行日趋忠厚老实。”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这个国家的人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才使得人家主动地把政事告诉他,夫子这种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看他的行为做事;若是他对父亲坚持的正确道路长期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顺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其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按这个办法去做,有的时候是行不通的。为了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约要符合于义,这样的理论才能去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不失去亲戚朋友的人,也就可以尊敬和效法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机敏干练,说话小心谨慎,向着正确的人学习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够不谄媚,富有而能够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这种人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还能够快乐,富有而又有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法吧?” 孔子说:“赐呀!我已经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你能够指导未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学而篇共十六章,不知道您指的是哪一章? 如果指的是第一章,其参考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去实践它,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却不怨不恨,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如有疑问可以追问,呵呵

7,论语学而第一 的全文

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学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很好,但是孝悌的悌.写错了。
至于30几只我也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遵守,老子要起飞,人也较低,好好翻唱者嫌疑,不好开始好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禁止五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位,人忙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著简介《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述只要谦虚求教 ,到处有老师的语句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文章TAG:学而  原文  翻译  论语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第一  原文和翻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