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翻译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由
来源:整理 编辑:去留学呀 2023-08-17 22:53:45
1,留侯论翻译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由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2,留侯论的作品原文
留侯论(1)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2),以求报韩。既击始皇博浪沙中(3),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4),郦生说汉立六国后(5),而子房沮之(6),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7)!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其子父事之,而助之以灭其仇,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下能以必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地决矣。”“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8)。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9),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10),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11),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盂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惓惓于齐梁之君(12),教之以王(13)。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两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14)、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3,留侯论字词解释
(1)留侯:张良,字子房,其祖先为韩人,祖父与父亲皆在韩为官。秦灭韩后,张良为刘邦谋臣,辅助汉朝灭项羽,定天下,受封为留侯。 (2)子房弟死不葬:《史记·留侯世家》载,韩国被秦吞灭后,张良连弟弟死了都不办丧事,用全部家财来求客刺秦始皇,为韩报仇。 (3)博浪沙:地名,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秦始皇东游,张良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用大铁锤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大怒,搜捕天下十日,但没有捉住张良。 (4)韩王成:韩国的诸公子,名成,人称横阳君。张良曾经游说项梁立横阳君为韩王,项梁依从,后为项羽所杀。 (5)郦生:郦食其(yì jī),刘邦的策士。他曾经向刘邦献策,要刘邦分封土地给六国后代,并授予他们王印,这样天下就会臣服,楚国也会来朝拜,恰好张良有事来谒见刘邦,知道刘邦已同意郦生的建议,当即劝阻刘邦,说:“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大骂郦生,急忙派人销毁已刻好的封印。 (6)沮:阻止。 (7)乌:何。 (8)夷灭:消灭。夷,平,诛锄。 (9)范增:项羽的谋臣,被尊为亚父,他屡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郁愤病死。沛公:刘邦。 (10)公器:指名位、爵禄等。 (11)水火:喻困苦患难。 (12)惓惓:同“拳拳”,诚恳深切之意。 (13)王(wàng):成就王业。 (14)顾:却,反而。匹夫:庶人,平民。谅:忠诚守信。[3]作品赏析
4,留侯论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此是什么意思啊
此:这。整句意思是: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出自北宋苏轼《留侯论》,原文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主旨赏析:此文并不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只论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是作者的创见。开头这一段是立论,提出能忍、不能忍这个命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是泛言,举凡忠勇、坚毅等等超乎常人的节操,全都包括在内。以下则扣住《留侯论》本题,加以申说,将“过人之节”具体到“忍”字。说“忍”,又是从“勇”字来说,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也就是说,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为抱负甚大,志向甚远的缘故。表面看来,勇和忍似乎是对立的,作者却指出了它们的统一性,充满辩证法,非常精警深刻。这是作者的基本论点,也是全篇的主意。虽然这里并未指名,实际是对张良而言。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留侯论原句是: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文: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此其所挟持者甚大的“其”的意思是这里指代他,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的人。补充:以:表示结果,所以有帮助请及时采纳,谢谢~不能把这三个字单独拉出来的,此其所挟持着甚大,意为“这就是他拿着的东西很大”,也就是说他能力很强,全句的意思是他的能力很强,志向很远,不跟那些人一般见识。
5,苏轼留侯论翻译
留 侯 论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功大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长期交往,突然在荒野地方相遇,却命令张良做奴仆做的事,张良顺从了他毫不责怪,就是这一点,后来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使他发怒了。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而已。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随便使用了他的力量。汉高祖能忍耐,一直保全自己的力量等待项羽消耗他的实力,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帮助他,谁能使他成为完人呢!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却象个女人,好象和他的志气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6,苏东坡的留侯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撰写《留侯论》时的苏轼正值年轻。那时候的他,仍天真的看待人世。自小便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的他,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后便以为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留侯论》正是为功名而挥就的名篇。反复研读,随后再与他现今仍有流传的其他篇章诗词书信等对比,我心内难免有几分怀疑,《留侯论》中所提出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论点,年轻的苏轼究竟有几分认知? 直至遭受了“乌台诗案”的诬陷,“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中的孤寂惶恐。苏东坡在这灾难中成熟,在黄州脱胎再生。了悟过去三十年他在炫耀着无知。纵使凭着这一切得到荣誉、得到功名却仿似树木靠瘦瘤取悦于人,云石靠晕纹取悦于人一样,能够取悦人的却是毛病所在,并不是他们实在功能所在。可喜的是大文豪成熟于男人的黄金时代,从而回归于清纯与空灵。于是,我们拥有了成熟洒脱的苏轼。 东坡居士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有着这一首写于四十七岁时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的无求与自足,必然是在经历过人生中的许多风雨后,方能拥有的自在。年轻的轻狂总在追求能够看见的,能够向人炫耀的。于是乎,不断的拼搏,以便能换取更多的拥有,更高的位置,却忽略了人心需求越多一分,生命的沉重便也多一分的事实。于是,总是在真的失去,不得不放弃的时候,顿然醒觉,生命里的需求并不那么复杂。人生道路的坎坷是一种必然,唯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在人生的风波内安定自在,达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惊的心境。 《留侯论》仿似年少的轻狂,而《定风波》是种成熟的风华。“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该书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提高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教学能力为宗旨编写而成,系统介绍了科学教育的意义、科学课程的设置、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与评价、科学课程教学及设计、专题教学研讨、科学课程教学测量与评价、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全书由绪论和10章内容构成,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 ”两个特点,以镶嵌式配以大量案例,使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基本概念上理解科学,通过理论与案例的学习,初步形成科学教育观念,培养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的能力。
7,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虽然侥幸没有死,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想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小计谋,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参考答案:5、C 油然:自然,从容6、B 表目的连词,来 A代词,他/助词,取独 C副词,表反问/代词,自己 D副词,却/副词,才7、A “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错误11、翻译答案见参考译文。
文章TAG: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翻译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由
大家都在看
曼彻斯特大学官网
2023-03-21
医学技术类专业有哪些,医学类专业有哪些?医学技术类包括哪些专业?
2023-04-08
没钱如何申请美国签证,无车无房无存款无工作怎样拿美国签证
2023-04-08
入宅吉祥话简短,入宅吉祥话1、良辰安宅,吉日迁居
2023-04-10
雅思考试,雅思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2023-05-02
通讯网络,通信网络设备有哪些
2023-05-08
语音的英语,语音识别转文字
2023-05-18
报仇雪恨的意思
2023-05-19
澳际留学平台,留学就选澳际,留学申请无忧!
2023-05-30
帝国理工大学王牌专业,帝国理工大学专业王牌再现
2023-06-17
延世大学热门专业,延世大学受欢迎的专业,你学了吗?
2023-07-05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申请方式,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申请攻略
2023-07-19
千万不要学电子信息工程,切勿模仿电子工程,注意专业选择!
2023-07-29
全国大学排行榜及分数,2021年全国大学排名及分数出炉
2023-08-12
什么不在年高,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句话什么意思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