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从孔子的童年求学,成年授学,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你是要读后感,还是要对孔子100字 的读后感,说清楚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2,五年级孔子读后感急

孔子`我国古代出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成果惊人,影响深远,是我们的老师。他在古时在自立门派,广收圣贤,教书育人,是每个人和的榜样。
五年级课文《孔子》读后感

五年级孔子读后感急

3,五年级课文孔子读后感4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五年级课文孔子读后感450字

4,如何写孔子传读后感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5,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近些天,我阅读了《孔子的故事》一书,感受颇深。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问道求政、辗转仕途、周游列国到孔子逝世的经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学”这一章中,孔子跟随乐师师襄子学习周礼中的“乐”。一天,师襄子传授了孔子一首乐曲,孔子练习了四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练习的很好,便想继续传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却说自己想再练习几天。几天后,师襄子来找孔子,孔子说自己还要再练几天。数日后,师襄子经过孔子屋门口,立即被那动人的乐声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许久才缓过神来。进屋后,却发现疲倦的孔子刚刚睡着。师囊子拿了一件外衣给孔子披上,孔子猛然惊醒,告诉了师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师襄子惊叹不已。孔子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境界,而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清的,为了这一天,孔子刻苦练习,反复用心体会,凭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弹奏出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曲子,令人赞叹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会眷顾我们。

6,读孔子传有感

孔子,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对孔子并不熟知,利用这个假期,才认真地读了《孔子传》。读了以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一、孔子的学习方法。孔子自小长相丑陋,并遭到了其父叔梁纥的嫌弃,幸得其母颜征在并不嫌他丑陋,一如既往地爱他。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梁叔纥去世,从此,孔子和母亲颜征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孔子虽然长相丑陋,但从小聪明颖悟,活泼好学。受其母的影响,小时候的孔丘就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并努力学习。终于学有所成。孔子学习,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他曾经为了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为了请教郯国君王,不顾寒冷在雨中等候数个时辰,感动了鲁国的仲孙大夫,终于为他引荐,郯子也热情地详细解答他所提的问题。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理论和弹琴。在习琴时,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全由干粮充饥。第四日,师襄子觉得他第一首曲子已然纯熟,建议他学习新曲,而他认为自己的技巧还不纯熟,故又习了三日。此时孔子所奏的曲子,技巧纯熟,音调谐和,韵味无穷。师襄子又让他习新曲,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也没有体察出曲作者的为人,因此又习了三日。孔子习琴的第十天,他所弹奏的曲子,师襄子也听得如痴如醉。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学习,选择了学习内容,心无旁婺,一心钻研,不学习到其精髓绝不放手。而且孔子学习,绝少三心二意,一味图多。孔子博学,但都是一类类的学习所得,并且每学一类,他必深钻之。由此,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我们要求颇多,孩子们往往囫囵吞枣,不尽其然。倒不如每每准备教给孩子们些什么知识,定让孩子们吃准吃透后,再作二想。孔子自身勤奋好学,也教育他的弟子们勤学苦练。勤奋好学,成就了孔子及其弟子。
查查资料书
法国风格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查吧。
在过去的岁月里,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论语别裁》只是对《论语》这部著作,做了精湛的诠释和注解,对孔子本人的记载较少。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站在门外边读,里面的许多知识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买到了曲春礼教授所著的《孔子传》。这本书,对有关孔子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取舍,用优美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从对孔子本人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争霸吞并的历史。通过读《孔子传》这本书,使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其中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鲁国大司寇时,曾将鲁国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遗憾的是,他虽然历尽艰辛、周游列国,最终不为各国国君所重用,只能勤奋读书,设教授徒、盼望能为国家多培养有用之才。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e),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员猛将

7,孔子评传读后感700字

孔子评传读后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最近读《孔子评传》,对他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感悟,下面我想谈谈他的三种教学方法。首先是启发式的教学法。孔子创立启发式的教学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孔子常常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其次是“因材施教”教学法。以“因材施教”方法而论,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 先进》)。还有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学生甲问:何为孝?孔子答:无违。学生乙也问这个问题,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学生丙也问之,孔子曰: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学生丁又问同一个问题,孔子说:色难。我们不禁要想: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给出如此多个答案呢?原因就在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推测,孔子认为学生甲有些不听父母管教,学生乙父母有病,需要人照顾,学生丙则不知道赡养父母,学生丁则常在父母面前耍性子,给父母脸色看。孔子还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颜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商贾……)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后人研究《论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夫子教人,因材而异。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论语》中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除此以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真可谓变化无穷。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将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因材施教”。再次是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教学法。这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应如何学习的主张。《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这个快乐即在于学习了又不断地温习它,实践它。“习”,可以从温习和实习两方面去理解。孔子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实践。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中要反省的内容之一既是“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照着它实践了吗?一个好学的人,应该不断温习过去的知识。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所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这反映了孔子的看法。一个学生要自觉地每天获得新知识,每个月都练习、实习已掌握的本领,这就是好学的人了。孔子强调多复习旧知识,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人们从温习旧知识中可以获得新知,并且应该不断从旧知中获的新知。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如果能做到经常温习旧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强调从旧知中独立地获得新知。在孔子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得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综合上述,孔子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需要提倡和强调的。我们一再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相当多学校中并不能很好的实行,我们一再提倡的学思并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并不能贯彻,高考一根指挥棒,打掉了不少学生的朝气蓬勃。教书变成了号题、猜题、压宝,学习既是死读、死背、死记。站在21世纪的今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再看看我们填鸭式的教学状况,甚至还要把某些督促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当作先进经验去推广,倒退连古人都不如的地步,我们今天的教育家们,还能再说些什么。
孔子评传读后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仍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最近读《孔子评传》,对他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感悟,下面我想谈谈他的三种教学方法。首先是启发式的教学法。孔子创立启发式的教学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孔子常常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其次是“因材施教”教学法。以“因材施教”方法而论,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 先进》)。还有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孔子与学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学生甲问:何为孝?孔子答:无违。学生乙也问这个问题,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学生丙也问之,孔子曰: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学生丁又问同一个问题,孔子说:色难。我们不禁要想: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会给出如此多个答案呢?原因就在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推测,孔子认为学生甲有些不听父母管教,学生乙父母有病,需要人照顾,学生丙则不知道赡养父母,学生丁则常在父母面前耍性子,给父母脸色看。孔子还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颜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商贾……)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后人研究《论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夫子教人,因材而异。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论语》中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除此以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真可谓变化无穷。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将孔子的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因材施教”。再次是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教学法。这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学生应如何学习的主张。《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这个快乐即在于学习了又不断地温习它,实践它。“习”,可以从温习和实习两方面去理解。孔子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实践。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中要反省的内容之一既是“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照着它实践了吗?一个好学的人,应该不断温习过去的知识。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所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这反映了孔子的看法。一个学生要自觉地每天获得新知识,每个月都练习、实习已掌握的本领,这就是好学的人了。孔子强调多复习旧知识,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人们从温习旧知识中可以获得新知,并且应该不断从旧知中获的新知。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如果能做到经常温习旧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强调从旧知中独立地获得新知。在孔子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得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文章TAG:孔子  子传  读后感  故事  孔子传读后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