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范艾伦辐射带是什么对人体伤害有多大

范艾伦辐射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在近层宇宙空间(即距离地球10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空间)中,高能量的辐射远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多。高能辐射层在赤道附近呈环状绕着地球,并向极地弯曲。这一辐射层通常就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   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在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后来发现的辐射带内)。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用美国卫星上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地球周围存在高能带电粒子,从而证实辐射带的存在,而这也使范艾伦在全世界一举成名。

范艾伦辐射带是什么对人体伤害有多大

2,范艾伦辐射带是什么东东月球表面有么说人类是不可能活着穿越范

范艾伦辐射带: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高能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之间存在范艾伦带缝,缝中辐射很少。范艾伦辐射带将地球包围在中间。关于不能活着穿越范艾伦带的原因: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就从理论上证明,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它是由地球磁场俘获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所形成的。一般来说,内辐射带里高能质子多,外辐射带里高能电子多。辐射带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它是我们进行星际转移的巨大障碍。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范艾伦辐射带是什么东东月球表面有么说人类是不可能活着穿越范

3,范艾伦辐射带的成因

范艾伦带粒子的主要来源是被地球磁场俘获之太阳风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范艾伦带两转折点间来回运动。当太阳发生磁暴时,地球磁层受扰动变形,而局限在范艾伦带的高能带电粒子大量洩出,并随磁力线於地球的极区进入大气层,激发空气分子产生美丽的极光。
范艾伦辐射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在近层宇宙空间(即距离地球10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空间)中,高能量的辐射远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多。高能辐射层在赤道附近呈环状绕着地球,并向极地弯曲。这一辐射层通常就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   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在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后来发现的辐射带内)。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用美国卫星上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地球周围存在高能带电粒子,从而证实辐射带的存在,而这也使范艾伦在全世界一举成名。

范艾伦辐射带的成因

4,范艾伦辐射带的进展

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低成本的小型卫星,用来探测包围在地球周围的神秘“范艾伦辐射带”(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这颗被称为“紧致相对论电子与质子望远镜”(CREPT)的卫星重量仅仅3.3磅(约合1.5千克)。这颗固态小型望远镜属于美国宇航局“低成本太空项目”的一部分,它将用来测量“范艾伦辐射带”中的高能电子和质子(该辐射带像巨大的甜甜圈一样包围在地球的周围)。三年之后,这颗小卫星将会搭乘猎鹰9号火箭(Force Falcon 9 rocket)进入极地低轨道,这是对目前运行于赤道高轨道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测量卫星(RBSP)的重要补充。
范艾伦带粒子的主要来源是被地球磁场俘获之太阳风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范艾伦带两转折点间来回运动。当太阳发生磁暴时,地球磁层受扰动变形,而局限在范艾伦带的高能带电粒子大量洩出,并随磁力线於地球的极区进入大气层,激发空气分子产生美丽的极光。

5,范艾伦辐射带的困惑

“范艾伦辐射带”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的“探索者一号”飞船发现的。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其中的许多谜团感到困惑。其中,内辐射带位于距地1000英里到8000英里的范围,稳定性非常好。然而,位于12000到25000公里的外辐射带变化幅度很大。当太阳风暴期间,外辐射带可以膨胀100多倍,能够吞噬通信卫星和科学卫星,使它们暴露在有害的辐射当中。更令人困惑的是,外辐射带对太阳风暴的相应并不总是一样。有时候辐射带发生膨胀,有时候反而收缩。CREPT卫星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外辐射带丢失电子的物理机制。
范艾伦辐射带: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高能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之间存在范艾伦带缝,缝中辐射很少。范艾伦辐射带将地球包围在中间。关于不能活着穿越范艾伦带的原因: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就从理论上证明,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它是由地球磁场俘获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所形成的。一般来说,内辐射带里高能质子多,外辐射带里高能电子多。辐射带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它是我们进行星际转移的巨大障碍。

6,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综合考量发射成本、观测需求,以及航天员的健康和飞行器、仪器设备的安全等因素,科学家才把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设定在400公里附近,因此这算是比较合适的方案。 详情如下: 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是非常昂贵的。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要把成吨的设备携带到较高的高度,一来没有太大必要,二来成本也过于高昂。 实际上,大气是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之外的部分称为太空。一般太空实验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环境、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满足。 这个高度设置,还考虑了航天员和空间站本身的安全问题。 在地球周围有一个名为“范艾伦辐射带”的空间区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在空间天气扰动的时候还会向上、向下扩张。这一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带电粒子,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伤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地磁场本身不是对称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场形态导致这里的辐射带高度比较低,在有扰动的时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间站飞高了就很容易进入辐射带,受到带电粒子的伤害。

7,什么叫地球辐射带急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太阳在不停地发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束缚在离地表一定距离的高空形成一条带电粒子带。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探险者”1号、3号、4号的观测资料证实了这条辐射带的存在,确定了它的结构和范围,并发现其外面还有另一条带电粒子带,于是离地面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离地面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因是范艾伦最先发现的,故又称为内范艾伦带和外范艾伦带。   这两条地球辐射带对称于地球赤道排列,且只存在于低磁纬地区上空。内辐射带的中心约在1.5个地球半径,范围限于磁纬±40°之间,东西半球不对称,西半球起始高度低于东半球,带内含有能量为50兆电子伏的质子和能量大于30兆电子伏的电子。外辐射带位于地面上空约2~3个地球半径处,厚约6000公里,范围可延伸到磁纬50°~60°处,其中的带电粒子能量比内带小。一般说来,在内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质子,在外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电子。
地球存在有辐射带,地球辐射带分为两层。如果将其形象化,可以说,这个辐射带就象是被砸成两半的核桃壳。 内辐射带是指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外辐射带就是指离地球较远的辐射带,又被称为内、外范`艾伦(美国科学家)带。这两个辐射带从四面将地球包围住,在南北两极处留有一定的空隙。但美国和俄罗斯的天文学家又称,他们在地球的内外辐射带之间又发现了第三条辐射带,不过,还有待继续加以证实。

文章TAG:范艾  艾伦  辐射  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