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一语文第十课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教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fa1c731cfad6195f312ba6ef.html

论语十则教案

3,归纳初一第十课论语十则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学习、交友、自省、宽容之道,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强者,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高层次的境界。本课主要见了这四点,但这是概括

归纳初一第十课论语十则的主要内容

4,关于论语 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为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人,就要像松柏那样,不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狂沙吹尽始见金”,大风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栋梁之材。

5,语文 初一联系册 第九课 论语十则

我刚学完论语,另外我也精通论语(自我陶醉中) 我的课文貌似和倪不同 当然,意思我肯定明白- - (貌似我在说什么我都不知道) 我直接回答第三题好了 子曾经曰过,曰什么呢,就曰了这么一句(我的经典台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帮你解释下: 什么叫“仁”?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勇敢的气度对待人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正因为有如此的气度,所以无所谓烦忧,仁者可以遏渐防萌,心怀善良,这种人就达到了所谓的仁。什么叫“知”?当然就是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人,更主要的是既知自己也知别人,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有的人受到侮辱,拔剑出鞘,挺身而斗,这不是勇敢,而是鲁莽,没有原由而受到责难却不会发怒,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因为这种人有勇气面对的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某种奇耻大辱。如果一个人能具备“仁”“知”“勇的品质”,我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位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人了! 4.我是以这句来解释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为比较简单,柏:读bǎi,不读bó) 启示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经得住考验的人. 另外,你可以给出1.2的题目给我,我说的话有点语无伦次- -,应该能看懂

6,论语十则导学稿

课前预习 (一)明确预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预习问题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诲(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焉( ) 哉(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5、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 (2)温故而知新( )( ) (3)见贤思齐焉( ) 6、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知 知之为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之 知之为知之 为 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焉 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探究预习疑惑 写出自己的疑惑问题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索(根据预习问题,自主学习解决) (二)互助交流(小组内合作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 (四)有效训练 1、而: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2)是知也(古义: 今义: ) (3)死而后已(古义: 今义: ) (4)三人行(古义: 今义: ) 三、课后拓展延伸 (一)延伸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2、翻译下列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主题阅读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注: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 ②不合其耳也( )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9/44961.html

7,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楼上的都说了好多。如果是教案的话还是找点事迹来吧。

文章TAG:论语  十则  教案  初一  论语十则教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