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怎么解释更贴切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广泛学习知识,诚挚实行理想;推究道理,追求美德。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怎么解释更贴切

2,明德格物立己达人是什么意思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释义:“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格物”指择优探究事物原理。“立已达人”,“立已”就是自立自强,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达人”,就是报答父母、报答亲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这句话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明德格物”要求知识分子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各门专业知识;“立己达人”要求知识分子修德进业、完善自我、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是什么意思

3,湖北理工学院校训是什么意思 明德 格物 经世 致用

德要好,知识要懂 ,能灵活运用,讲礼貌.我就是你学长.

湖北理工学院校训是什么意思 明德 格物 经世 致用

4,明德格物是什么意思

回答:“明德格物”:1、“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2、明德”是指净化自己的德行,“格物”是指接触和明辨事物,“明德格物”的目的是修炼。拓展知识:明德格物:香港大学校训是“明德格物”,这句话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训勉学生进德修业。意思是让学生弘扬美德,钻研事理,修身养性,兼济天下。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儒朱熹的解释,“格物”指择优探究事物原理。“立已达人”,立已就是自立自强,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达人,就是报答父母、报答亲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5,香港大学校徽明德格物的明错了吧

这在书法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金山词霸2003里面“眀”确有其字,为“明”的古体字。之所以写成这样,有人说是 书法家为了字体的结构或者章法的需要特意的调整在广州的中山大学里面,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里面的 明 字也是用这个字体。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就有两个明字的变体写法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6,格物明德 什么意思

格物明德意思是:训勉学生进德修业。“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学校训,这句话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训勉学生进德修业。出自《礼记·大学》。根据宋儒朱熹的解释,“致知”意指尽量扩阔知识领域;“格物”指探究事物原理的意思。深入探索,学识自然会丰富起来。个人修养的基础巩固了,就可以身体力行,修己善,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扩展资料:《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德格物

7,博衍明德文倡格物是什么意思

“博衍明德,文倡格物”是宽泛地弘扬德行,引领文化规顺物性的意思博衍: 1.广远.2.指宽泛.3.广为引荐.“明”,一为明白、清楚,二为懂得、了解,三为弘扬、彰现;“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倡,通“唱”,领唱之意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博衍明德,文倡格物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校训。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是由兰州交通大学申办,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的兰州交通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

8,明德格物是什么意思

回答:“明德格物”:1、“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2、明德”是指净化自己的德行,“格物”是指接触和明辨事物,“明德格物”的目的是修炼。拓展知识:明德格物:香港大学校训是“明德格物”,这句话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训勉学生进德修业。意思是让学生弘扬美德,钻研事理,修身养性,兼济天下。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儒朱熹的解释,“格物”指择优探究事物原理。“立已达人”,立已就是自立自强,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达人,就是报答父母、报答亲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9,明德格物厚德载物有什么区别

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这是两种思想的不同儒家出世,要的是改变道家不争,讲的是顺应做法效果相同,但是目的不同

10,儒家明明德格物和至善是什么意思

一、解词:1、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2、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3、至善:最好的最高的境界。二、解析:《大学》指出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的,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末。以这四者为方法的修身是对“明明德”的实践,属于“修己以敬”的修养工夫。由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修己,后及人,由个人推广到社会。“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说来修己就是为了治人因此从修身、齐家发展到治国、平天下,后者是修身的终极。因而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这也是在“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到矣”的理论前提下提出来的。这个“本末”,我认为就象树一样有了根,充分吸收营养,才能长大,枝繁页茂,所以这个本末之说,是由自然之理上升到社会理性的。这样就可以说,事物本来就有先有后,有始有终,你不开始,那有结束,只有找住了根本,实质的东西,有主有从,先后有序,由始到终地去做,这样就离“道”不远了。三、详解:【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读解】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文章TAG:明德  格物  博学  怎么  明德格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