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打油诗是什么意思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明杨慎《升庵外。。。解 打油诗是什么意思:

打油诗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打油诗

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个姓张的打油人最先创作的,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典型的如“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泛指那些平仄、押韵不合“规矩”、比较口语化的诗歌。若从这意义上讲,打油诗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诗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罢了。

什么是打油诗

3,打油诗的由来是什么

据载,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张打油,专爱写一些浅白通俗的诗。有一年冬季的某一天,天气寒冷,骤然间纷纷扬扬下起了一场大雪,张打油便出门观赏雪景,只见天地苍茫,放眼远望,到处一片银白世界;再看看眼前,井口好像一个黑窟窿,而黑狗的身上一片洁白,白狗看起来好像一下子变得肿大了。诗人不觉诗兴大发,乃吟诗一首,诗曰: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后来有一年,一支叛军包围了南阳。这时,张打油正在南阳生活。一天,阳光明媚,诗人无事,遂出来闲逛。只见绿树成荫,白鸟齐鸣,小桥流水,自然成趣,诗人游兴大发,一边漫步,一边饱览风光,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宽敞的大厅,诗人看到四面墙壁洁白而平滑,遂在上面题诗一首,而后离去。 不料,此大厅乃是太守办公之地。太守很快看到了这首诗。他一看白白的墙壁被弄成了这样,一怒之下派差人去调查。差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张打油抓到了太守面前。在太守的怒斥之下,张打油吞吞吐吐地将前后原委一一道来,太守本也是个爱才之人,见他又是个写诗的,心里也不想跟他计较,只是假意说,要他根据叛军围城之形势作诗一首,作得好,便放了他;若不好,罪责难逃。张打油想,这事不难,便满口答应。只听张打油纵声吟出了第一句: “天兵百万下南阳。” 太守心里不觉暗暗称奇。 接着便是第二句:“也无救兵也无粮。” 已见平淡。 接下来几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叫娘的叫娘....” 原来跟墙上的一模一样.太守听到这里,哭笑不得,便挥一挥手,放他回去了。 后来,人们便把自己作的诗谦虚地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的由来是什么

4,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打油诗是什么为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逃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呵呵 精彩
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个姓张的打油人最先创作的,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典型的如“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后来泛指那些平仄、押韵不合“规矩”、比较口语化的诗歌。若从这意义上讲,打油诗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也许历史上的第一首诗就是打油诗。而张打油,无非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罢了。

5,为什么顺口溜式的诗被称为打油诗

相传因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张打油在新县衙墙壁上留下了大作一首:“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太爷责令他以南阳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围困为题材再作一首。张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县太爷也放了张打油。后来此事传开,张打油成了名人。人们便将这种顺口溜诗称为“打油诗”了。诗歌本来是属于文人圈子的高雅艺术,但自从出了“打油诗”,诗歌的姿态也便放低了许多,那些学识不高,甚至不通文墨的人也都敢堂而皇之地吟几句诗了。所谓“打油诗”,就是顺口溜式的诗。这种诗不讲究平仄对仗,意境不高,辞藻不美,只讲究趣味性,供人一乐。那么,这种诗为何被称为“打油诗”呢?唐代时南阳有个书生,姓张,名打油。张打油生性达观幽默,虽考取功名未成,仍整日悠哉闲逛,自得其乐。据说他酷爱民间文艺,尤其喜欢作顺口溜诗。闲逛时,张经常兴之所至,便随口诌上一首,以过诗瘾。他的“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话说有一天,张打油又出来溜达,走至一个新落成的县衙,看里面无人,便悄悄进去参观。临走时诗兴又发,在洁白的墙壁上留下了大作一首:“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太爷听说后,十分生气,便下令抓了张打油。县太爷在大堂上责问张打油为何要乱写乱画,张打油答道:“吟诗作文,乃高雅之事,何在乎区区一面墙壁。”县太爷一听他口气挺大,便以当时的南阳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围困为题材,要求他作诗一首。声称如果作得好,便不再治他罪。张打油稍加思索便吟道:“贼兵百万困南阳。”县太爷也是懂文墨之人,暗觉气势不凡。接下张又道:“也无救兵也无粮。”县太爷觉得这句便略微失去气势了。最后,张收尾道:“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叫娘的叫娘。”干脆成了打趣的俏皮话,在场的人一听都笑了。县太爷觉得虽然境界不高,但也颇有几分意思,于是便放了张打油。后来此事传开,张打油成了名人。人们便将这种顺口溜诗称为“打油诗”了。

6,打油诗的来历典故

打油诗由来及介绍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朱“龙颜大悦”。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D 4

7,什么叫打油诗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中文名打油诗外文名doggerel类属旧体诗又名俳谐体诗特点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创立者张打油朝代唐代历史由来 听语音由来之一: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由来之二: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说唐代一人姓张名打油,一日下雪,诗性大发,做诗一首: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后用打油诗来形容这种没有比兴,不用考虑平仄、粘缀,有诗的形式,押韵的“文体”!
1、释义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2、由来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3、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打油诗正如爱因斯坦给卓别林的信中写道:“你的电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而显得同样伟大。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历史由来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由来之一: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由来之二: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折叠编辑本段兴起原由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鲁迅还写过一首白话版的打油诗,模仿汉朝张衡的名作《四愁诗》,讽刺当时白话诗歌泛滥一时的失恋诗。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文章TAG:为什么  什么  打油诗  是什么  为什么叫打油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