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么鉴赏古代诗歌

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含,然后进入其意境,细细品味;再然后,才是欣赏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吸取其中的美学营养。

怎么鉴赏古代诗歌

2,古代诗歌鉴赏

1、本诗开篇先以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颔联也就是第二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真可谓奇了。 对于诗歌鉴赏,一般是先翻译,再做。要学会用一些关键的词语。多背背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3,求古代诗歌及赏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2009年2月7日。。。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唐人送别诗赏析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1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古代诗歌赏析:

求古代诗歌及赏析

4,古代诗歌鉴赏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病后登快哉亭 (北宋)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作品赏析 诗一开首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来”,指病愈之后。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上面是诗词鉴赏的内容,可以按需要精简,其它的是背景或是与之相关的内容,作用并不大。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luo)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贬官黄州所作。 避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皎洁的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雨洗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何等澄明!市人为财利所趋,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显了出来。 全为手打,已有删减。诗歌古词,与君共飨。

5,如何鉴赏古诗歌

1练字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它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析表达技巧型:1.点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传达出的情感3分析意境型:1.描绘诗中表现的画面2.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描绘诗歌的意境氛围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析语言特色型:1.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它的语言特色2.用相关句子来分析为什么是这中语言特色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一词领全诗(诗眼):1.主旨内容2.结构
一、答题须知。 1、 看清题目要求。 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绝不要谈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2、 注意诗歌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有时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夜”。(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3)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恨别》中的“恨”。 3、 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想一想,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可作哪些思考呢?(1)想一想它的深层意义。(2)想一想它的修辞意义。(3)想一想它的情感意义。关键词句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理解了它,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诗。 4、 体会全诗意境。 意境包括诗人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它往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体会了意境,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和感情,也就把握了该诗的思想内容。 5、 答案恰当简明。 如果要求对诗作的艺术成就(或语言特色,或表达技巧)或作者态度进行评价,那就一定要从诗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能人为拔高。因为绝大多数古代诗人都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且因情景的不同而变化。总之,是什么感情就是什么感情,不要动不动就给诗人冠以“高尚”、“伟大”一类的赞语。 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不要复述全诗的内容;答案中每句话的意思既要明确,又要简要,决不要罗嗦。 二、答题步骤。 落实到一首具体的古诗,到底该如何鉴赏呢?大致说来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做一个总体思考。 三、鉴赏古代诗歌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寓褒于贬等。 2、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5、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婉约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三、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作应试操作训练。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6,20篇古诗词赏析

赠汪伦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静夜思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早发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注解】: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客中行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注释】又题《客中作》[注释](1)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独坐敬亭山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春望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3、浑:简直。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唐代: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赏析: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http://gushici.2000y.net/上面有很多
第一首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唐)的《送别》选自全唐诗:卷125_33,唐诗三百首。这是一篇关于送别的五古。【评析】: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送上一首,你要得太多,打字好麻烦的。给你个网站你自己去找想要的诗词鉴赏吧:http://www.haoshici.com/

7,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答题步骤(1)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4)分析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景物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点明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这类题的答题模式:这首诗中( )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 ),描绘了( )画面,烘托了( )的意境,表达了( )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扩展资料:常见古代诗词的六种描写手法介绍: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2)各种修辞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详情看: 星星百科知识网( http://www.exinshidai.cn)详文参考: http://www.exinshidai.cn/news-1310415.aspx
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摘要: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 一、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 还有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 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 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大致说来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手法。 2.修辞格的运用。 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麻烦采纳,谢谢!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文章TAG:古代  古代诗歌  诗歌  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