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奉行打压式教育

——————传统思想的遗留、个人性格的原因、太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家庭的打压式教育由来已久,这跟我们老一辈人和家长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同时,家长暴躁的性格、家长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传统思想的遗留传统思想指的儒家思想,我们中国长达几千年都奉行的“三纲五常”就是打压式教育的源头。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也经常提到“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臣子就应该听皇上的话,子女就应该听从父亲的话,妻子就应当服从丈夫。这样的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中国每一代人,甚至现在还有思想遗留。中国家庭的打压式教育,站在父母角度,就是认为,我们作为父母,你们作为我们的孩子,就应该服从我们,打你也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能够更听我们的话,更好服从我们。 ·个人性格的原因中国很多家庭的打压式都逃不过传统思想的约束,如果加上父母本身就是性格暴躁的人,那么,他们就会更加认为打压式教育是理所应当的。很多地方新闻都报道过,因为父母脾气暴躁,打骂孩子至使孩子伤残甚至是死亡的事件。这这样的新闻让广大民众痛心,同时谴责这样的父母。性格不好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给孩子的童年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尤其是一些让孩子非常害怕的画面。 ·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变得优秀,这几乎是全部家庭的共同愿望,但是,通往这一条道路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家庭式鼓励式教育,但不少家庭则是打压式教育。确实,打压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激励孩子学习、成才的好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容易带来不好后果。像《小舍得》中,子悠妈妈逼迫子悠不停学习,想尽办法考入翰林初中,最后导致子悠出现各种幻想,精神不太正常。故而,中国家庭奉行的打压式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来源、同时也有父母个人性格暴躁的原因和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原因。这种教育并不适合所有情况,还请父母们慎重考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奉行打压式教育

2,中国中产家庭标准2021

2021中国中产家庭标准如下:1、根据2021年中国民间公布的最新家庭年收入标准,年收入在千万以上为富豪家庭年收入在100万至500万之间为小富家庭,年收入在20万至50万之间为中产家庭:年收入在8万至8万之间为益穷家庭。2、目前中国家庭大部分为中产家庭,他们不仅有百万资产,同时也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以及精神层次的道求。她们有房有车,良好的教育营装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道求健康生活,有要活当的旅种的物媒乐。有格啊的生活品质,有通德,有礼仪、有需质,更多的是注重精神遗求。3、中产家庭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家庭,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家庭;中产家庭也称中产、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一线城市月薪八千多,这也太容易达标了吧!而且在资产方面,如果拥有一套房,很容易就达到300万的资产标准。但事实上,要实现“中产家庭”梦想,还是比较困难的。从收入等级表中,可以看出现代家庭面临的压力。首先是住房压力,已婚生了娃没有房的人想买房,未婚无房的年轻人想买房,中年老年的父母也想给子女买房,若收入不高,家里又没有矿,住房压力就不会少。其次是育儿压力,以前“穷养”“贱养”孩子在现代似乎已经不管用了,人们生养孩子追求精致精英,养一个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压力不是一般大。最后是养老压力,现在人口老龄化突出,对于那些独生子女来说,养老压力不是一般的大,许多家庭夫妻两人需要供养4到8个老人,即使是真正的中产家庭,若没有稳定的高收入,也是不小的压力。所以其实中产家庭的负担也是很重的,日常开销大不说,还有房贷车贷各种贷,包括孩子的教育费用等等,其实一个月下来可能也没有多少存款,大多数都用来开支。只不过这部分中产阶级赚钱能力比较强,能够持续地创造更多收入,来维持日常的开销。

中国中产家庭标准2021

3,中国家庭的变化

一、中国家庭模式正在经历重大变化近几十年,快速的人口转变与剧烈的社会变迁持续影响着中国家庭发展。尽管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要系统科学地描述这种变化,仍然困难重重。不仅有理论上的差异,更因为家庭研究缺乏量化资料。家庭关系立足于婚姻血缘,但在空间上却可能是割裂的, 从实用角度出发,“家庭户(household)”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家庭的代表或近似指标,而人口普查则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本文以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四十年来中国家庭户变动的主要趋势。1、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结构简化中国家庭户数增长迅速,从1990年的 2.8亿户增长到目前的近4.5亿户,明显高于人口增幅。家庭规模则在近40年来呈现出不断小型化的趋势, 从1982年的每户平均4.41人减少到2010年的3.09人, 平均每户少了1.32人。1982年“三普”时5人及以上家庭户比重仍近半,但1990年以来1-3人户的比重快速上升,至2010年已达65%。家庭户规模的缩减趋势在城市和农村趋同,且收缩都比较迅速,大家庭正在快速消失。只有一代人的家庭户和二代户是当代中国家庭户的主体,中国家庭户结构正进一步趋于简化,家庭户内的代数趋减。就具体结构类型来说,尽管核心家庭户仍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单身户的大量增加和多代扩展家庭户的比重长期维持稳定,中国家庭户结构的基本格局已从1982-2000年间的“核心户为主、扩展户居次、单身户补充”转变为2000-2010年的“核心户为主、单身户与扩展户居次”。一代夫妇核心家庭户包括结婚未育家庭和中老年空巢家庭,二代标准核心家庭户则包括夫妇加未婚子女。从历次普查资料来看,前一种家庭户比重增长很快,而后者降幅最大,二代核心家庭户数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单人户和夫妇核心家庭户的大量增加所致,也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这些都表明在中国人口转变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低生育率的持续、城市化的推进、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扩展家庭户仍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其中的三代家庭户是中国维系得最稳定的家庭类型,1982-2010年一直保持在16.4-16.7%之间。然而,今天的三代家庭户与传统的三代家庭存在本质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居而不共财”,这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模式与功能的变迁。2、家庭老龄化与居住模式变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家庭“老龄化”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主要表现为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和家庭中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有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分别为1.23亿户和8803.6万户,占全部家庭的30.6%和21.9%。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家庭户中有1个老年人,但有多个老年人的家庭户增长趋势明显快于有单个老年人的家庭户。不仅如此,“纯老家庭”(全部由老年人组成的家庭)目前已近3000万户,传统中少见的3人及以上的纯老家庭户也在不断增多,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从单个家庭来看,1982-2000年间的户均老年人数量稳定保持在0.22-0.24人,几乎没有变化,而至2010年陡增至0.41人/户。但与此同时,户均孩子的数量却从1982年的1.48人陡降至2010年的0.51人,平均每个家庭少了差不多1个孩子。

中国家庭的变化


文章TAG:中国  中国家庭  国家  家庭  中国家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