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声声慢不少于200字的赏析

请查看:好文收藏——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

声声慢不少于200字的赏析

2,求声声慢的赏析二百字左右谢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求声声慢的赏析二百字左右谢谢

3,求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要短

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 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前三句用叠字的方式,更显出作者的若有所失、凄惨悲凉。后面以花喻人,写出作者的憔悴。整首诗情景交融,写出国恨家仇、身世遭遇之苦。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求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要短

4,请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具体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夫妇逃到南方,不久,赵明诚因染疾而死,孤苦无依的李清照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使这位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她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妇。此时她已经五十二岁了。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她后半生饱经忧患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阕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处境,寻觅无所获;冷清是写心情;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已极。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愁惨的气氛。起势逼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样的凄惨境况中,又逢着“乍暖还寒”的深秋,自然连身体都难以调养,即使是喝上几杯淡酒,也抵不住从早到晚的寒风。一个“淡”字,非言酒不够浓,而是此人对生活的感喟。就在这时,她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于是想起了自己青年时期安宁温馨的北方生活。那是虽然也有夫妻分别的离愁,但尚有鸿雁可以传书,聊寄相思;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词人不禁悲从中生,既有家国之恨,也有个人之愁。  下阕由回忆转到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将要凋谢的菊花,词人以花写人,感叹自己的处境胜似黄花,正饱受着无情风雨的打击,还有谁前来关爱?“如今有谁堪摘”,丈夫去世了,还值得为谁摘戴鲜花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苦苦煎熬,好不容易捱到天黑,不了又下起潇潇细雨,点点伤心;而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声,声声催情!国破家亡,更遇惨淡雨夜,词人怎经得这样的伤悲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举呼号有声,这是词人绝望的悲鸣,是无助的呻吟,哀哀欲绝,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催人泪下。  这首词意境凄绝,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语言的新奇和清丽已让人匪夷所思,情感的悲凉愁惨亦到极致,然而在表现技巧上词人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上下阕浑然一体,以家常语,写心中事;以跟人情,写家国恨,意蕴深厚。全词无一字提到家国的沦亡,但词人的不幸皆由亡国而引起。全词也没有提丧夫的感伤,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正式词人丧夫后无依无靠无处诉说的“寻觅”之态。全词更没有写一滴眼泪,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悲到极点,皆是不写之写。

5,赏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饱受了战争之苦与夫亡家破的背景下写成的。每每读到这首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一位清瘦的妇女站在家中,孤寂无依,心事重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下子浮现在眼前,使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想把它找回来似的,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冷的时候,使无家可归的她难以保养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些不堪一击似的,喝了两三杯清淡的酒,仍然抵不住寒冷,消不了心中的愁绪。此时流离江南,丈夫已死的她,不知将书信寄往何处,所以看到南来的大雁,感到伤心。周围的大地堆满了落叶与黄花,心已憔悴,如今有谁同她一同树下摘花儿呢?孤独一人倚在窗边,渐渐地天黑了下来,遥望夕阳,往事点点滴滴地浮现在脑海中,这种愁绪,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词的上片一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毫无雕凿地将自己内心凄冷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首先,在意境上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而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妇人想要寻求依托和安慰却又寻不到的极度痛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四个字,把词人那种在重重灾难打击下的若有所失,却又极力想寻求一种寄托的心态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词人不可能寻觅到一种自己想要的精神寄托,于是感到“冷冷清清”,这种“冷清”,不仅写出了当时残秋的景色和周围环境的冷落,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无助与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句紧承前两句,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和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是词人进一步抒情,通过写天气的忽冷忽热,变化多端,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所以,从这句话看又是语意双关的一句话。“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句话是说词人原本想借酒来减轻内心的愁苦,可怎料到借酒浇愁愁更愁,此句由景写情,情在景中,运用含蓄的笔法道出了词人的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三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的哀悼与怀念的心情。此时作者已经流离江南,丈夫已经去世,书信也无法寄出,故而看到北雁飞来词人感到极度伤心。“正伤心”三个字恰恰道出了词人那难言的酸楚。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既咏物也抒情,这满地的黄花,正是词人眼下所面临的惨痛遭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对于失去了亲人的词人来说,黄昏都很难熬过去,又何况这漫漫长夜呢?词人在极度痛苦中,面对着漫漫黑夜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度过,这两句词恰恰把词人那种绝望无助的心境真实地反映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三句写词人正伤心之际,愁思不解,独守寒窗,度日如年之际,天公又下起了绵绵的细雨,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真正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雨飘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作为全词的结束语,概括了全篇词。运用了反问的语气,道出了词人心中那份深深的“愁”,引人深思。 纵观全词,情景相连。景不离情,情中有景,结合得天衣无缝。最后两句与首三句相呼应,是愁肠百结,忧思难解,怎一个“愁”字了得啊!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又助于我们对词人当时心境的理解,更好地体味那份“愁”!

6,求声声慢赏析

品析《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径庭的革新,发展到我们这代,古典文学几乎要退出欣赏的舞台。最尴尬的莫过于,当你精心所创的格律作品却无人识得,也没人欣赏。于是我别出心裁,写了些新声新韵的诗词,没曾想反倒有人乐意捧读,相询何因,答曰:易懂!尽管偏离了格律和平仄的轨道,但因为有了观众,有了读者,甚至画值也似乎有了些许提高,再加上用词没有了太多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任马驰骋,便也就坦坦然而为之。 久而久之,心里记着的一些前人的诗呀词呀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或许经历过些沧桑吧,唯独对一些格调忧郁的古典诗词作品却记忆犹新,或许凄婉的用词容易引起共鸣,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总之,我比较偏爱那种哀怨、刻骨的格调。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尤为令我百读不厌!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这种精堪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作中别具一格,实为罕见!我曾想,以现代的语言文字,要把一个晚年孤苦伶仃的词人,和这种惨怛愁痛的心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般,仅短短的几语便表达得如此完美彻底,我以为也许无法做到!这或许也是我喜好古典诗词的另一种原故,也是喜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又一原故吧!

7,声声慢的赏析

1.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2.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章TAG:声声慢  赏析  少于  200  声声慢赏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