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文师说的解释

聪明

古文师说的解释

2,课文题目师说的意思是

解释从师的道理 这是我们老师上课讲的,这几天我们就在学《师说》。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

课文题目师说的意思是

3,韩愈师说全文

最权威的,有注释。 http://www.pep.com.cn/gzyw/jszx/kbjc/bx3/dzkb/200901/t20090104_540705.htm

韩愈师说全文

4,师说的意思好了加分的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5,师说的翻译和鉴赏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鉴赏参看http://wenwen.sogou.com/z/q766853853.htm

6,师说中的所有师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扩展资料: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第1、2、3:老师;4、5以...为师6学习7老师8从师求学9、10、11老师12从师求 学13老师14从师求学15乐师16学习17老师18从师求学19乐师20老师21以...为师22、23、24老师
在文中,师,是老师之意。在文言文中以参考:【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7,师说四段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 古时好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习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从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终究不能解决。生在我前边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以他为老师;生在我后边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以道为师,哪管他生的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地位低,无论年纪大、年纪少,(只要是)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哪里有道,哪里就有老师。) 唉!(古时)从师的风尚断绝好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很难了!古时的圣人,超出常人很远,尚且从师而请教;如今的众人,他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可是以从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愈加圣智,愚人就愈加愚笨。圣人之成为圣人、愚人之成为愚人的原因,或许都出在这里吧!(有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可是)对于自己就以从师为耻,(真是)糊涂啊!那儿童的老师,是教给儿童写字认字,让他学习断句分逗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可是)对于不知句读,有人就从师;对于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人就不从师;(这就是)学小而弃大,我没见他高明在哪里。巫者、医生、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可是)士大夫一类人,听说到老师弟子这些话,就凑在一起加以讥笑。问他们,就说:“谁和谁年纪差不多,(他们所知的)道理也差不多。”(从师的对象)地位低,就感到可耻;官职高,就认为近于阿谀。唉!(古时)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知了!巫者、医生、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君子不屑于(和这些人)同列,(可是)现在他们在从师的见识上,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不是太奇怪了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明不及孔子。(可是)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比弟子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术学业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的正文和释文,都普遍学习,(他)不为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所约束,向我求教。我嘉奖他能继承古时从师的风尚,(于是)作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章TAG:师说  注释  古文  文的  师说注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