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来源:整理 编辑:去留学呀 2023-05-16 21:44:08
本文目录一览
1,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这是道德经第17章的内容,一说是对君王层次的描述、另一说是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认识。余学识浅陋,尚无所适从。
2,道德经46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解释:天下有道,人人知足知止,国与国间没有战争,良马拉到田野,作为犁田之用;天下无道,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间争战频频、所有的马用来战争,甚至连母马都要在荒郊从事生产,这就象征将有亡国之祸了。由此看来,祸患没有大于贪得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了。治国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知足常乐,才是永远满足。场景解释:张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战思想。老子反对的当然是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尽管有人指出说,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趋势;但是对人民说来,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说来,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这是可以想见的。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4,道德经
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5,道德经四十六章翻译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注释]1、却:屏去,退回。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3、戎马:战马。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6,知足常乐的典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最大的特点是安于现状。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消极的理由。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理由。 正解:知识充足总是快乐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其印证。
7,求道德经第54章翻译
[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译文]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注释]1、抱:抱住、固定、牢固。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3、长:尊崇。4、邦:一本作“国”。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引语]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评析]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第五十四章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译文]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注释]1、抱:抱住、固定、牢固。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3、长:尊崇。4、邦:一本作“国”。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引语]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评析]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译文]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注释]1、抱:抱住、固定、牢固。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3、长:尊崇。4、邦:一本作“国”。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引语]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那么在本章里,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评析]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8,请大家谈谈道德经的感悟谢谢
看《道德经》 思如何做人
如果观察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典,大家就能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行善事、积善报的好处.比如《周易》中就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点说白了就是教育我们做一个好人或者说教育我们把人做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人做好呢?
其实我们在《道德经》一书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说做好人,如何来对待他人肯定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主要是在与他人打交道,那如何对待他人呢?在 “今天”我们常能听到身边的人们发出这样那样的抱怨,抱怨他人的不够善良,抱怨他人的不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始终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究竟有没有哪儿做错了?我们的心态良好么?我们自身有没有为这个社会的更美好而起到正确的导向价值呢?回答或许是否定的.这也说明我们做人做的并不好,并不成功,我们或许连正确的标杆都没有找到,都不清楚.那什么才是标准的答案呢?《道德经》书中第四十九章写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圣人常是没有没有私心的,他们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会对他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对他善良,从而人人都能够善良.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同样信任他,从而人人都会信.老子在几千年前就通过观察发现圣人的处世之道就是标准的答案,是能给社会的更加和谐美好起正确的导向作用的,是值得去推广的.因为在圣人的眼中,并不是只有自己的存在,而是怀揣着天下人.是爱天下人的.他们不是只对善良的人善良,而是对所有的人善良.不只是对讲诚信的人诚信,而是对所有的人诚信.这样的思想是不仅仅的局限于这小小两点上,扩张来说,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去一个善良的心去善良的对待所有人包括的所有过失,去爱所有人,从而感化他们,使他们也更加善良,更加拥有道德.
不言而喻能够做到以善良的心去包容天下人,感化天下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倘若谁能够做到,却不只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潜在的价值而且还能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在《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叙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我们结合这两部书所表现的思想,仔细的思考思考,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没有按上面写的,去为人去处事,所以我们的生活的质量才不高,我们的心情肯定不愉快.其中的原因是很显而易见的,我们就拿老子所说的那个例子来讲,当一个不是很善良的人对我们不够友善,而且可能也伤害到了我们的时候,我们如果因此而怀恨在心,因为这件事影响到了我们的心态,让我们产生了邪念,我们就很有可能去报复那个对我们不善的人,这时我们就成了不善的那一类人,而被报复的人,当然和我们一样也会受到伤害,也会影响到他心态,从而他就很有可能去变本加厉的伤害别的人,别的人再去伤害其他的人,这样就造成我们人和人的相处也就越来越淡漠甚至越来越对立了.很多人看到了我们的所做所为,也不愿意与我们接触.必然就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可是如果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时,拥有圣人那样的心态时,我们遇到了别人的伤害,我们看什么问题就能呈现一种“正思维”.我们会换位思考,或许就会发现别人的伤害可能是无意的,我们就能发现社会中大家都是很善良的,没有谁愿意去伤害他人.在那种心态的良好作用下,退一万步讲,那个人确实是有意的伤害到了我们,我们也能够对不善者做到“吾亦善之,”,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个人同样会因为你的善行而感动,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就会悔悟,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人痛改前非后,常常会有做出人意料的良好表现,会做更多的好事,会感染更多的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被劳教的失足青年,反而出狱成了一个大家学习的榜样.
通过老子的这种“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思想的提示,我们就能看到当有一个正观念导入时必然会对人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我们大家算一下,如果我们一人最少感化一人,被我们感化的那一人,也去感化一人,这样我们的生活怎么可能还有不善者的存在?怎么可能不美好呢?所以我们提议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具备老子所提倡的这种“以德化人”的思想,用我们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影响众人,从心底去众人,关心众人,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这样不仅仅是帮助众人,同样也帮助了我们自己!
在《道德经》这本书中第四十六章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圣贤老子看来其实最大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婪的欲望,常常能够知足的人,而会常感到满足.我们仔细想想圣贤老子的这句话,是多么的富有哲理啊!虽然就短短的几句话,但却揭示出了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正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去盘点一下我们从出生到今天所有的痛苦,那些痛苦有多少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呢?恐怕都是吧,我们单纯的认为,只要我们能拥有了那些我们想拥有的物质时,我们就会开心会满足会幸福.可是我们真正满足了这个欲望时,我们就又觉得这个欲望的满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我们起初所希望的快乐了,这时我们又有更高层次的欲望.期待那更高层次的欲望,能给我们送来欢乐.我们又为此去努力,去奋斗,可是我们却没有发现这个欲望的后面还有更多的欲望潜伏着,我们可能一生都在追逐,却忘了我们到底要追的是什么?究竟是要追求欲望?还是追求快乐?我们忘了追欲望是为了得到快乐,其实不用等到我们即将离开人世的那天,就在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我们过去所争的那些,又有多少在今天我们觉得是有价值的呢?可能大家都会说很多欲望的追求其实是得不偿失啊!我们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就是虽然欲望是不可能永远满足,却不带表我们不可能拥有快乐.因为当知足时,我们就会满足满足了自然就会快乐就会幸福.
有一学者曾经说过恶这个字是由一个亚一心组成,当一个人心态成亚健康时就是恶.是啊,我们心态不好时就时常会出现语恶视恶等等不好的行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整天就是带着亚心态在生活,所以他不快乐,生活的不好.他们忘记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不知道有时得到的不一定就好,没得到也不一定全不好,“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个中学课本就学过的知识,却被他遗忘了.
前一段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是讲一个打工的老师傅名叫张德明眼睛受伤,结果他毅然坚持把自己的眼球取出,拿眼角膜帮助别的人,他对受捐者说“人活着就是帮人”,使我很震撼很感动!结果受捐者受他的影响,其中一位受捐者也愿意把自己的眼角膜在死后捐出,另一个受捐者四岁的小女孩的父亲也愿意死后捐出眼角膜,他们三人的捐助号仅仅的相连从450-451-452,这使我从中看到“以德化人”的爱心传递.是啊一个人拥有了好的品质时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记得老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实当一个人真正的能像老子一样拥有三宝时我们就不光可以改善自己,还能帮助他人.让我一起好好做人,好好的帮助他人,感化他人吧!
文章TAG:
道德 道德经 第四 四十六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大家都在看
杜富国事迹,排雷英雄杜富国的英雄待遇
2023-03-23
二建科目,考二建要考什么科目?
2023-03-29
澳洲签证续签多少钱,澳洲留学生续签需准备什么材料?
2023-04-14
英文音标表,26个英文音标表
2023-04-18
电子签证如何出境,新西兰移民局签发的电子签怎么出入境
2023-04-19
日本旅行签证,2021年3月日本旅行签证
2023-04-22
家人评价,家人对孩子的评价
2023-04-28
论语十二则原文,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2023-05-03
感恩同事
2023-05-09
雷丁大学2022年语言班报名和开学时间,雷丁大学2022年语言班招生启动,开学时间已确定
2023-05-09
保密协议书,员工离职保密协议书
2023-05-18
中国建造师
2023-05-19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招生网,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招生简章
2023-05-22
最不听话的人是谁,世界上最不听话的人是谁
2023-05-22
澳洲留学一年费用人民币,留学澳洲一年需要多少人民币?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