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

试译了两段,看看能用不?能用再试最后一段。君子之道,兼济天下;济世之行,始于修身。立学、明意、正心,而后修身。立学者,四知之要也,是以无学不可明教诲,无况可为或不可为乎?无学而无谓修身或兼济。然,立学之不易可知矣。非人云亦云,乃格物知致耳。如切如磋,谓之也。学者,乃复察万物,九思而萦回,非怀浩瀚于胸,纳云海于眼不可得一善。终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不可欣然而足一得也。明意者,尤言慎独而不自欺。群居如此,独处也亦然;于中如此,形于外也亦然,慎独,君子之修也,所谓唯 “诚”。独也慎,是正身而无愧于天地,无前无后,皆自肺腑,如手之于我,足之于我,坦然自若,实而不虚,非外使然,亦非世之规约。非独不能现其真性,自古而今,道貌岸然而祸世之伪君子不在少也。而明意者,纳百川而波澜不惊,容日月星辰而静默不语也。
存天理,灭人性。

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

2,读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什么感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相对于动。这里的静,不是指声音,而是指人的一种状态。所以我把“静”理解为独自思考,独自品悟,这种状态常常是灵魂出窍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说话,慎独自己,矫正心灵,忍受寂寞孤独,与书为伴,与心为伴。人们常常在“静” 的状态下修养心灵、悟出真知灼见和人生道理。所以静可以让心灵得以安宁,静可以避祸,静可以出成果。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人们在静的状态下显得孤独寂寞。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它的使命。”古语说的好:“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也就是说智商高的人需要静静地同自己心灵悄悄说话,要忍受得住孤独和寂寞。寂寞是成就的前奏,杰出者都有耐住孤寂的秉性。俭,节俭,相对于奢或侈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节俭被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对于企业来讲应该抓好精细管理,注意节约成本,大到生产物资,小到节约一度电一张纸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母亲很重要,母亲坚持和倡导的就是孩子在未来当中坚守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母亲的勤俭美德狭义上负责儿女节俭品德和行为的养成,广义上是为一个国家节俭风气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9666162养成做着贡献。

读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什么感悟

3,大学中庸怎么样

《大学·中庸》内容简介:《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 《大学》是“为学纲目”,“修身治人底规模”。——朱熹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止而后应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大学中庸怎么样

4,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为题作文

古人说“与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与恶人同游,则日生邪情。”在一群各方面对自己都没有要求的人中所获得的认可,追捧,那种在这些人群里所得到的满足感,存在感及优越感都是最坏的选择,它毫无意义与任何积极价值.感谢他们的认可和追捧,但一定要远离.不要用任何东西来迷惑和麻痹自己,它只会让你停步不前甚至退步,这需要智慧判断和淡然取舍,因为它们表面肯定都是热闹华丽甚至是辉煌美好的.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结交朋友应结交无论是在道德,修养,处世原则,对自身的要求上,都能自律,进取的朋友,而非成日沉迷游戏,或某种玩物之中的人,还有认识朋友的场合都是值得参考的,自己如果成天出去吃喝玩乐,那结交的必定都是此类人,而终日耐不住寂寞不能沉静自省,终日抛家独玩的人责任心和自身的心性上或许...常年累月的坚持某件事物未必都是正确和值得称耀的美德,如果坚持的是学习与进步的习惯,那值得欣赏,而常年坚持的是游戏,这种长性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自己不能成为沉迷游戏的人.我们应要求不断学习和进步.当然,标准决不要成为用来衡量别人和挑剔别人的工具,应先衡量和要求自己,不挑剔别人,严格要求自己但一定要谨慎有度的选择人群,不是说你成天去相处的人群你并没把他们当成朋友就够了,在你还没拥有空性智慧现前和定力智慧功夫的时候,所处的环境人群一定会对自己有影响,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的市井低俗劣质而不察,那些在这些环境和人群中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和优越感一定是摧毁自己最锐利的武器,因为它盲目,幼稚.在粪池中俯视其它的高度只能说明自己是只苍蝇而已...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千万不要为了逃避孤独,就投身到格局和思路上的三教九流中交杯换盏,那一时的快感,把你人生原本可以沸腾后警醒自己进步跳脱险境的热水,慢慢搅拌的温和,你将身在其中于乐于温中---死."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我要慎独.而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也要学会爱护自己的心灵,有些曾经犯下的错误,不要成为虐待和折磨自己的阴影,发现了即刻改正,心理负担不要太大,活在当下,已经做错的,忏悔,改变,不再错.毕竟自己还是个人,还没成为圣人,别执著于曾犯过的错压迫了自己不能健康的继续走下去.曾经的对别人的伤害而带来的内疚和自责是警醒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认真负责的为别人着想和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要再泡在温水里混吃等死和伤害他人.自省后,去改变,修正,不再犯/宽恕自己,是为了能改变能进步,宽恕别人,说明自己正在进步,继续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如果自己心胸格局宽广了,心性进步了就不会认为别人有错,也就不存在宽恕了,一切都自然而然的不会计较.对自己犯的错不要有阴影.学会面对自己也还是个普通人,虽然我在冲着更好的人和修行者的方向努力,但毕竟我还是个 人 所以我也会犯错,不要因不能接受自己居然犯错而不原谅自己产生太大的心里负担.无法解脱.活在当下,从新开始.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都是有智慧懂取舍,生命不一定很长很辉煌,但一定要有质量.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都有责任心,爱护家人,有宽阔的胸襟格局,不被世间种种繁华迷惑,不被污境而染,不随波逐流.拥有智慧人生,善心转境,随缘修行.有价值的生命,不是自己得到过什么得到了多少,而是付出什么付出了多少.

5,谁有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呀是最新版本的要快

  作业1 答案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 西汉 纹理 【易.黄卦.象传】 3、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 商、夏、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成型 多元化发展与融合 繁荣 继续发展 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刚健有位、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人文”精神 9、周礼 仁 仁 四德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1234 )。  ①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 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③善恶报应的信念 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2 )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  ①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②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123 )。  ①五伦说 ②性善论 ③修养论 ④义利合一说  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1 )。  ①“礼”和“乐”②兼爱 ③法治 ④无为  5.董仲舒把人性分( 234)。  ①君子之性 ② “中民之性”③ “斗筲之性”④ “圣人之性”  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2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①人道 ②“天理”③纲常 ④“心即理”  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23 )。  ①公忠爱国 ②三从四德 ③三纲 ④仁爱孝悌  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12 )。  ①父慈子孝 ②兄友弟恭 ③中和宽容 ④谦虚好礼  9.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134 )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  ①内省 ②自讼 ③养气 ④“慎独”  10.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123 )。  ①自然崇拜 ②动植物崇拜 ③图腾崇拜 ④圣贤崇拜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 234)。  ①张角 ②葛洪 ③寇谦之 ④陶弘景  12.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 4)实行法治最为彻底,国力渐趋强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①齐国 ②楚国 ③魏国 ④秦国  13.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期间,“集诸国刑典”,著( 1)。  ①《法经》②秦律 ③魏律 ④吕刑  1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 1234)。  ①则天顺时,法自君出 ②礼律结合,法有差等  ③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④据经解律,引经决狱  15.中国古代第一部行政法典是(3 )。  ①《法经》②《唐律疏议》③《唐六典》④《宋刑统》  16.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1234 )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  ①反省 ②养气 ③存心 ④内求  17.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 123),崇尚自然、柔弱、知足。  ①无知 ②无欲 ③无为 ④尚贤  18.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 34)两家。  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19.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是( 234)。  ①人情 ②人伦 ③人道 ④人性  20.孔子将修身称为(1234 )。  ①“修德” ②“克己” ③“正身” ④“修己”  21.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123 )为价值取向的。  ①真 ②美 ③“善”④仁  22.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 24)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  ①全真道 ②五斗米道 ③正一道 ④太平道  23.佛教于(2 )传入中国。  ①西汉初 ②西汉末 ③东汉初 ④魏晋时期  24.鸠莫罗什翻译了(1234 )、《中论》等经论,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般若空宗学说,成为后来佛教各个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  ①《阿弥陀佛经》②《金刚经》③《法华经》 ④《十二门论》  25.(1234 )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  ①敦煌莫高窟 ②云冈石窟 ③龙门石窟 ④大足石窟  26.( 23)提出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希望通过重刑,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①李悝 ②韩非 ③商鞅 ④李斯  27.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从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出发,批判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以道家的“清静”和“无为”为核心的(4 )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①德治 ②法治 ③黄老之学 ④德主刑辅  28.(123 )属于封建法律“八议”制度内容。  ①议亲 ②议贤 ③议功 ④议尊  29.(124 )是《开皇律》确定的刑名。  ①死刑 ②流刑 ③肉刑 ④徒刑  3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4 )。  ①《北齐律》②《开皇律》③《唐律疏议》④《宋刑统》  31.( )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  ①原始社会 ②商代 ③西周 ④春秋战国  32.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 )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  ①德 ②道 ③“仁”④“礼”  33.荀子学说的核心是( ),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  ①性善论 ②仁政 ③法治 ④性恶说  34.玄学以( )为主要依据企图用道家学说调整失衡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其宗旨是“贵无”,崇尚自然。  ①《孟子》②《周易》③《老子》④《庄子》  35.( 4)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这正是中华民族善良、淳朴、团结、友爱这一民族特性的深厚社会道德基础。  ①“礼” ②德 ③ 善 ④“仁”  36.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 )。  ①以诚待人 ②推己及人 ③相互尊重 ④相互同情  37.忠恕之德的具体内容是( )。  ①己立立人 ②己达达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8. 唐人(4 )的《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地反映了“勤”与“俭”的天然联系。  ①白居易 ②杜甫 ③李白 ④李绅  39.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1 )。  ①明智 ②谦虚好礼 ③兼爱 ④“中和”  40.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即(13 )。  ①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②礼制 ③家国一体 ④儒家思想

6,怎样才能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之道 天下万物,简单则不简单,不简单则简单。 人生一世,要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做得成事。 凡做事须先做人,做人须尽责任。 人不可以有傲气,然不可以无傲骨。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做人第一要与人为善,正直坦荡,荣辱不惊,努力工作,以诚待人。 古往今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常乐(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被忘者寿。 天行有常,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法为镜,可懂进退。 世事无常,皆过眼烟云,不必计较,要以出世之态,做自己该做之事,管自己能管之事;心要直,口不必快;眼要明,大事不可以不知;耳要顺,是非不可以不分;手要短,贪心不可以生;身要正,淫欲不可以有。 精气神宜养,平常心宜安。 不求功利,可以清心;虚怀若谷,可长学识;无我利他,可得永年。 性情不改,矢志不移。 对国家,肝胆涂地忠昭日月;对朋友,诚实守信义薄云天;对家人,老老幼幼孝感阴阳。 论文,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论武,挥兵点将纵横捭阖。 做人,力奉圣贤;做事,克勤克俭。 论谋略,能掐善断,胸藏万千丘壑; 论相人识才,驭人有术,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善听谏言忠告,身边谋士密友如云。 用人善从其优,顺我者以长补短、以功掩过,逆我者用其所长、以过 克功。 对忠勇壮士,烈马佩金鞍,宝刀赠英雄。 对儒道贤达,以奇文共赏,珍品相送; 对爱财之徒,他散尽千金,慷慨大方。 整饬吏治,奖掖忠勇 自省自律 道德修养方面: 闻过则改、戒骄戒躁、勤俭刻苦。 驾驭权术,以文对文,以武压武,以文降武,以武制文,文武之道机关算尽。 力图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至,把每一个角色都扮演得淋漓尽致 深知水满则溢,月盈乃亏的天常,心存“求阙”、“惜福”意识 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庭家族文化: 勤俭持家,不可骄奢淫逸,当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猎”八字为本;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意思是说:即使一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小心谨慎,不妄取妄为; 要有一种敬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要有一副仁爱慈善之心; 要靠勤勉劳作、不懒惰获得社会地位; “八本”—— 读书以训诂为本, 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忍” 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
顺其自然吧···
心无杂念,关心他人
一、终身重视有针对性的养心。例如:某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希望终身坚持行为文明,爱国守法,孝敬父母,为国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争取获得个人的终身健康、成功、幸福。这些有心人可以自选心中心坚持加强培养或维护滋养,例如可以自选以下某一种或某一些心中心:健康心,孝心,爱国心,责任心,公德心,理智心,耐心,恒心,宽容心,奉献心,涵养心。(这种“终身养心”包含新内涵) 二、终身重视全面养心和系统养心。例如:某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希望终身保持良好心态和积极心态,坚持自我完善和优化健全心理、健全人格,不断提高心理素养和内心品质,尽心尽力为国为民为社会作贡献,坚持追求个人终身的健康、成功、幸福。这些有心人可以自选心中心坚持加强培养或维护滋养,例如可以自选以上列举和以下列举的某些心中心:上进心,进取心,好学心,与心智相关的心,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专心,细心,事业心,勤奋心,成功心,竞争心,平常心,平静心,戒备心,自我保护心,忍耐心,勤俭心,知足心,乐观开朗心。(这种“终身养心”包含新内涵)三、终身坚持用科学方法保养自己的 心,终身重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四、终身坚持科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来进行养心,终身重视正确对待预定目标、愿望和现实。 石淼兴先生提出“终身养心”新理念、新内涵和相关建议,对能理解的成年人可起到有益的提醒、参考、配合、辅助作用,许多现代成年人有这些方面的需要,例如:1.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成功、幸福等原因,许多现代成年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会自愿坚持保养自己的心,包括自愿坚持让“心”得到合理的休息放松。2.许多现代成年人希望通过自我修身养心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帮助自己正确解决各种问题,争取获得更多成功。3.许多现代成年人希望通过自我修身养心成为心理健全、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和优秀成功者,也希望在为国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争取获得个人的终身健康、成功、幸福。4.众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希望学习更多好榜样的成功经验,而众多“终身养心”的好榜样完全有可能在现代成年人中产生。 石淼兴先生的有关建议详细内容和其他独创性文字内容,获得江苏省版权局版权登记并存放在版权局资料库内。版权登记号为:10C-2001-A-002 石淼兴先生编著的《学生要做有心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一书中有详细的“终身养心”建议文字内容,本文稍有删节、修改。 终身学习与终身养心相结合 中国心理学研究者石淼兴先生于2006年9月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终身养心”、“终身学习与终身养心相结合”新理念和新内涵。(2007年8月公开发表)石淼兴先生认为:根据现代成年人具有众多心中心的现实,自我养心可以只“养”一心,也可以通过“养”具体的心中心来辅助“养”整体的心。(友情提醒:一个人不宜具有自己无力容纳、过度多的心中心!)石淼兴先生建议全世界有条件的成年人在自愿前提下,迅速了解21世纪“终身养心”新内涵,由自己作出正确决定,在众多方式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坚持“终身养心”,尽可能做到“终身学习与终身养心相结合”,帮助自己实现各种美好愿望,争取让努力的结果比专一“终身学习”更美好,争取获得更美好、更全面、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石淼兴先生提出“终身学习与终身养心相结合”新理念、新内涵和相关建议,对能理解的成年人可起到有益的提醒、参考、配合、辅助作用,许多现代成年人有这些方面的需要,例如:1.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成功、幸福等原因,许多现代成年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会自愿坚持保养自己的心,包括自愿坚持让“心”得到合理的休息放松。能够理解“劳逸结合”的人,也会理解“终身学习与终身养心相结合”。2.许多现代成年人希望通过自我修身养心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帮助自己正确解决各种问题,争取获得更多成功。3.许多现代成年人希望通过自我修身养心成为心理健全、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和优秀成功者,也希望在为国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争取获得个人的终身健康、成功、幸福。4.众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希望学习

7,中庸主要讲的是什么

1、主要内容  全书集中讲述性与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2、简介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不辞两极,勾势恰作。不死不肆,不邪不正。强为之名,强为之形,是妄自揣测也。世人为劝向善,多取正意,然而道若为物,状摩恍惚。  3、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经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具体参考下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4111.htm#1-8
<中庸>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此《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管理而不是放纵本性;“修道之谓教”是说改善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聂文涛谈《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编辑本段]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文章TAG:慎独  修正  正身  现代  慎独修正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