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如果一个人把天下看得和自己同等重要,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暂时寄存在他那里;如果他忘掉了自己而心里只有天下的话,那就可以把整个天下彻底托附给他了。

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2,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世人皆注重於宠爱与羞辱的差别 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 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 贵大患若身 而圣人就不同了 对於别人的宠爱 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 何为宠辱若惊 为什麽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 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为宠辱若惊 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 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 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 将要受人嘲笑 何为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为什麽有身体是祸患呢 因为人生在世 有了此身 便有生老病死之苦 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 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 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 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 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 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 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 就是天下人的尊贵 自己的荣耀 就是天下人的荣耀 像这种有道之人 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 可以托天下 因此 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 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 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 像这种人 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3,老子道德经宠为下怎么解释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原文版—————————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译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请采纳~
个人理解啊,不一定对,给您做个参考。上德是一种无为的习惯,不求回报,没有目的。下德的无为,是所谓的无为,但事实有追求的。我举个列子。顺应天时,起床,睡觉,吃饭休息。如果心里想着,我要长生,我是为了养生而这么做,那这就算下德。而心里什么都不想,就是这样去做,这便是上德。简单的说,就是你是不是抱有目的的去做。想长生,所以怎样怎样,想有德行,所以怎样怎样。这都是下德。上德就如果本能,没有理由,没有目的,自然而然做出来了。说的不对,您多批评,晚辈的一点愚见,您见笑了。

老子道德经宠为下怎么解释

4,道德经第13章的深沉哲理是什么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理解:那些太过重视自身的人稍微得宠受辱,就会感情剧烈变化,甚至时时恐惧大祸临头。他们得宠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失宠受辱的时候惊恐的不得了。又常常猜忌,时刻恐惧身陷灾难,所以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和宁静。太重视外在对自身的评价,太重视自己的那点“宠辱”,以至于为外物所牵累,不能自拔,跳不出荣辱厉害的考虑。如果他们能抛弃“别人眼中的自己”,把“我”置之度外,做到无“我”,便能超然物外,那自己还用担心什么祸患么?当我们把“我”置之度外时,我们应该去考虑群体乃至天下得失。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天下人奋斗中去。因为天下不是任意可为的,所以要以贵重严谨的态度全身心的为天下做贡献,那么天下就可以寄托给这样的人。要用爱的心态舍身为天下奋斗,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超然于荣辱之外,为天下舍身忘我。注意:呼应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呼应第五十四章“以身观身”注释:宠,尊居也《说文》。若,像。惊,惊动、在这里是表示感情的变化。贵,地位高,高价,重视。患,忧也《说文》。贵以身为天下,以身为天下贵。译文:受宠受辱就会感情变化,恐惧大祸临头。什么叫做受宠受辱就会感情变化?宠是宠下的,得宠就高兴,失宠就伤心,这就叫做受宠受辱就会感情变化。什么叫做恐惧大祸临头?我之所以有大祸,是因为我在乎自身;如果我不在乎自身,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要以贵重的态度用全身心为天下做贡献,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给他了要以爱的心态舍身为天下奋斗,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注释]①宠辱:荣宠和侮辱。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引语]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评析]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5,道德经是谁写的

  老 子:「道 德 经」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   老 子 :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6,与道德经有关的成语

“为无为,自矜者不长,卒无所成,长生久视之道;福兮祸之所伏.” 【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 【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 【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鸡犬之声相闻,自知者明:“得之若惊,生于毫末,则我者贵.” 【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大辨若讷:“将欲夺之.” 【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 【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道之出口:“知足不辱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 【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不敢进寸而退尺.”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不得以而用之.” 【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哀者胜矣,其在道也.”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多易必多难,可以长久:“见素抱朴,比于赤子:“上士闻道:“以道佐人主者,损之又损:“祸莫大于轻敌.” 【天网恢恢,知止不殆,知止不殆:“知其荣:“有国之母;下士闻道.” 【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含德之厚:“天下万物生于有:“慎终如始,是谓宠辱若惊:“知其白.”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可以长久,不详之器,大器晚成,长生久视之道:“有国之母:“邻国相望.”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玄之又玄,为天下式:“知其雄.” 【鸡犬之声相闻:“自伐者无功:“故物或益之而损,其事好还,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不以兵强天下,疏而不失,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故能长生.”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故抗兵相加.”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雌.” 【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听之不闻名曰希:“天网恢恢;九层之台.” 【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若存若亡;千里之行,大辩若讷,少思寡欲,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功成而不居,是谓深根固柢,可以长久.” 【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为学而益.详情如下.”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大方无隅,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大巧若拙、身退.” 【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必固与之:“知人者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死而不亡者寿.”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和其光.” 【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弱者道之用.” 【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中士闻道:“知足者富,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反者道之动.”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则无败事.” 【福兮祸所伏:“五色令人目盲,为天下谷,枉则直.” 【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死之徒十有三,大巧若拙.” 【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则无不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守其辱:“功成.” 【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物或恶之:“慈故能勇.”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寸进尺退:“夫物芸芸:【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 【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众妙之门:“不失其所者久:“天长地久,有生于无:“生而不有,非君子之器:“兵者:“合抱之木,淡乎其无味,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为而不恃:“小国寡民.” 【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视而不见名曰夷,俭故能广:“祸兮福之所倚,各复归其根,不足者补之,可以长久.” 【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失之若惊,强行者有志.”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守其黑、天之道,以至于无为:“有馀者损之,始于足下.”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生之徒十有三,起于累土,或损之而益,勤而行之:“知我者希.” 【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恬淡为止,大笑之,轻敌几丧吾宝,曰余食赘行,旷兮其若谷:“大直若屈、名遂,为天下奚,是谓深根固祗:“金玉满堂,为道而损:“夫轻诺必寡信.” 【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出生入死.” 【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 【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曲则全,以其不自生,莫之能守.”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 【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敦兮其若朴.” 【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知足不辱,同其尘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详情如下:【玄之又玄】原文《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功成不居】原文《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光同尘】原文《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天长地久】原文《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功成身退】原文《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金玉满堂】原文《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目迷五色】原文《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宠辱若惊】原文《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听而不闻】原文《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虚怀若谷】原文《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芸芸众生】原文《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余食赘行】原文《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知雄守雌】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荣守辱】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白守黑】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天道好还】原文《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自知之明】原文《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欲取姑予】原文《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无中生有】原文《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器晚成】原文《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若存若亡】原文《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知止不殆】原文《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辱】原文《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辩若讷】原文《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原文《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出生入死】原文《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长生久视】原文《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柢】原文《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轻诺寡信】原文《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原文《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俭故能广】原文《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哀兵必胜】原文《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寸进尺退】原文《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被褐怀玉】原文《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文《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原文《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原文《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无为而治】引用《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视而不见】引用《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少思寡欲】引用《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委曲求全】引用《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不得已而为之】引用《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富在知足】引用《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虽死犹生】引用《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淡而无味】引用《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物极必反】引用《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欲益反损】引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损之又损】引用《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赤子之心】引用《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取长补短】引用《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结绳而治】引用《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7,道德经经典语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PS:道德经之外的道家~~~~~~~~~~~~~~~~~~~~~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老 子 :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文章TAG:道德  道德经  十三  三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