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庄子人间世翻译

http://www.tianyabook.com/zhuangzi/004.htm

庄子人间世翻译

2,庄子人间世原文及译文

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 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等。译文:鲁国著名的贤士颜回,亦即颜渊,是孔子早期的学生。颜回为人忠厚老实,追随孔子多年,协助办学,深受倚重。一日颜回拜见孔子,说是要出远门,特来辞行。孔子问:“去哪里?”颜回说:“去卫国。”孔予问:“去那里干什么,唔?”颜回说:“我已打听确实,卫国现任君主,年轻气壮,作风独裁,处理国事极不慎重,又听不进任何批评,还特别爱打仗,不顾士兵死活。一仗打完,抛尸满城,多如林间野草。卫国百姓走投无路了啊。记得老师你说:辞别已治之国,报效己乱之邦,好比医生开业,专门救死扶伤。我要听从老师教导行事。但愿这次去了,能医好卫国的绝症吧。”等。

庄子人间世原文及译文

3,庄子人间世中的心莫若和是啥意思

这句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原文是这样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意思是: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供参考。
原文是这样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意思是: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

庄子人间世中的心莫若和是啥意思

4,庄子人间世的一则故事

一则出自《庄子·人间世》的故事: 鲁国有一位贤士叫颜阖,受卫灵公之邀,要去卫国给卫灵公的大儿子当师傅。结果发现这个太子很难伺候,因而去求教一位高人叫蘧伯玉(齐国一位学问很高的贤德之人)。 他问道:“先生啊,假设有一个人,他天性残暴。我如果放弃原则去迁就他,我怕国家因此受害。我如果坚持原则去辅导他,我怕自己因此受害。这个人的智商呢,就老觉得是别人错,自己没错。遇到这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办呢?”蘧伯玉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要谨慎小心,严格自律,自己要行的端做得正。表面上要顺和亲近,内心要循循善诱,进行疏导。 虽然如此,这两种方式方法都有其隐患。就是说,顺和亲近,但也不能太亲密;循循善诱,但不能显露心迹。 顺和亲近太亲密,到了巅峰的时候,就会颠覆毁灭,崩坏失败;若诱导太露心迹,就会被人认为是沽名钓誉,被视为妖孽的行为,进而招致灾祸。 怎么办呢?他如果像婴儿一样天真无邪,你也同他一样天真无邪;他若没有界限,你也同他一样没有界限;如果他跟你无拘无束,你也同一样他无拘无束。这样慢慢找到时机切入,达到教化的目的和结果,就不会有行为上的过失了。”“不要与人设限”,这个故事,内涵深切,道理通达,哲理广袤。 这也是一个很高级的故事。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上善若水”。 水,是无形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真正厉害的人,就像一个管道一样,别人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他的内心是如如不动的,这是“道”要达到的境地,是要坚守的内心。但他的外在,可以像水一样无形。 所以为什么要给自己设限?自己完全有无限的可能。你希望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是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但是也限制了,其他更多的可能性。正如萨古鲁的《幸福的三个真相》里说的:“你今天建立的,自我保护之墙,明天将会成为,自我囚禁之墙。”因此去尝试挑战一下,和固定的人格相反的事情,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然而古往今来,天下无完人,唯心存善意,又虚怀若谷,善于趋下,不倦学习,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做人如水,优雅从容,你高,我便退去,绝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热,我便沸腾,决不耽误你的热情。你冷,我就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流。” 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个境界。因为有时候讲道理, 没有办法承接、共情到对方的情绪。尤其是亲近的人,他们此刻需要的是你的同理心,及与他们立场一致的态度。所以,为人要以理融合,有“道”更要有“术”。而往往越得“道”的人,越会用“术”。修的越高的人,边界越广,人格呈现一种融化若水的状态。 可见,做事符合规律,方法多样、因人而异。要像水一样宽容柔和,上善若水,外柔内刚。 “形就而心和,顺而化之”。原文: 白话文释义:

5,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意思就是:明明你是对某人在在表达某种关爱,却可能会让被关爱者心生怨恨,甚至由此与你格格不入,俩人之间的关系从此恶化。 出自《庄子·人间世》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意思就是:明明你是对某人在在表达某种关爱,却可能会让被关爱者心生怨恨,甚至由此与你格格不入,俩人之间的关系从此恶化。 出自《庄子·人间世》

6,庄子内篇 人间世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2021.11.04周四晴D308“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451 《庄子》内篇 人间世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一片混乱,人心险恶。如何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呢? 处世之道,正是《人间世》的中心。本篇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庄子首先提出要“虚以待物”,之后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最后提出“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篇中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无用”之为有用。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编?人间世》中这样评论:“首段以心斋二字,揭出至人神化之功,先搜剔其所难,而后示以极则,为颜子立论,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妙。次段以命、义二层提出子臣忠孝之谊,先撇开其所难,而后怵以世情,为叶公设法,有移花接木,排云出岫之奇。至颜阖一段,全从喻义摹写入微,亲切指点,机趣横生,又行文之化境也。若夫栎社之树,商丘之木,人皆惜其无用,而无用者反得以自全,有用者多至于不免;画地而趋,诚不如支离其德。庄子一腔心血,萦回曲折,写得如许悲凉!其用意用笔,如置身万仞岩巅,足二分垂在外;而其行文则飞行绝迹,步步凌空,非后人所能阶其尽寸。” 一 【原文】 颜回见仲尼[1],请行。 曰:“奚之[2]?”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3]。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4]!”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5]!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6]!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7]?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8];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9],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10],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11],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12],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13]。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14],国为虚厉[15],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孔子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仲尼:孔子字仲尼。[2]之:往。[3]如:往。无如:没有归往的地方。[4]庶几:也许可以,含有希望的意味。瘳(chōu):病愈,即指国家恢复元气。[5]殆:恐怕,大概。刑:受刑戳。[6]暴人:施政暴虐的人。[7]荡:毁坏。所为:指什么的原因。[8]轧:倾轧。[9]矼(qiāng):坚实、笃厚。[10]绳墨:喻指规矩、规范。术(术):通“述”,卖弄的意思。[11]营:营救,这里指用言语自我解脱。[12]下:下位,居于臣下之位。伛拊(yǔ fǔ):怜爱抚育。人:人君的省称。[13]修:美好,这里专指很有道德修养。挤:排斥。[14]有扈:古国名。[15]虚:墟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墟”。厉:人死而无后代。 【译文】 颜回拜会老师孔子,向他辞行。 孔子问道:“你打算去哪里呢?” 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 孔子问道:“为什么要到卫国去?”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国君年轻气盛,行为独断专行;国事草率处理,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轻率用兵却不爱惜百姓生命,百姓流失失所。老师您曾经说过:离开社会安定的国家,去拯治紊乱的国家。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想按照您的教诲寻找治国安邦的方法,去拯救卫国!” 孔子说:“哎呀,如果你去卫国会受到刑罚的。推行大道不宜喧杂,否则多生事端,心生扰乱并且产生忧患,使得自身难保,还谈什么拯救国家。古时候道德高深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况且你懂得道德毁败和智慧表露的原因吗?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一个人虽然德高望重,但别人不了解他,即使不和别人争名夺利,人们也并不知道。如果你故意在暴君面前推行仁义和规范来炫耀自己,就如同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是害人。害人的人反过来也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恐怕就要被人害了!” “再说,如果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奸佞之徒,你去又有何用?一旦你去了,卫君定会瞧准机会与你展开辩论,所以你最好不要说话。否则会眼花缭乱,假装面色平和,说话四面受敌,态度恭顺,内心就不会反对他的做法了。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刚开始就顺从他,以后就会一直顺从他的旨意;如果你在还没有取得他信任的情况下进言,就一定会死在这位残暴的国君跟前。 “以前,夏桀砍了关龙逢头颅,比干的心脏被纣王挖出,都因他们注重修身怜爱君王的百姓,违背了君主的意志,所以国君要杀害他们。这就是想出名的下场。当年尧征战丛枝和胥敖,禹攻打有扈,所到之处变成废墟,生灵涂炭,而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戳,原因就是三国崇尚武力,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都是追求名利的结果,你应该听说过啊。名利,就是圣人都无法摆脱,更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必定有自己的想法,试着讲给我听吧!

7,庄子是什么家 庄子人间世赏析

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 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
庄子,姓庄,[1]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2-21]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1]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8,楚狂的庄子人间世

上面讲到《论语》中记载的关于楚狂的故事,在《庄子·人间世2113》中也有记载,但是略有不同。《庄子·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5261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译文】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4102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1653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内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容脚!

9,庄子内篇人间世的篇名是什么意思

1、篇名《内篇·人间世》,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2、简介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告诫世人不要执著于仁义。要顺世而行。不要逆水行舟,反害其身

10,庄子人间世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加菲7日246 :你好。《庄子 人间世》【间】:音jiàn。介入也,参与也。人间世,也就是人处世。这一篇可以看做是庄周的处世哲学。说是处世哲学,其实是说【从政】经验。再说《心斋》:孔子说:“《斋》,就是大扫除,做清洁。”做一番心灵大扫除。”《心斋》就是使心灵空虚,保持清洁。”
《庄子.人间世》“心斋”解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简解:  颜回说卫打算采取几条自以为有效的措施,可是其师孔圣却认为都不实际,没有使用价值。颜回满头雾水,不知如何才好,于是说:我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先生给我指个出路?  孔为颜指的出路是:斋!他说:我将要告许你的路子就是这个!想诚心做事,能就那么容易成么?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老天爷它就不是老天爷了。  颜回以为斋就是“不茹荤”,孔纠正说,那是祭祀之斋,我说的是“心斋”。  何为“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志即一心不二,耳听者为后天识神,心听者后天心神,气听者为先天元神,虽然都是一心不二,但是层次很是不同。气者即是虚无之道,故曰“虚而待物者也”,物指万物,先天之道对待后天万物,在先天境况下后天万物都将被其所化,所以说“唯道集虚”,全都处在虚无先天大道之中。能达到这种虚无先天境况就是“心斋”。  心斋即虚,入静还虚功夫,即是以之达到《庄子》“吾丧我”、“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老子》“无欲观妙”、“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境界,是道家治身必行的功法之一。  心为念想思虑,斋即清净肃穆,心斋即为无一丝思虑念想,进入无人无我虚静至极的先天境况过程。所以,下面继续讨论何谓“虚”?  颜回说,没心斋时我知道我就是颜回,心斋时我就不知道我是颜回了,这就是虚吗?  孔肯定颜回的理解不错后,又给予详解: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其樊指虚无境况,其名指万物之实在,名为实之称,感名即感实物,此是在物境而非虚境,无感其名则是在虚境而非物境了。  “入则鸣,不入则止”,入不入指到不到那样境界。(鸣、止之解参研齐物论三籁,大意是进入那个境界即行虚无先天之化,未进入仍停止在物境而非虚境。鸣为不鸣之鸣,寂然自化。)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门指思虑念想进出之口,即外想不入,内想不出。毒即古军中大旗,目标显然,无毒谓没有方向目标,没有念虑之事。宅即身,身为神之宅室。不得已即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亦是“无感其名”义。几为几乎就是,此时几乎就达到了心斋的虚无之境了。  以下至本段末,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对不明道家功夫者来说。  “绝迹易,无行地难”,物之来去为迹,绝迹即绝物,指行心斋之法,眼不视物,外想不入我身容易做得到;但是达到虚无忘我却很难,行地指我,外物所行之地非我身而何?此言不到“无行地”,无人无我的虚无境地,仍不谓心斋;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使即主观意念,谓有为;天使即自然无意念,谓无为。伪,不真,虚假。此言必要用无为,无为可至于虚无之道,道为真;不可用有为,有为只能停止在后天万物,万物为假。以上二者为心斋是否虚无的判断标准和功夫要点。

文章TAG:人间  人间世  庄子  翻译  人间世庄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