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坏血病是什么病

坏血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常感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郁、虚弱、畏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牙眼肿胀似海绵状,出血、渗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伴有皮肤、肌肉及骨膜的出血,严重时出现鼻哑、黑便及尿血,甚至因脑出血而死亡。小儿可因骨膜下出血而致下肢假性瘫痪、肿胀、压痛明显,髓关节外展,膝关节半屈,足外旋,呈蛙样姿势。本病主要是由于食物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蔬菜(如嗜酒、偏食等),或长期感染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多时,可患本病。坏血病也可发生在婴儿,常常由于人工喂养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造成。基本组织病理改变是出血和骨骼变化,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细胞间质胶原蛋白形成不良,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豁膜、骨膜下、关节腔、肌肉和齿眼出血。由于硫酸软骨素形成障碍,成骨细胞不能生成正常的骨样组织,软骨骨化生成障碍,钙盐在基质内沉着,形成临时钙化带,骨髓端骨质脆弱,易发生骨髓分离、脱位、普遍性骨质疏松与萎缩。牙眼充血、水肿,齿质细胞退化、齿眼乳头增生及肉芽组织生长,并渐坏死。

坏血病是什么病

2,坏血病名词解释

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长期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等情况,都可造成缺乏维生素C,使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联结障碍,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引起皮、粘膜下出血,医学上称为坏血病。坏血病(scurvy),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所以坏血病又称为维生素C缺乏症。但维生素C缺乏不仅能引起坏血病,还与炎症、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患有关。坏血病在历史上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过去几百年间曾在海员、探险家及军队中广为流行,特别是在远航海员中尤为严重,故有“水手的恐惧”和“海上凶神”之称。关于坏血病的明确记载始于十三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代,有的学者追溯至公元前希般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另据称,在原始社会人类的遗体上也曾发现坏血病的遗迹。关于坏血病的防治,早在17-18世纪就已经发现可以利用新鲜蔬菜、柑桔及柠檬等防治。1753年Lind的坏血病名著问卷心菜、肾上腺中提取出抗坏血病物质-“己糖醛酸”(hexuronic acid)。与此同时,1933年Reichstein人工合成成功,从而,人类终于征服了坏血病。但有关维生素C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则远未结束。

坏血病名词解释

3,坏血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疾病概述 5 疾病描述 6 症状体征 7 疾病病因 8 病理生理 9 诊断检查 10 治疗方案 11 预后及预防 12 特别提示 附: 1 治疗坏血病的穴位 1 拼音 huài xuè bìng 2 英文参考 scurvy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坏血病是由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角化性毛囊丘疹、牙龈炎和出血等症状。 坏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有倦怠,食欲不振,烦躁或抑郁,随后出现毛囊角化、齿龈炎和广泛出血症状。毛囊角化多见于前臂伸侧、腹部及大腿部,形成角栓,毛发卷于毛囊内,称为螺旋状毛发,皮肤亦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齿龈炎表现为齿龈肿胀、发红、出血,牙齿松动,可因牙龈萎缩,牙槽坏死而脱落,常伴有口臭;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开始在毛囊周围,后波及大腿和小腿处,在撞击和受压处易发生带状或点状瘀点或瘀斑。如有创伤,其伤口愈口缓慢,常伴有继发感染和出血。本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阴性。 5 疾病描述 坏血病即维生素C缺乏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营养缺乏症,主要有毛囊角化、牙龈炎和出血等症状。 6 症状体征 起病缓慢,早期有倦怠,食欲不振,烦躁或精神抑郁。 皮肤的早期变化为毛囊口扩大和角化,有角栓形成,角栓下毛囊内有卷曲毛发,呈鹅颈样称螺旋发,皮肤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初位于臂外侧,渐向背、臀、股、小腿外扩展。 牙龈炎表现为齿龈肿胀发红,呈海绵状,于齿龈 *** 处最显著,齿龈边缘常有糜烂,继而可有坏死和形成溃疡,伴出血和感染,牙齿发育受阻,齿龈萎缩,牙槽坏死,牙齿松动和脱落,口腔有恶臭,刷牙和咀嚼可加重出血。口腔卫生好和未出牙时,无齿龈炎或不显著。 皮肤亦可有瘀点和瘀斑,开始在毛囊周围血管扩张和充血而变红,继之出血,多位于小腿和股部,尤在小腿后侧,受压和撞击处易发生带状和片状瘀点和瘀斑,久后留有色素沉着,少数严重病例有血疱,破后形成溃疡。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和骨膜下有瘀血或血肿,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小儿骨膜下出血可呈假瘫状。亦可有鼻衄及血便、血尿和月经过多,偶有颅内出血、心包和胸腹腔出血。 其它有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贫血,浮肿,发热,抵抗力低,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创口出血和愈合缓慢,便闭,骨折,精神障碍,脊髓和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硬化,耳、鼻、唇和手背处呈青紫色。Walke发现少数病人下肢浮肿硬似木板。 病程不定,不治疗可死于出血、衰竭和继发感染。 7 疾病病因 人体所需维生素C均由食物提供,机体无大量储备,多余部分随尿排出。我国成人每日维生素C供给量为70~75mg。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引起缺乏的原因有供应缺乏,特别是冬季北方缺乏新鲜蔬菜;偏食;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在储存和烹调时易被破坏;妊娠、发热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早产儿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牛奶中维生素C含量低,单纯用牛乳喂养的婴儿等都容易导致维生素C缺乏。 8 病理生理 1、发病机理 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是强还原剂,参与机体的重要生理氧化还原过程。它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成熟、抗体形成、白细胞吞噬活性激活、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解毒脱敏、神经递质合成、铁质吸收、叶酸利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胆固醇代谢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参与脯氨酸和赖氨酸的羟基化作用,羟脯氨酸是胶原形成的成分,维生素C又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维护血管、肌肉、骨、牙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和细胞间物质合成障碍,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易破裂出血。创口不易愈合,牙齿发育受阻,软骨细胞生长不全,新骨形成障碍,骨膜和韧带不坚韧、贫血、疲乏、软弱和血管舒缩不稳等。电镜证实,维生素C缺乏时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皮细胞空泡变性,毗邻的内皮细胞连接处分离,内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红细胞外渗。 2、病理变化 见毛囊内角栓,毛囊附近毛细血管周围有红细胞外渗,无炎症。陈旧损害中,在巨噬细胞内外有含铁血黄素沉积。 9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贫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维生素C负荷试验和饱和试验、空腹血清维生素C浓度(正常23~85μmol/L)、白细胞和血小板层维生素C含量测定(患者56.8μmol/L)、24h维生素C排泄量(正常不低于113.6μmol/L)有异常或低下。2,6氯酚靛酚水溶液滴舌或皮内注射,蓝色染料被维生素C还原而消失,维生素C缺乏时消失变慢。骨X线有骨质稀疏,皮质变薄,骨膜下出血,长骨骨骺端钙化带变密变厚,骨折,骨骺分离移位,增厚的骨骺向两旁凸出形成骨刺等。 有维生素C缺乏史,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试验治疗,诊断并不困难。毛囊周围瘀斑和出血倾向,可与维生素A缺乏和毛周角化症鉴别;与出血性疾病鉴别靠临床特征和化验检查。 10 治疗方案 去除病因,进食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对早产、人工喂养的婴儿及患者,应补充维生素C,轻症成人口服维生素C 0.1g,一日3次,重症、口服有困难或吸收不良者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11 预后及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严重贫血者给铁剂或输血。四肢肿痛剧烈者应减少移动和轻搬,防止骨折和脱位。 12 特别提示 宜吃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C。 治疗坏血病的穴位 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好坏与选穴是否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准确的选取腧穴,... 鬼路 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镇痛作用:电针内关和间使,对体感诱发电... 利机 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组织坏死程度亦较对照组轻,细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细胞浸润... 间使 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镇痛作用:电针内关和间使,对体感诱发电... 脐中

坏血病简介


文章TAG:坏血病  是什么  什么  坏血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