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5篇

【 #能力训练# 导语】孩子们学习成语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更从故事中,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5篇)。欢迎阅读参考! 1.小学生成语故事 篇一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2.小学生成语故事 篇二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3.小学生成语故事 篇三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4.小学生成语故事 篇四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5.小学生成语故事 篇五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呆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5篇

2,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

【 #一年级#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一:一叶障目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二:一诺千金   这天,村长穆拉发现他的毛驴不见了,找遍了整个村子,也没找着。穆拉垂头丧气地坐在大门口不停地叹气。这时,两个邻居路过他家,见状,忙问穆拉怎么啦?   “我的毛驴不知道跑哪撒野去了!”穆拉气呼呼地说,“等它回来,我一卢比就把它卖掉!”   话刚说完,前方就响起了驴子的蹄声。穆拉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男孩骑着一头毛驴慢悠悠而来,那头毛驴正是穆拉家的。   就在这时,两个邻居都掏出了一卢比,要买村长的毛驴。   “我刚才是说着玩儿的!”穆拉说。   “穆拉,你是村长,可不能食言。要不,传出去,大伙从此都不会信任你。”两人说。   邻居的话说中了穆拉的要害。是呀,要是他食言,下届村长选举就没有人再选他了。但他实在不愿意一个卢比就把毛驴卖掉,于是就说:“这样吧,为了向大家证明我是个守信的人,我们星期六在牲畜市场上碰面。到时,我当众将驴子出售。”邻居答应了。   星期六很快到了,穆拉牵着他的毛驴就站在牲畜市场的入口处。让大家惊奇的是,毛驴的尾巴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只猫。   “村长,这只猫怎么回事呀?”有人问道。   穆拉一笑,说道:“我将遵守诺言,以一个卢比的价钱卖掉我的毛驴。但是,我有个条件。我的毛驴和猫是好朋友,它们已相处多年,谁也离不开谁。哪位要买我的毛驴,也必须买下我的猫。”   “那么,你的猫要卖多少钱?”有人问。   “乡亲们,这些年来,我的猫捉了无数的老鼠。它可是一个英雄,身价自然要高些──一万卢比。”   大家都笑了,谁会花一万卢比买一只猫呢?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三:胯下之辱   韩信是秦汉时期着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蹭饭吃,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韩信一气之下便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保住小命,弄点吃的,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天天如此。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后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也瞧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接下来形势如何演变。只见韩信稍作思考,便默默地从那人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呢,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四:望尘莫及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之请教之后才做决定。后来王义恭因公事被皇帝杀害,吴庆之觉得很惭愧,认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辅佐不力,才导致这种不幸的结果。于是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过着躬耕田亩、诗书自娱的日子,决心以后不再出来做官。   不久之后,有个叫王琨的人就任吴兴太守。他早就听说过吴庆之的贤名,便决定请他出来,担任“功曹”的官职。可是,吴庆之不愿再参加政治活动。所以,尽管王琨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都没能说服他。王琨不甘心轻易放弃,找机会又与吴庆之谈起来做官这件事。吴庆之对王琨说:“我一向资质鲁钝,实在不懂什么*规矩,只因为从前有个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强出来替他奔走了一段时间。如果你还是要我,那简直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把鸟放在水里,把鱼养在树上)!”吴庆之说完后,连告辞都没说一声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赶。但是,出门以后,只见前面扬起漫天的尘土,吴庆之已经跑得不见踪影了。   另据《后汉书·赵咨传》记载: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时经过荥阳。荥阳县令曹嵩等候在路口,专诚迎接他,因他俩原本相识,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但赵咨见了曹嵩,连车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挺快,一会儿就“望尘莫及”了。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篇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五篇

3,儿童成语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集合15篇) 儿童成语故事1   【助桀为虐】   帮助暴君桀(jié)做残暴的事。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桀,夏朝末年的一个暴君。也作“助纣(zhòu)为虐”,纣,商朝末年的一个暴君。虐,残暴。   秦朝末年,刘邦击破秦兵,攻入咸阳。   他进入秦宫,只见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数不胜数,就想留下来住在那里。   从起兵就跟着刘邦的樊哙,劝他住到宫外去。刘邦不听。   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因为秦皇荒淫无道,您率众反抗他,才能到这儿来。要为天下人推翻酷虐害民的暴君,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咱们刚入秦,如果就要安享秦皇吃喝玩乐的这些东西,这就像人们所说的帮着恶人夏桀干恶事了!而且谚语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谏言。”   于是,刘邦领兵回到了霸上。 儿童成语故事2   杯弓蛇影   有一年的夏天,一位姓应的县令邀请一位朋友来家里饮酒,朋友接到邀请非常高兴,心想:县令大人邀请我,这是何等的荣幸啊。于是,便欣然前往 。   县令早早地就准备好了酒席,只等这位朋友来了。两个人见面之后,寒暄了几句便入席了,准备痛饮几杯。可是,朋友刚拿起酒杯,就发现杯中隐约有条蛇在蠕动,这可把他吓坏了,额头上顿时冒出冷汗来。   这酒是喝还是不喝呢?朋友举着酒杯犹豫了许久,心想:“县令是我的上司,这次又是他特地请我来的,怎好不喝呢!”最后,朋友只好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可是,他刚一放下酒杯,县令就命仆人再次斟满,朋友只好再三推托,借故起身告辞了。   朋友回到家里,越想越觉得刚刚饮下的酒里有蛇,随后立即感到了有条蛇正在自己的肚子里不停地蠕动。他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胸腹疼痛异常,难以忍受,最后就连 吃饭、喝水也变得非常的困难了。   家里人一看,着急坏了,赶紧请来大夫诊治。可是服了许多药之后,还是不见他的病情好转。   过了很多天,县令有事到朋友家,刚一进门就得知朋友已经生病多日。县令随即关心地询问病情,朋友这才讲明那天饮酒时发现酒杯中有蛇的事情。   县令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县令坐在客厅里反复回忆和思考,怎么也弄不明白,朋友的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   就在这时,北墙上的那条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朋友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他向酒杯中一看,杯中果然有弓的影子,如若不细细观看,还真得像一条正在蠕动的蛇。   此时,县令终于明白了,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朋友接过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看,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朋友这下终于弄清了原委,疑虑立刻消失了。回到家后,他的病很快也就痊愈了。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有些人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儿童成语故事3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   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 儿童成语故事4    成语故事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相关知识    释义:   坐在井里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近义词: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反义词:   高瞻远瞩、见多识广    典故: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例句:   1、小朋友从小就要博览群书,不能只看一种课外书,否则很容易成为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被人笑话。   2、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不能坐井观天。   3、青蛙坐井观天,所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4、蛙坐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者。但我想,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的基础。   5、学习不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还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才不至于坐井观天。   6、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决不能坐井观天。   7、你不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整日里就知道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这样下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8、试想,蛙既然能静心于井底观天,天长日久,必定会对眼前那方蓝天中星转斗移、日月变更熟谙无比。   9、因为人把头顶上的木板打开只能看到一点,所以做人不能坐井观天。   10、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增长见识,不能坐井观天。 儿童成语故事5   战国时,楚襄王沉湎于享乐,不理朝政。大臣庄辛劝他也没用。后来秦军攻占了楚国不少地方。这时,他问庄辛怎么办。庄辛说:“丢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算不迟。大王现在振作起来,楚国还有希望。”楚襄王采纳了庄辛的建议,后来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注释]亡:丢失。牢:牲口圈。   [提示]比喻出了问题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儿童成语故事6   【成语】: 车载斗量   【拼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解释】: 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不知所云的故事7:   【成语】: 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   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儿童成语故事7   传说远古的时候,北海里有一只叫鹏的大鸟。它的背就像泰山那么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层。它在海面上击水而行,一去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能飞出九万里。   [注释]鹏:传说中的大鸟。   [提示]比喻前程远大。 儿童成语故事8   【成语】: 老生常谈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解释】: 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成语故事】: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儿童成语故事9   传说,很久以前,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每当北风吹,雪花飘的时候,人们便进山打猎。   有次,猎人们进山居然用陷阱成功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牢牢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儿。这只小虎崽儿还刚刚睁开双眼,还没有断奶呢!只见它好奇地睁着双眼望着猎人,一点也不慌张胆怯。猎人看到小虎崽儿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格外喜爱。   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崽儿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儿,也觉得非常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儿,小虎崽儿丝毫不怕他,还与他玩耍起来。   小虎崽儿在猎人一家的精心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   转眼间,冬去春来,轻风吹拂,冰消雪融,河水也解冻了。这时候,人们纷纷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惊慌失措。因为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踪影了。猎人顿时有一种不祥之感。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此外,还有一个“养虎遗患”的故事,是张良等人用之来说服刘邦的。   话说秦朝末期,由于秦国统治十分残暴,激起了天下民众的反抗。其中刘邦和项羽是起义军的代表。刘邦比项羽先攻下秦的都城咸阳,项羽很不服气,决定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的势力很强大,刘邦不敢应战,只得退守到汉中。后来,刘邦任用贤臣,广施仁政,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而项羽却相反,一天天被孤立。这时,刘邦并没有攻打项羽,而是派人去和项羽商量,愿意以鸿沟作为界线,两人各占领一边,并签订互不侵犯的和约。   项羽明白以自己的力量很难打败刘邦,只好接受。双方签下合约后,项羽带兵往东去了,刘邦感到很满意,打算撤兵往西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但大臣张良等人却对他说:“楚兵罢x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遗患也。”张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您已占领天下大部分的土地,诸侯又都投靠了你。项羽的x队已经不堪一击,如果不趁现在消灭他,将会留下后患,真是养虎遗患呀!   刘邦也觉得张良等人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发兵消灭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史记·项羽本纪》 儿童成语故事10   【枕戈待旦】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天亮。   晋代刘琨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性格奔放而富有才干,喜欢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又较爱张扬。   他和范阳的祖逖是好朋友,听到祖逖受任用北伐去收复失地,刘琨在给亲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时刻盼着去消灭来犯之敌,也时时担心祖逖会跃马扬鞭飞奔在我的前面啊!”   从他的信里,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志趣和期望。 儿童成语故事11   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儿童成语故事12   儿童成语故事: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   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   ”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儿童成语故事13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常常看着天空发愣,吃饭不香,睡觉不着,站着不是,坐着也不是,不知不觉就消瘦了许多。朋友问他怎么啦,他说:“要是天掉下来怎么办?”朋友开导他,天是空的,掉不下来。他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岂不是要掉下来了吗?   [注释]杞:地名。   [提示]比喻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儿童成语故事14   史书记载: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见二子,曰:“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従君,克免于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春秋时期,鲁哀公二十五年六月,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孟武伯和另一位卿士季康子在五梧迎接他。当时,大臣郭重跟随在哀公身边。郭重看到孟武伯等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便对鲁哀公说:“大王,这两个人经常说你坏话,你要留心观察。”当然孟武伯也十分厌恶郭重。   后来,鲁哀公在五梧设宴宴请群臣,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时,便想找机会羞辱郭重,于是,在宴席上孟武伯就故意问郭重:“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当下季康子认为孟武伯说话失当,便插话说:“应该罚孟武伯的酒。郭重跟随国君辛苦奔波,你却说他胖,真不像话。”鲁哀公听了,便代替郭重说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意思是说,郭重吃自己的话太多了,能不肥吗?这话表面上是说郭重,其实是暗讽孟武伯和季康子一惯说话不算数。   大家虽然喝酒但都不高兴,哀公和大夫孟武伯、季康子从此就互相有了厌恶感。   “食言而肥”就是从此而来。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儿童成语故事15   【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巧,巧妙,技巧。   北宋时曾经获得朝廷谥号“康肃公”的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陈尧咨也以此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头儿只是微微点头赞许。   陈尧咨问他说:“你也懂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吗?”   老头儿说:“没有别的,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老头儿说:“是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说着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   油从钱孔中流进葫芦,钱却没有沾湿一点。   老头儿于是说:“我也没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

儿童成语故事


文章TAG:小学  成语  成语故事  故事  小学成语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