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地震级别划分

1——12级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担心灾民 上天安排或自然现象吧,锻炼中国人的意志,让中国人更坚强, 为中国加油 中国是最坚强的 捐款 捐资 为他们祈福 献血

地震级别划分

2,地震的等级是什么

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微 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有 感 地 震 3-5级称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 度 现 象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的等级是什么

3,地震分为几个等级

9个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我国把震级分为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弱震震级小于3级,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现在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震波最大振幅来确定的。由于仪器性能和中距离不同,记录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须要以标准地震仪和标准震中距的记录为准。

地震分为几个等级

4,地震共分为几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同时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Ⅰ度 无感   Ⅱ度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Ⅲ度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Ⅳ度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Ⅴ度 室内普通、室外多数人有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Ⅵ度 多数人站立不稳,少数人惊逃户外   Ⅶ度 大多数人梦中惊逃户外,骑自行车的人有感觉,行驶中汽车驾乘人员有感觉   Ⅷ度 多数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Ⅸ度 行动的人摔倒   Ⅹ度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   Ⅺ度 房屋普遍会倒塌,大量山崩滑坡   Ⅻ度 地面剧裂变化,山河改观
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十级

5,地震分几级

最高应该是12级
我看应该分12级吧!
10级 啊
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人们察觉不到。   弱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也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中强震是可造成破坏的地震。   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是可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   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12级哦
有史以来最强的地震是智利大地震,震级为9.5级。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6,地震是怎么分级的

地震震级划分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里氏震级(ML)的年均发生次数和震中地区的影响: 地震震级划分程度 里氏震级 地震影响 发生频率 极微 2.0以下 很小,没感觉 约每天 8,000次 甚微 2.0-2.9 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 约每天 1,000次 微小 3.0-3.9 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 估计每年49,000次 弱 4.0-4.9 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 估计每年6,200次 中 5.0-5.9 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损害。 每年800次 强 6.0-6.9 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内的居住区。 每年120次 甚强 7.0-7.9 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 每年18次 极强 8.0-8.9 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 每年1次 超强 9.0及其以上 每20年1次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通过推算得出。以震级标度地震大小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来的。规定以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秒,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为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通过不断发展,根据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的换算也可以用来确定震级。根据用来计算震级记录的震波类型,震级有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由于地壳的强度是有限的,所以积蓄能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所以地震的震级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用里克特方法测算的已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1~8.9级地震的能量见表1。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按照震级的大小进—步划分为5个级别:①超微震:震级小于1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②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也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③小震:又称弱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可以感觉,故有时也称有感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④中震:也称强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该级别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⑤大地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该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7,地震级别划分

程度里氏规模地震影响发生频率(全球) 极微2.0以下很小,没感觉约每天 8,000次 甚微2.0-2.9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约每天 1,000次 微小3.0-3.9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估计每年49,000次 弱4.0-4.9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级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估计每年6,200次 中5.0-5.9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或偷工减料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的损害。每年800次 强6.0-6.9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内的居住区。每年120次 甚强7.0-7.9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每年18次 极强8.0-8.9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每年1次超强9.0及其以上摧毁方圆数千英里的区域每20年1次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通过推算得出。以震级标度地震大小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来的。规定以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秒,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为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通过不断发展,根据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的换算也可以用来确定震级。根据用来计算震级记录的震波类型,震级有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由于地壳的强度是有限的,所以积蓄能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所以地震的震级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用里克特方法测算的已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1~8.9级地震的能量见表1。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按照震级的大小进—步划分为5个级别:①超微震:震级小于1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②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也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③小震:又称弱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该级别地震人们可以感觉,故有时也称有感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④中震:也称强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该级别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⑤大地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该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地震级别的划分是根据地震震级大小来划分的,我国地震详细划分标准分为:超微震(M<1)微震(18)。 因实际中微震和有感地震基本没有破坏作用,而8级以上地震较少。所以简单一点的地震级别划分:弱震(M≤3)、中强震(3

文章TAG:地震  分级  级别  划分  地震分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