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清朝末年公派留学回国的94名幼童,他们命运如
140多年前, 120个平均年龄12岁的男孩 踏上了兴国救亡的赴美求学之路,他们乘坐火车,轮船几经周折来到大洋彼岸一个建立不足百年的陌生国度。 是谁提出让他们远赴异国他乡的?又为什么会选中他们?这些留美幼童经历了什么?后来又成就了什么?—— 纪录片《幼童》下 完结篇 公派120个幼童,只有94个返回(具体原因可以看之前上-中篇,点击头像,主页就能看),回来后的孩子都被李鸿章严加看管,70%被分配到了北洋。 提起“北洋”,人们自然会想起 “北洋水师”、“北洋政府”、“北洋军阀” (甚至中国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堂 ”)等一系列与清末民初政治紧密相联的词汇,足见“北洋”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如此看
清朝政府为什么让一些幼童赴美留学?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在美国,容闳先入中学,后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语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
近8成留学生选择归国,历史上留学生对国家做出了哪
在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原因让清朝落后了许多,被西欧国家反超过几百年的科技还有政治制度等等。让我们清朝不得不派遣我们顶尖学子出国留学,学一门技术回来,来改变国家的无为政治制度,来唤醒沉睡的巨龙,唤醒人们反抗的心,改变落后的中国,改变我们的懦弱无知。放眼看看世界,看看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怎么去挽救我们的国家。渐渐的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远离家乡,踏上就算咬牙都要走下去的路,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国家。那我们来那些出国留学回来的才子们都带来了那些“成果”:在初中一篇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詹天佑
清朝时留美幼童回国后的处境如何?
1872年8月11日,一群身着清朝官式服装,脚踏日本轮船的孩子,以少年之身背负举国之望,远赴美利坚共和国求学,探求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秘密。此时的他们,平均年龄仅仅只有12岁,总角之龄,脸上稚气尚存。踏上随海浪飘荡、轰隆作响的轮船,望着故国的土地渐渐消失在水平线上时,不知当时的幼童心中到底是怎样的五谷杂陈。异国他乡,海水滔滔,放眼望去,已无故人。但在外历尽艰辛、刻苦求学的他们,回国之后,真的具有清王朝曾承诺给他们的洋翰林之位的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夹在时代裂缝中的留美幼童,既是旧世界的最后一批牺牲者,
文章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