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学校训的由来

北京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由近现代杰出的爱国人士严复先生提出来的,既有近代变法家的“自强不息”,又有传统儒家的“厚德载物”。这个校训初定于1912年,对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正是国家和民族关键时刻。校训的出现彰显了北京大学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当时求学的学子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北京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校训的由来

2. 重制北京大学校训的发起人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训一直以来被视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体现。然而近年来,学校认为校训的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重制以适应新的时代。2019年3月,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牵头,成立了新校训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由25名专家学者组成,历时1年多时间,对北京大学的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新的北京大学校训:“博学、约法、敬仁、亦几何”,旨在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博学精神和传统文化,并提倡约法尊规、敬畏仁义的道德观念,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3. 新校训的内涵和精神

“博学、约法、敬仁、亦几何”四个字是新校训的核心内容。其中,“博学”是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成为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约法”是要求学生遵守全体所认可的规范,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法治精神,拒绝一切违法乱纪和道德败坏行为;“敬仁”是要求学生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人权和尊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亦几何”是要求学生持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挑战自我,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终极理想。新校训的内涵和精神旨在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智慧和责任感,培养“四有”新时代人才。

4. 新校训的实践和推广

新校训提出后,北京大学为了使校训更好地贯彻于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和学术研究之中,积极推进新校训的实践和推广。学校组织学生和教职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如“博学社群”、“约法文明”、“敬仁竞赛”、“亦几何加油站”等,通过各种方式让校训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学校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设计了一批融合了新校训精神的课程和项目,如“博学课程群”、“约法必修课”、“敬仁讲堂”、“亦几何实践计划”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北京大学以新校训为指导,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文章TAG:北京大学校训是谁提出来的  重制北京大学校训的发起人是谁的标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