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这个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一方面东部是季风气候,在夏季风的影响下,降水量多。另一方面,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容易出现涝灾。 严格来讲,洪涝要分开,分为洪灾和涝灾。洪灾主要分布于我国受地形雨影响形成的山洪,而涝灾主要是分布于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2,什么是洪涝

洪水大面积淹没土地 就是洪涝
  洪涝:一种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  洪水: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  涝害: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湿害:洪水、涝害过后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  洪涝灾害:中国四季都可能发生。  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夏涝:夏涝是我国的主要涝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黄淮平原。  秋涝:多为台风雨造成,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和华南。
水灾,水淹没大量的房屋土地。谢谢,请采纳。
水灾
长大水

什么是洪涝

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散布在哪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地区及产生缘由?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4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自然条件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1般年份雨季集中在7、8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1,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缘由。洪水是构成洪水灾害的直接缘由。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到达1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产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要挟最大的地区常常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松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最近几年来全国都会产生,原来多产生在长江、黄河流域

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散布在哪

4,什么是洪涝

洪涝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我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 农业气象灾害--洪涝 洪涝: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 洪水: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业设施等。 涝害: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农田积水成灾。 湿害:洪水、涝害过后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缺氧而成灾。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 洪涝灾害:四季都可能发生。 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夏涝:夏涝是我国的主要涝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黄淮平原。 秋涝:多为台风雨造成,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和华南。
和洪水差不多它借水的力量把泥土,树木都冲走形成灾害
洪水

5,洪涝与干旱灾害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为了做好受灾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特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供受灾乡镇参考。 干旱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系统分布,温度平衡分布,大气循环状态改变,化学元素分布改变等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系统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地表开裂 1、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直接关联;   2、与各大水系距离远近有直接关联;   3、与地球地壳板块滑移漂移有直接关联;   4、与天文潮汛有直接关联;   5、与地方植被覆盖水平有直接关联;   6、其他

6,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上游 及中游地区连降暴雨。 2、河流旁边水土流失严重。 3、河水浑浊,河床加厚导致河变浅。
洪涝的原因,可分为深浅两个原因。浅者,豆腐渣的防洪措施;深者,环境恶化也。而高温,谁都知道环境恶化是其根源。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减湖泊,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 0.5℃ ,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水土流失,地出降水集中地区,还有天气温度升高也容易引起春汛

7,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

历史上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2155年间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1950-1980年,我国平均每年受涝灾耕地面积达0.1亿公顷,成灾面积0.08亿公顷,粮食损失100亿公斤左右,受灾人口以百万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每年150-200亿元。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更有发展之趋势,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江河的水灾面积和成灾率都比60年代和70年代有所增加。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波及29个省市,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造成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0.21亿公顷,成灾0.13亿公顷,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洪涝灾害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有重要关系。多年来,由于盲目开垦砍伐,使植被大面积丧失,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50年代初,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9万平方公里,到了90年代,己升至56万平方公里,四十年来水士流失面积增加了近一倍,年土壤侵蚀量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16亿吨。水土流失在中下游造成更多的“悬河”、“悬湖”。目前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河岸4-12米,这两处河段,事实上已成为“悬河”,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将不堪设想。与此同时,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加之上游挟带的泥沙淤积,致使湖面急剧萎缩,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如洞庭湖50年代初面积为4300平方公里,现在仅为2600平方公里,湖面缩小了2/5;调蓄水量也由原来的293亿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178亿立米,减少了110多亿立方米。又如鄱阳湖1954年面积为5000多平方公里,现仅为3900平方公里,湖面缩小了1/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以后,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消失了45%,损失蓄水容积560多亿立方米。

文章TAG:洪涝灾害  灾害  主要  分布  洪涝灾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