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本固邦宁的前一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本固邦宁的前一句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该如何解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大体意思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该如何解释

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论语还是尚书

据汉语大词典: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汉语大词典】邦:国家。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是夏启的五个儿子,太康的兄弟,具体名字不明。《史记·夏本纪》说:“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须,待。汭,水曲。须于洛汭,在洛水之曲等待着太康。五子怨恨,于是追述大禹的教戒,写了一组诗歌,名叫《五子之歌》。
出自论语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论语还是尚书

4,含 固邦 的成语

本固邦宁 【拼音】: běn gù bāng níng【解释】: 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出处】: 《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举例造句】: 自古道,立国基,民为邦本;衣食足,知荣辱,本固邦宁。 ★京剧《串龙珠》【拼音代码】: bgbn【近义词】: 本固枝荣【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谏【故事】: 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最早的完整表述见于何书

邦:其实也是国的意思,在古代比国的概念要小。古代采取分封制,即分土地,由拥有“天下”的“天子”国君,分封土地给诸侯,建邦,成为诸侯国。“封建社会”一说,就是这个道理。在当时意思其实是“国为天下,而邦比国小”。秦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实行中央集权,设郡。近代,邦为国的意思更加明显,如邻邦,即为邻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所以当时称邦,其实可以称为“民惟国本,本固国宁”。“固”可以理解为安定、团结,意思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这句话同,唐朝魏征纳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孟子的“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都是民本意思的表现。有了百姓,才会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有君,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国家的太平、强盛。

6,来自古典文学格言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你好!任重而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找《论语》、《孟子》之类的书吧如有疑问,请追问。

7,谁告诉我闵农全诗

闵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闵农 李绅 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 李绅(公元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公垂,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祖籍安徽毫州。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执掌协助国家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学)。后辞职。曾一度任江西盐铁运使的幕僚,后被穆宗召回,任翰林学士。以后仕途通达,武宗时拜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不久逝世。《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李绅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与白居易友善,因其身材短小精悍,诨号为“短李”。 【注释】 《悯农二首》,《全唐诗》等本一作《古风》。古风是与唐代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而言的一种古诗体。悯农,同情,怜悯辛勤劳动而不得温饱的农民,也有为农民鸣不平之意。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古代也称“禾”、“稷”、“谷”。在这里是粮食的通称。 [四海〕普天之下,全中国。 [犹〕还要。 [锄禾〕锄掉田中的杂草。禾,在这里亦为庄稼的总称。 [盘〕大碗。 【赏析】 《唐诗纪事》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当年李绅曾拿这首《古风》去求见吕温(唐贞元进士,曾任左拾遗、户部员外郎)。吕温读后说:“本诗的作者将成为卿相之官”。后来,果如其言。吕温读了《古风》为什么一下子能断定李绅必将成为卿相之官,他虽然没有说明理由,但是,很显然,诗中蕴含了作者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注,鞭辟入里地触及了当时社会租税过重,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的严重弊端。也正因如此,日本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歌颂这种人道主义的诗”。(前野直彬、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诗中深入浅出的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着深刻寓意的社会问题。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深厚感情,这种思想与感情正是为卿相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吕温的论断可谓慧眼识英雄了。 《悯农二首》紧密联系,以“悯农”思想贯穿其中,但又可相对独立,自成篇章。其“锄禾日当午”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故有些选本以“五言绝句”形式只选第二首。 第一首以工稳的对仗形式白描农民的辛勤劳动,简练的不能再简练了,其时空跨度很大,内涵也很丰富,有着联想、想象的余地。“春”与“秋”对仗,点明农民劳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种”与“收”,动词对仗,勾画辛勤劳动的内容。这其中的艰辛、所经受的酷暑严寒、风霜雨雪、披星戴月,皆寓于“种”“收”之中,其耕耘之苦历历在目,不难表象。因其有“种”“收”,故而“一粒粟”换来了“万颗子”。好一幅丰收景象!至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诗人一下子于九霄俯瞰,横向开拓空间,普天之下无一块荒芜的土地,千万亩良田都是“一粒粟”换得“万颗子”,这是何等的一个喜人而壮观的场景啊。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应该宛然是开元盛世那种“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然而,社会现实却是诗的结尾所勾画的那样:“农夫犹饿死”!这是一个深沉而悲痛的结尾,也是出人意料的对比和落差。是出人意料的结句,如撞金钟,如截奔马,词尽而意不尽,耐人咀嚼,发人深省。春种秋收,一粒万颗,且“四海无闲田”,但是,农夫却要饿死,这是为什么?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答案读者自会明白,那就是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农民的无情掠夺剥削。此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对现实的批判鞭笞是有力的,对后世的鉴戒是深刻的。 如果说《悯农》第一首是从宏观方面描画勾勒,那么,第二首则是从微观方面着笔,两首诗虽说可以各成篇章,相对独立,但是,二者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以“悯农”为贯穿,且第二首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时值正午,炽热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在田间为禾苗锄草的农夫,挥汗如雨,豆大的汗珠不时地滴在灼热的沃土里。千千万万农夫的艰辛耕耘换来千万颗粮食,点点滴滴汗水换来盘中之餐,然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有力反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它不只是一首单纯的教育诗,教育、规劝人们爱惜来之不易的粮食,联系第一首,它触及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弊端,强有力的讽刺鞭笞了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必理与辞相辅而行,乃为善耳,非理尽可废也”。(贺裳《载酒诗话》卷一) 《悯农》二首,不仅“纯以意胜,不在语言之工”,然而,其语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言简意深,得物态,无物理,如歌谣,象谚语,足以传之不朽,成为绝唱。 曲作用商调式谱写,平朴、清淡,旋律流畅,富有明朗、舒展的田野风味。仿佛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所唱的一曲秧歌小调一样。然而,随着“嗨哟,海哟”沉重的呼喊声,却是级进式音节连续下行(65432)的旋律。明朗声中蕴阴郁,呼喊声里透哀伤,唱出了诗人“悯农”的心声。如反复吟唱,是会催人泪下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韵脚字“午、土、苦”均属上声七雨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闵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文章TAG: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一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