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天读庄子的寓言有什么作用

有醍醐灌顶、恍然开怀、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消暑(ps:绝对不会错)
可以让你灵动,凉爽

夏天读庄子的寓言有什么作用

2,庄子人物读后感600字

庄子之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儒、墨、杨各领风骚,争吵也最激烈。而庄子则如幽谷百合,虽国色天香,但孤芳自赏,不与人争,人亦不与之争。庄子动手不动口,以木为纸,化刀为笔,力战儒墨。在庄子看来,儒家是最大的对手,几乎整部庄子都在与孔子争论。这是因为他认定儒家学说最易惑众、最难对付。但是不是还出于南北对抗的分庭抗礼心态?庄子对儒家,尤其是对孔子的态度非常复杂,钦佩有之,褒扬有之,讥讽有之,贬抑有之,怒斥有之。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是道相近而“术”不同?是水火不容,还是阴阳互斥?

庄子人物读后感600字

3,庄子读后感

字数那么多,懒得写,列个大纲供参考:1、首先简介《庄子》这本书的结构(外篇、内篇)、概述作者(庄子及得其思想的弟子)、思想性质(道家经典南华经)、文风影响。2、专题讨论:无所持而逍遥(放得下才能得到 逍遥的快乐)3、与天地相往来 人与自然的和谐,放飞心灵,丰富精神生活,体会自然之大美4、大道至简、道不远人,“道”不神秘、“道”在身边5、“无为”与“消极避世”的区别:对自然怀有敬畏,莫要强行改变客观规律;循规律行事游刃有余,盲目蛮干适得其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捷径而不走,知机巧而不用其极。

庄子读后感

4,读庄子濠梁观鱼的体会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出自《庄子·秋水·子非鱼》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5,读庄子的故事后感100字

庄子故事有感如下: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6,庄子一则读后感450字

在初一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种让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种——它需要我们背诵理解几百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学的《庄子两篇》却让我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於是我买了《庄子浅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名著,但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瞭解了庄子这个人。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解说与《庄子》中的文章相结合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让我对庄子能有更深的认识。陈鼓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却胜过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谓解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们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学说让我们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庄子却教我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这本书分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从“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庄子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陈鼓应给了我答案——庄子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算计别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庄子的所为。所以理所当然的,老庄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遥游》也是一种写照。 老庄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庄周的蝴蝶梦也表达了庄子对死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死,无所畏惧。因为死只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土里”的一种形式。对于死,庄子培养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并不是消极或出世的,而是一种超然的洒脱。 读了《庄子浅说》,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认识不过是一些小皮毛,不过,即使如此,我对老庄的敬意也只增不减。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庄子》,细细品读,仿佛庄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洒脱。

7,解读庄子的什么书好

一这篇文章叫《解读庄子》,而不是《庄子心得》。其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庄子的原文,而后者着眼于庄子的道义。庄子的道义其实是讲不得的,一讲就变了滋味。庄子的道义只能在大家读通了庄子的文章,自己去领会得。所以我只能解庄子之文,而解不了庄子之道。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道就好比是一头大象,然后我们谁也没看过大象,谁也不知道大象什么样子。这个时候老子就站出来,说这个大象其实是非常大的,然后有这样那样的特点。庄子觉得老子说得不明白,于是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上很多形象的比喻,来巧妙地描述老子所说的那些特点。那么如果是真的解读庄子的话,我们要做的,是搞清楚庄子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这个大象的特点的,而不是代替庄子来描述我们各人心目中的那头大象。但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解读庄子,都是尽自己所能描述心目中的大象,而把庄子那些巧妙的方法给忽略了。这就是所谓的试图去解庄子的道,而不顾庄子的文。我们要清楚的是,如果不直接看照片的话,大象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老子做不到,庄子也做不到。大象都如此,更不要说“道”了。所以庄子才会说:道不可言,言则非也。首先古人写书不易。先不必谈沉重的竹简,昂贵的丝帛。即使有这样的条件,也未必就敢下手去写。金圣叹说:非圣人而作书者,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可见在古时不是人人都可以著书立言的。落笔之前,胸中先要有丘壑。一篇文章要成竹在胸了,方敢动手写作。而一旦落笔,又必定呕心沥血,字字须有千斤的力道,方能掷地有声。所以古人非随意写书,我们也不要随意看过。虽不必读书之前焚香净手,但读之时也要心怀敬意才好。有敬意方能心虚,心虚方能有所得。读古人之书,有几个难处。其一在于字句。对于字句的考究,可以说是今人和古人最大的差距。古人读书先认字。朱子论读书时说,读到这个字,便在这个字。这个字认清楚了,方才去读下一个字。今人读古书,往往只觉得文字艰辛难懂。于是有人选择去看白话译文。看过一遍译文,便觉得读过古人文章了。其实看译文只能对古人的思想有个粗略的认识,很多时候这种认识还是不正确的,有偏差的。如果你想真正去读古人的文章,一定要看原文。原文为本,译文为辅,千万不要舍本逐末。看书先认字,这是我读古书最大的经验。一个字,先有它的原意,再有它的引申义。读古书的时候,手边要有一本《说文解字》才好。今人读古文,有些字忽略过去了,最是可惜。比如儒家说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的“齐”字,从今人的理解来看,是十分费解的。因为现在人们的理解,“齐”字的意思就是“对齐”、“平等”。但儒家思想讲究的是等级,是名位,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儒家讲家,和讲天下是等同的,为什么呢?天下的制度和家的制度是一样的。这个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怎么能“平齐”呢?这不成了墨家的“兼爱”、“尚同”了吗?于是我去查齐这个字,非常好玩。古体的“齐”字,下面是地面,上面是三根麦子长出地面。好玩在哪呢?好玩在这三根麦子不是一般高,中间高一点,两边低一点。什么原因呢?地势高低不同。这个古人叫“不齐齐”。表面上不齐,本质上是齐的。好一个“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儒家说“齐家”便可解,庄子说“齐物论”,亦可解透了。《齐物论》这篇文章我们以后会详细讲,但“齐物论”中的这个“齐”字,也是很有说法的。我们知道,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讲究的是顺应自然。外物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庄子称之为“因是也”。那么外物本就千差万别,怎么谈得上“齐物”呢?其实“齐物”的奥妙,便在于“地势高低不同”六字。外物本千差万别,不可齐一论之。但如果我们客观地承认这样的差别,并能对外物等齐视之的话,这便是所谓的“不齐之齐”了。所以一个“齐”字,便有这样的深意在里头。其次,古书光是穿凿字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道家的书籍,最讲究的是“名可名,非常名”。文字都是虚的,真正要表达的,是透过文字表面深藏在内的义理。古人写文章,总是轻于说事,而重于说理。比如《春秋》一书,其价值并不在于描写的史历,而在乎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铖”的微言大义。《庄子》一书更是如此,庄子所举的事例也好,喻言也好,都不是为事而说事,其重点都在于背后隐藏的道义。比如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庄子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和文章的主题,“养生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文惠君知了庖丁的说解之后,会赞叹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呢?所以我们仅仅看了译文,知道了文章字面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古人的文章,大多是有深义的,需要你用心去领会。所谓的字面意思只是皮毛罢了。关键是要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因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又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贡也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古书起到的只是提点的作用,要理解其精神,还要自己去悟。最后,要读通古文最关键的,是要有大眼光。没有大眼光,古书是看不通透的。特别是庄子的文章,每篇的文法都是很巧妙的,有结构,有间架,有逻辑,有思辩。金圣叹曾评点六才子之书,以《庄子》居于首位,于此可见《庄子》行文之妙。金圣叹对才子之文有如下的评议,我认为甚是恰当:才之为言材也。凌云蔽日之姿,其初本于破核分荚;于破核分荚之时,具有凌云蔽日之势;于凌云蔽日之时,不出破核分荚之势,此所谓材之说也。又才之为言裁也。有全锦在手,无全锦在目;无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知其袖;见其襟,知其帔也。夫领则非袖,而襟则非帔,然左右相就,前后相合,离然各异,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谓裁之说也。庄子的文章,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构思巧妙,前后照应,浑然天成。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庄子之文,亦是如此。世人看《庄子》,多是逐句读过。读了后文,便忘了前文,唯独看不到间架,故读得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要知道,除非有大眼光,不然是看不透庄子行文之妙的。三《庄子》和《老子》相比,内容相当充实,文法十分细腻,语言形象生动。《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但如此却较《庄子》好解说。俗语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时,真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说。《老子》之道,乃“非常之道”,名以“非常之名”,所以如何来解说老子这个“道”,也可以做到“不失其道”。而《庄子》一书不同。庄子写这本书,把自己的“道”解说得非常清楚。而且生怕人家不能理解,还举子大量的例子,用了无数生动有趣的比喻和寓言来加以说明。《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称为“诙谐小说之祖”。所以说读《老子》也好,解说《老子》也好,主要靠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的发挥。个人的智慧和阅历不同,那解出来的“道”也可以不同。“道”不同,方不失老子所说“道”之本意。“天下皆知道之为道”,就“背道”了。而对于《庄子》这本书,自己的发挥就少了。主要是要去理解《庄子》的原文。所以理解庄子的思想,分析和把握《庄子》一书的文法和逻辑性,这一点要做到比较准确,是很难的。我这里的解说,也不能说就解得一定对,中间肯定有不当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评讨论。以上便为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文章TAG:庄子  夏天  寓言  有什么  读庄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