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原文及释译

楼主给个邮箱,我发给你 有释译的

道德经原文及释译

2,求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谢了

全文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aodejing.htm译文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aodejingyiwen/index.html

求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谢了

3,求老子 道德经全文翻译

http://lixiaolongde518.blog.hexun.com/2394969_d.html
http://www.cycnet.com/cms/2004/englishcorner/translation/200704/t20070402_529882.htm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求老子 道德经全文翻译

4,道德经翻译

这是道家的修炼法门,至极可以达到三花聚顶,也可以说是倒气运气之法,以修炼大丹。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视太阳,带双眼发热时,意念太阳之气由双目吸入汇于上丹田,吸汇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双眼收回。意守丹田,到一阳初动之时,双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行,任脉下归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气归丹田后,双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气行两掌。双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对准气海穴,右手掌心对准命门穴,真气随手式成螺旋状贯入气海、命门两穴。汇于丹田内。然后分两支上行,经腰脊第十四椎两旁的“辘轳关”上行经肩、背、颈而至“玉枕关”,此谓“逆运真气通三关”,然后真气向上越过头顶百会,分五路下行,与全身气脉会于中丹田,再分主次两支,还合于丹田,入窍归元,如此循环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大概就这么多,但是真正修行要以道御术,要多读道家经典。方有所成,道友与我有缘当明白彼岸为此岸,好自为之啊......

5,道德经译文

我能说出的"道",只是"道"很小的一部分,不能代表"道",其实"道"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能说出来的,本身也就不是"道"了.既然你要让我讲,那我就简单说说吧.没有,是一切有的开始.就像我们得到一件东西,是从我们没有得到这件东西开始的.所以,没有是一切有的开始,一切有的是没有的延续.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便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周遍的世界.其实很多东西,是一样的,但却有不同的名字.比如,手心,手背.其实都是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是因为我们有了标准.有了标准,就可以去衡量万物,那么也就有了好与坏,对与错,高与低,贵与贱.知道了这些道理,我们再来世间的其他道理.也就发现,他们虽然不同,但其实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可表述的名,不是常名。 用“无”来表述(名)宇宙万物构成的始基(始),用“有”来表述(名)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母)。故从“常无”中观察领悟万物构成始基之极微小(妙);从“常有”中以观察领悟万物生成后的显现(徼)。 无和有,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两者同为玄奥。玄奥而又玄奥,它(无和有)是众多奇异奥妙的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门)。 其实还是需要你多多领悟,读《道德经》必须要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读,同时在经中还有不少的难解、不认识之字,可以说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况下读《道德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你急于想从《道德经》中读到什么“知识”,你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目前我觉得翻译最好的是《傅佩荣细说老子》这本书,你可以参考阅读,定会有收获。第一章的翻译:道,能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能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永恒的“名”。名称未定之前,是万物的起源,名称界定之后,是万物的母体。因此,总是在消解欲望的时候,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持欲望的时候,才可以看出母体的广大。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自一处而名称不同,都可以成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翻译是苍白的,关键是能否理解老子说的中心意思和理解“道”究竟指什么,要不说的再直白,也是白说。

6,急求道德经最精准的译文

译文只有比较切合的,没有最精准的,任何一各翻译都必然意味着原著思想的流失,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懂得了小道理才可以懂得大道理,否则就不会懂得任何道理。只有能做成小事情才可以做成大事情,否则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做事能力,那么对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如果你具有了丰富的做事能力,这就是为做一切事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不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走向圆满的成功;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总想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将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要将道德两者并列提出,就是因为它们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却是一脉相承的道理。这门精大而又博深的道理,则是一切事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回答者:SONGJIANYU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1 09:42只有懂得了小道理才可以懂得大道理,否则就不会懂得任何道理。只有能做成小事情才可以做成大事情,否则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做事能力,那么对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如果你具有了丰富的做事能力,这就是为做一切事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不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走向圆满的成功;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总想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将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要将道德两者并列提出,就是因为它们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却是一脉相承的道理。这门精大而又博深的道理,则是一切事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只有懂得了小道理才可以懂得大道理,否则就不会懂得任何道理。只有能做成小事情才可以做成大事情,否则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做事能力,那么对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如果你具有了丰富的做事能力,这就是为做一切事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不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走向圆满的成功;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总想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将一事无成。我之所以要将道德两者并列提出,就是因为它们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却是一脉相承的道理。这门精大而又博深的道理,则是一切事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这门精大而又博深的道理,那么对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如果你具有了丰富的做事能力,这就是为做一切事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不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走向圆满的成功。我之所以要将道德两者并列提出,就是因为它们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名词却是一脉相承的道理。只有能做成小事情才可以做成大事情,否则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做事能力;无论做任何事物只要他总想急于求成,就一定会看到他将一事无成,否则就不会懂得任何道理只有懂得了小道理才可以懂得大道理,则是一切事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7,求道德经译文

第一章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  译文  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1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http://tieba.baidu.com/f?kz=4865784

文章TAG:道德  道德经  译文  原文  道德经译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