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习俗祭祀祖先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2,夏至日是哪一天啊

夏至日是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春分日是三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秋分日是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冬至日是十二月21日或22日.秋分时节,补肺益气最重要,饮食上多吃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食品、起居上早卧早起,顺应天时,健康养生,防患疾病。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 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 (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秋分养生小妙招1:饮食调养,秋分要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夏至日是哪一天啊

3,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是什么时候,想必大家都知道有24节气,但是真正是哪天可能没人知道,那么夏至是什么时候呢,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夏至是什么时候的相关内容吧,一起来看看吧!   夏至是什么时候1    夏至是几月几日   夏至(summer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当日正午用圭表测口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在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夏至的物候现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夏至纔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   夏至第一候「鹿角解」,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夏至第二候「蝉始鸣」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   夏至第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    夏至的气候特征   夏至时节,天气湿热,农作物生长旺盛,这时的农活主要是田间管理。首先是及时灌溉施肥,为迅速生长的作物补充水分和养分,其次要抓紧时间中耕除草,以免野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农谚说“夏至棉田快锄草,不锄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夏至还是许多庄家需要定苗的时候,大田中还有许多害虫,可以在中耕锄草、定苗的同时防治害虫。此时的各种秋果树都需要认真地护果防虫,提高果品质量。   盛夏到来多雷阵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快,范围未必很广,但雨量一般较大,降雨时还往往伴着大风,雷电交加,每年都有因雷击而造成的人、畜伤害,有的雷电还会引起火灾。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要和防汛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至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每年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入伏。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伏是隐藏起来,避开署气的意思。头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夏季入伏后我国北方河流上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涨,形成伏汛,与春天桃花汛和秋汛并称为三汛,因此,这时还是防水患的重要吋刻。   夏至是什么时候2    夏至有什么风俗:夏至日祭神   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而这个习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朝廷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祝国泰民安。   而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   宋朝时期,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有什么风俗:夏至吃面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夏至有什么风俗:夏至吃狗肉   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   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可以增强抵抗力。在民间俗语有云: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   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是什么时候


文章TAG:夏至  夏至日  夏至日是几月几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