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大家有什么关于冬至的故事

电视剧《冬至》
冬至除贫

大家有什么关于冬至的故事

2,冬至的由来简便30字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喝酒去了toux

冬至的由来简便30字

3,中秋节重阳节及冬至的来历及传说

中秋节http://baike.baidu.com/view/2568.htm重阳节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冬至http://baike.baidu.com/view/16674.htm

中秋节重阳节及冬至的来历及传说

4,冬至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来源于哪个神话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5,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是出自哪里

饺子是我国北方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饺子原名“娇耳”。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 户户吃水饺。”这个饮食习俗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和传说,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河南 南阳。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 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1326339都认真 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 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 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 忙得不可开交,但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 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 “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 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 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 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南阳地区的人们至今仍然在冬至的时候告诫那些 不喜欢吃饺子的小孩儿:“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质朴的语言中饱含着浓浓的感 恩情怀。

6,冬至吃饺子的故事由来是怎样的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是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看到受冻的百姓,十分心疼,为了帮老百姓驱走冬天的寒意,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1],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2016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许多汉族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冬至吃饺子的由来: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7,冬至的作文450字左右

第一篇: 今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冬至也有小年之称,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奶奶提议把外曾祖父接过来一起过冬至,于是,老爸二话不说就带着我和奶奶去接外曾祖父。回来以后,正在烧饭。我就看了会儿课外书,看完了书,饭菜正好都烧好了。可是,这些不是给我们吃的,而是给老祖宗吃的。老祖宗吃完我们才能吃。不过,在吃饭前,要先拜祭老祖宗,要磕头。爷爷先磕,然后爸爸,最后我。磕完头就是烧纸钱。我和爷爷一起烧纸钱时,烟熏的我连眼睛也睁不开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水往脸上抹几下,这样就不怕烟了。轮到我们吃了,当然不是同一桌饭菜,吃的时候,我吃了两个蛋饺,一小半碗饭。吃完饭后,我看了会儿《爸爸去哪儿》的重播,然后我就来写周记。因为我在老家,而且要吃完晚饭去苏州,所以我现在就先把周记写完。终于写完了,可以玩了。今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冬至!第二篇: 糖是甜的,醋是算的,辣椒是辣的。然而冬至也有种特别的味道。一大早,同学们都在讨论,说:“今天是冬至,要吃饺子……”饺子!我心头一震。以前只有在新年的时候奶奶才会给我包饺子,有两年冬至时,奶奶买了速冻饺子——猪肉馅儿的,没有奶奶做的美味,也没有温暖的感觉。我苦笑了一下,心里一阵发酸:今年奶奶一定又是买了速冻饺子。妈妈肯定不会回来陪我——唉……“奶奶,我回来了!”“回来的正好!来,刚出锅的饺子。快点趁热吃吧!”我一看,果不其然——是速冻饺子。“奶奶,这速冻饺子一点儿也不好吃!我想吃您包的!”我向奶奶撒娇道。奶奶叹了口气,略显悲伤地说:“喜喜呀,奶奶老了!包饺子也没力气……你爸爸妈妈都不在你身边,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你会不会生气啊?”我苦笑了着说:“奶奶,我不生气。我只是觉得太孤单了……我好想让妈妈给我做一碗鸡蛋韭菜的饺子,然后陪着我一起吃……”说到这儿,鼻子一酸,泪便涌了上来。我急忙低下头,用胳膊蹭了蹭,不想让奶奶发现。“奶奶知道你心里一直很苦。你从小就……唉,算了,不说了,你快吃饺子吧……”奶奶的眼红红的,哽咽着说完,就上楼了。我呆呆地望着奶奶单薄的背影,又看了看碗里正冒着热气的饺子——我没有吃那碗饺子,因为—因为它不是用“心”做出来的,她没有“爱”的味道……奶奶嘱咐我吃了,可我真的吃不下,也咽不下……心里的这种酸楚。?
一样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话的话说

文章TAG:冬至  故事  大家  有什么  冬至故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