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高考文言文怎样个考法

1:考单个字解释.2:考虚词用法3:考文言文中内容分析对错4:考句子翻译

高考文言文怎样个考法

2,高考常见文言文有哪些

http://www.ht88.com/downinfo/187203.html http://www.zxxk.com/Soft/754519.html

高考常见文言文有哪些

3,高考文言文出自哪里

一般是课文的延伸,比如史记,三国志等,课文学过了其中的一些篇章,高考的时候会选另外的一些篇章。
难道你打算为了猜文言文花巨大的时间,还不如记些重点字词呢。反正又不难。
近几年各省高考卷和全国卷中出《史记》里的文章较多,尤其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但有时候偶尔会从其他古代著作中抽取。这个东西一般是不会有人能压中的,即使只从《史记》中出,那里面上千篇文章,有几个能全背过的?我保证,只要你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和翻译全部背过,搞定高考文言文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北京高考文言文 吕氏春秋 史记 三国志 隋书 等等 都出过建议看看二十四史 其实看多了积累一些词汇的用法也就够了浩淼五千年古文 你怎么可能看得尽呢 而且出卷老师一般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 你想猜中题概率很小 尽量看些不同类型的 唔 一般是人物传记 大同小异的啊你看懂词汇当然就不在话下了话说今年的文言文我们做过~~~~不过不是原题目~~可是就算看懂了 你曾经看过原文 也没用!无奈 加油啦
很多。你可以多看看人物传记什么的。猜到原题是不可能的,你想锻炼文言水平的话,可以看看古文观止。或者就把书上的注解,用法什么的搞熟。
一般都是以前的文学作品,以《史记》,《春秋》,《战国策》居多,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唐宋时期的散文、小说、志怪等。但是,不管出什么题,掌握好语文的基本功还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来自对于书上的文言文的常识的把握,以及平时做题时的积累。加油吧!

高考文言文出自哪里

4,左传和荀子在高考古文中哪个容易考到吗

从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语文大纲的角度看,《左传》更容易考到。《左传》的文字多是记叙文字,适合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的难度要求。而《荀子》的文字多是议论文,高中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般是传记类文本,所以相比较来说,左传更容易考到。
都不容易被考到,高考语文为了保密性和公平性不会选择这么知名的作品,最有可能的是从某部史书中随机摘取一篇人物传记。
实事求是地说,按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原则与要求,《左传》和《荀子》考到的可能性都很小,文言文阅读材料先秦的文献考到的可能性都不大,秦汉以后的可能性更大。一般说来以“史传类”文本为主,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以至《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等都有可能。不过,专就《左传》和《荀子》这两本书来看,《左传》因为是史书,所以可能性略大一些;《荀子》是子书,以议论文为主,考的可能性略小。但是,可能性小并不意味着高考绝对不会考到,就以往的高考试题来看,议论文的文段也曾经考过的。
近几年的高考都是考的传记类,大多是人物传记。《左传》是记事比较多,符合高考要求。议论和论证,学生难以读明白,用来做考试材料就更难了。
第一个你断句断错了,应该是“是非”以圣王为师当学生子夏与自己探求《卫风》中“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含义,并且能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以后,孔子情不自禁的衷心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呀,是你启发了我啊!现在你可以与我研究诗经要义了啊。

5,高中必背古诗文有哪些

1、《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5、《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8、《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0、《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2、《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4、《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5、《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请问高考要求背诵的文言文与诗歌有那些如果有知道的请帮忙谢谢

文言文(18篇) 1.《论语》六则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4.逍遥游 《庄子》 5.劝学 《荀子》 6.曹刿论战 《左传》 7.出师表 诸葛亮 8.桃花源记 陶潜 9.三峡 郦道元 10.师说 韩愈 11.陋室铭 刘禹锡 12.阿房宫赋 杜牧 13.岳阳楼记 范仲淹 14.醉翁亭记 欧阳修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赤壁赋 苏轼 17.爱莲说 周敦颐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新增4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潜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苏洵的《六国论》。诗词曲(42首) 1.关睢 《诗经》 2.蒹葭 《诗经》 3.氓 《诗经》 4.离骚 屈原 5.观沧海 曹操 6.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8.次北固山下 王湾 9.使至塞上 王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2.蜀道难 李白 13.望岳 杜甫 14.春望 杜甫 15.登高 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0.观刈麦 白居易 21.琵琶行 白居易 22.雁门太守行 李贺 23.赤壁 杜牧 24.泊秦淮 杜牧 25.夜雨寄北 李商隐 2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27.锦瑟 李商隐 28.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2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3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3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32.登飞来峰 王安石 3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34.水调歌头 35.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36.游山西村 陆游 37.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38.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39.过零丁洋 文天祥 40.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41.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42.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新增6首诗词曲:陶潜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维的《山居秋暝》、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新增的4篇文言文和6首诗词曲,2010年暂不作考查要求。

7,高考文言文该怎么提高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 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二、 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我的做法如下:(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 “夫”、“或”、 “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 “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三、 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 “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
一是总观总览。上下贯通。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如“与转一资”(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样,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单独地孤立地就看这一句,你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你必须联系其前后文意,把这句置于全文中来推敲,来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确意思。其前文是说,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每耕田一顷应该赏赐,那赏赐多少呢?一贯通,啊,原来是“赏赐一袋物资”的意思。再如“复以租赋”这句,单独看也是很难看懂的。接着前面而来,将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应格外赏赐,那百姓呢?百姓愿意耕种的,应该“免除赋税”。啊,原来“复以租赋”是“免除赋税”的意思。这是单独看一句无法理解的,必须前后左右,上下贯通,整体钩联,才能推敲得出来的。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单独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话,都是难以读懂的。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二是先读提问,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如“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这几句读的时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此时,你就完全可以读读第4问的B项,“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一读,你马上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这就是提问给我们的启发,它帮助我们准确地读懂原文。三是善于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々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的文言文段,虽然主要是写廖刚的,虽然绝大多数事情都与廖刚有关,句子省略的主语大多是廖刚,但也提到了如廖刚的儿子廖迟、盗贼、章悖、蔡卞、章杰、郑亿年、秦桧、老宰相、王次翁、金人,以至于钦宗、徽宗等等这么多的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与廖刚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和廖刚发生了些什么关联等等,读的时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如不搞清楚,就会读得晕晕忽忽,甚至一头雾水。 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四是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五是懂得若干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具体举几例。如“阴、阳”二字,当其指山水的方位时,你一定要懂得,“水阴”是指水的南面,“水阳”是指水的北面。牢记了这一点,那么,“山阴、山阳”就自然知道了,因为山和水是相反的。如称谓方面,加“令(美好)”字就表示尊称,像”令尊、令堂、令爱、令媛、令兄、令弟”等等,都是尊称对方之人的,切莫称自我方人。再如“亲老”,一定是指自己的父母的;“丁……忧”,一定是“为……服丧”的意思:“服阕”,则是指“服丧完了”的意思。还如“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再如“大牢”,(猪、牛、羊三种祭品都要有)“少牢”(猪、牛、羊三种祭品有其中之二)等等。六是善于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常用字的释义总结和典型示例,都要背熟,熟练程度达到看到某个字的时候全部释义你都可以很快在脑子里过一遍。欢迎追加采纳

文章TAG:高考  文言文  怎样  高考文言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