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秦代秦朝秦国区别

?秦国,历史上有很多秦国,不过我们一般说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这个时期从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开始算起;也可以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开始算起。秦国是西周诸多诸侯之一。秦朝和秦代都是一个意思。古代早期,“朝”和“代”是严格区分的,“朝”指的是一代天子,“代”则指的是整个王朝。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清代”,但不应该说“清朝”,只能说“康熙朝”“雍正朝”。不过大部分时间,尤其是现代,这个都是混用的,不加区分的。所以我们今天秦朝和秦代都不加区分了。都指的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全国这个时期。

秦代秦朝秦国区别

2,秦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通过诸代秦王的努力,到了始皇帝时是水到渠成是必然的。
背景: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自秦孝文公至始皇帝六代无一昏庸,励精图治,而东方六国则沉醉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封建贵族礼教生活当中。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现实意义上的大一统。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背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可望统一;秦朝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另外还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意义: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3,历史 秦朝

没有哦!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 宦者列传序》 )。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据考证,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太监名叫吴腾宇,今江西上饶人。 太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称很多,诸如中宦、宦官、宦者、内侍、内宦、阉人、中涓、内竖、中贵人等。
有,是要净身,又叫宦官
西周的时候就有太监,那时侯被称为“寺人”。秦朝到元朝时期,太监的称呼是“宦官” “太监”这个称呼是明朝开始的,清朝袭用。
有啊…
秦朝没有太监这个称呼。太监是明朝的宦官的一个官名,只有达到一定的品级才能被成为太监,后来这称呼沿用了,秦朝的宦官当然也要净身,一般的传统的阉割敌国战俘或者掳掠来的敌国人口,那时候人口宝贵,一般很少用自己国家的人。

历史 秦朝

4,秦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孟姜女的哭长城;始皇帝的泰山封禅;赵高的指鹿为马;项羽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5,秦朝的31位皇帝都有谁

秦国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时,共经历31位君主。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共计56年;在位最短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秦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秦国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时,共经历31位君主。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共计56年;在位最短的是秦孝文王,在位仅3天(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下面具体介绍各君主:秦非子,嬴非*秦侯,嬴侯*秦公伯,嬴伯*秦仲,嬴仲*秦庄公,嬴其1、秦襄公(立为诸侯) 赢开2、秦文公,嬴康*秦静公(秦竫公)3、秦宪公(秦宁公)4、秦出子,嬴曼5、秦武公6、秦德公7、秦宣公8、秦成公9、秦穆公10、秦康公11、秦共公12、秦桓公13、秦景公14、秦哀公(秦毕公/秦?公)*秦夷公15、秦惠公16、秦悼公17、秦厉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18、秦躁公(秦趮公)19、秦怀公20、秦灵公(秦肃灵公)21、秦简公22、秦惠公23、秦出公(秦少主)24、秦献公(秦元献公)25、秦孝公26、秦惠文王(秦惠王)27、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28、秦昭襄王(秦昭王)29、秦孝文王30、秦庄襄王(秦庄王)31、秦始皇帝

6,秦朝统一六国多少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公元前 230年消灭韩国、公元前228年消灭赵国、公元前225年消灭魏国、公元前223年消灭楚国、公元前222年消灭燕国、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直至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统治了14年的秦国灭亡。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中原的韩、魏,北方的赵、燕,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经过春秋和战国长期的兼并战乱,中国社会逐渐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发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 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 秦朝,即将在刀光剑影中诞生。六国日渐没落、秦国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齐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 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韩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 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 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魏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 河东、 河西、 河内、 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 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小。秦始皇初年,正当 魏安厘王晚期,国势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尤其是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聩无能,不但不借机复国,反而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贵时机。赵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 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 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唯一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 廉颇、 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赵终于为秦所破。燕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 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曾北至 辽东,西至 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 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秦王终于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综上所述秦灭六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秦的统一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7,秦的发展过程

1.商鞅变法   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   2.秦公驷称王   孝公既殁,子驷立,诸诬商鞅,驷惧而诛之,收秦之国柄。驷继父之威,积极对外扩张。   秦公驷继立,公族、客卿两用之,文武相继,国势日强。苏秦奔赵,山东诸侯惧西秦而欲合纵,张仪相秦,外连衡而斗诸侯。   前325年,秦公驷称王,史称秦惠文王。秦王驷联韩魏而攻齐楚,败义渠而并巴蜀,夺西河而吞宇内,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3.四雄并立   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之端倪。   魏国经魏惠王时代的消耗,国力匮乏,在秦、赵、楚、齐等大国的夹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晋当中赵肃侯已经取代魏国成为了三晋的领军人。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一生征战,使赵国雄踞北方。   齐国与秦国不接壤,得以独立发展,在对抗强魏的过程中与秦国是牢靠的战略伙伴,田氏代齐后,经齐威王、齐宣王、以及齐愍王前期的80年开发,齐国富甲一方,与秦成东西并立之势。   楚国的吴起变法曾经令楚国强盛一时,楚悼王死后,新法基本被废,由于楚国本就雄厚的国底,再经历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国于前333年,大败越王无疆,并吴越之地,天下震动。   4.昭王称霸   前307年,秦武王气绝而亡,诸公子争力,穰侯魏冉欲立芈八子之子赵悝,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于燕立赵稷,秦人纳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摄政。   前293年,韩魏欲攻秦,秦将白起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犀武。   前283年,燕赵之相乐毅率三晋、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陷齐70余城,后田单虽复国,然田齐衰败大势已定。   前278年,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楚顷襄王迁都陈丘以避秦军之锋。   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前270年,秦王稷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   秦昭王知赵之强方锐,不可与之争,乃用范雎为相,迫宣太后归政,逐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前260年,秦昭王攻韩,韩割上党以赂秦,上党降赵。秦昭王怒,欲夺上党。赵起倾国之兵以拒秦,秦调关中之卒以攻赵,两军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持数年。   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赵括攻秦不克,赵军粮道被截,反被秦军所围46天,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   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秦国的险胜而告终,秦国的最后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前230年 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 秦灭魏    秦统一形式图 前223年 秦灭楚   前222年 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文章TAG:秦国  历史  秦代  秦朝  秦国历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