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 德行

陈元方与陈季方是俩兄弟,他们的儿子(长文和孝先)在争吵谁的父亲有德行,争不出是非来,就去问太丘,太丘说啊:“陈元方好到难以做陈季方的哥哥(没资格,先夸陈季方),而陈季方好到难以做陈元方的弟弟(再夸陈元方)。”成语难兄难弟出于此,比喻兄弟俩都很优秀;现在却变成贬义的啦,有讽刺的意思。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词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世说新语 德行

2,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全文什么意思

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
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全文什么意思

3,谁会翻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你还是说清你要哪一则吧。发了几次不成功,我都崩溃了。德行第一之一、仲举礼贤(对不起!您的提问(回答)中包含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请修改后再提交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复生对不起!您的提问(回答)中包含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请修改后再提交德行第一之四十七、二吴之哭(原文)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译)吴坦之、吴隐之兄弟住在丹阳郡公署的后面时,他们的母亲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亲的灵前跪拜,一念及母亲,或者宾客吊唁时,二人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路人都为之落泪。韩伯当时是丹阳尹,他母亲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二人的哭声,就心里感伤,对韩伯说:“你以后如果作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韩伯也很欣赏二人。后来韩伯果然作了吏部尚书,此时大哥吴坦之已因悲伤过度身亡,小弟吴隐之因此而富贵显达了。

谁会翻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

4,四说新语德行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②。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③。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所得被④。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是个孝子。因为侍奉后母,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 ②好:美好;优良。守:守护。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 ③时:有时。 ④暗斫(zhuó):偷偷地砍杀。私:小便。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床上睡觉时,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夜起出去了小解,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德行第一之十四、王祥事母 (译)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经常让王祥看守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别的床上睡觉,后妈亲自去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上厕所,后母只是空砍到被子上。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这事很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杀了自己。后母于是感动醒悟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5,世说新语 德行的翻译和原文

  词题:管宁割席分座   发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汉末时人名;席: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它的上面。现在摆酒称为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捉:握。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③。宁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①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   ②轩冕:轩车。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捉:捡起   示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原文:   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 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体会: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   我们应该向管宁学习,淡泊名利,不慕虚荣.

6,世说新语德行殷仲堪

德行第一之四十、不忘根本(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是不是这一篇?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德行第一/40)【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1、食,吃饭;常,经常。 2、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3、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 4、【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经常只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德行第一/40) 【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7,帮我写一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的中心思想

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内容丰富。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 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 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珍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入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宁一些主张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例如第15 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 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一)《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德行第一”。从古至今,以品德优良、高风亮节、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为主要内容的德行,始终是做人之本,为官之基。

文章TAG:世说新语德行  世说新语  德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