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林语堂经典散文有哪些

人生的宴席,苏东坡传,中国人的国民性

林语堂经典散文有哪些

2,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小说创作: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3,能表现林语堂幽默隽永的散文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语录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孤崖一枝花 鲁迅之死 大自然的享受 论政治病 秋天的况味 说避暑之益 粘指民族 中国人的国民性 京华烟云 脸与法治 论解嘲 纪元旦 我的戒烟 中国人之聪明 苏东坡传

能表现林语堂幽默隽永的散文

4,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幽默闲适。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一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二   闲来无事,看了看林语堂的散文集,我喜欢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风趣幽默。从他的文字里可以读出一种率性和真我,大凡一个心胸真正豁达宽广的人,都不会隐藏自己的思想,不管是高雅还是低俗。比如林语堂先生的《谈避暑之益》里有一段有趣的思想表白:避暑的第四个益处,就是可以从各家的奶妈嘴里,听到诸如何老爷家的丫头生出来的孩子像何老爷之类的风流韵事,而成为回城后社交谈论的题目。   文字里丝毫不隐瞒了解这些是非而带来的乐趣,反是体现了一种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所不及的高雅。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贬出了当时社会现象的冰山一角,我想这倒正是林语堂先生文字的魅力所在呢!   还记得看过关于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及,在“”时期,巴金被打成右派,在牛棚里写了不少悔过书,而且是真诚的“甘心服罪,接受改造”。“”结束后,巴金平反了,在他的自传里,他坚持要将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去,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过去的就过去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都以为你是被迫的,何苦到了晚年来自毁清誉?   巴金愤怒的拍案而起:错误就是错误,难道因为不说就不存在吗?难道隐瞒真实而得来的清誉,是所谓的清誉吗?……   最终,巴金如实的将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了自传,同时,也将一种返璞归真、顶天立地的人格写进了历史!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体现于思想,体现于一种坚持自我的个性。敢说真话的人,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三   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爱它那份成熟淡定。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先生的文章我虽然读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当中所用的词此我都很是喜欢得紧。不像有些文章尽是些浮华字句、尽是无病呻吟、平淡无奇。。先生的文章虽然有时候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在过后细细品味还是会在其文字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会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够通过最普通的事物来育人。

5,林语堂的散文女人到底讲的主旨是什么

林语堂:我喜欢女人,就如她们平常的模样,用不着神魂颠倒,也用不着满腹辛酸。她们能看一切的矛盾,浅薄,浮华,我很信赖她们的直觉和生存的本能---她们的重感情轻理智的表面之下,她们能擭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我很尊重这个,她们懂得人生,而男人却只知理论,她们了解男人,而男人却永远不了解女人

6,举例介绍一篇林语堂的散文分析其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你好!嘤嘤嘤。是不是要写论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7,林语堂散文的优美段落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传》
我是来看评论的

8,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或背景林语堂的散文特点是幽默

恰恰说明他正是在领悟了这对于幽默散文观理论实践的重要性之后,自觉地向晚明文学的主动靠拢。他不是要追悼“他们”,却是要宣扬和充实自己的审美视域,以求更完整地实现其理论。借此努力来说明林语堂的幽默散文观,在一定的文学意义上有其独创性,且是可发展的新的文学精神和散文追求。 二 价值意义。 首先,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幽默散文观的追随与继承上。梁实秋的“雅舍艺术”就具有代表性,他们虽同是“言志派”作家,但在散文风格上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如林语堂的“幽默”多是智者的深沉而精妙的幽默,而梁实秋的“幽默”则多谐趣迭生,具有严肃却不坠俗趣的特色,与林语堂比较,他的幽默具有亲切温厚的美感,但却没林语堂,而落入“嘲讽”、“揶幽默所包含的“同情”与“怜惜” 揄”的“圈套”。在具体的作品中,梁实秋习惯于以堆砌典型事例而“穷尽其相”的方法取“幽默”之旨,虽与林语堂同好“幽默”文风,但在“雅舍艺术”中,其散文幽默化的心态却与林语堂不同。 其次,林语堂幽默散文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之中。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是由周作人以其《中国新文学源流》为理论框架构建了其理论基础的,但却是因鲁迅对“论语派的批判”而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散文批评。笔者认为,此派“从怀疑散文的教化作用”;从推崇闲适,幽默的言到散文要成为“反对道德的文章” 志散文到形成体系的“极志说”,都包含着对“论语派”散文新观念的讨论和批判,而“极志说”则是林雨堂对“社会学批评”的反击而提出的散文批评主张。以林雨堂为主的“论语派”以“言志说”理论作为基准,积极地创办《论语》、《人间世》等刊物,并大力提倡幽默闲适笔调,最终把幽默散文观发展为散文创作“人性化”、“幽默化”的行动纲领。
范德萨发的

9,寻访有关厦门林语堂老屋的散文

林语堂故居 那天,与友人一起,漫步在厦门的鼓浪屿。碧海蓝天,绿树成荫,阳光熙暖,轻风吹拂,好一处惬意的所在。被羽绒服裹紧了一个冬天的肌肤,似乎悄然苏醒过来,好喜欢这种轻灵舒畅的感觉, 买了一张鼓浪屿旅游地图,确认着想去看的地方。林语堂旧居,呵,当然是我一定要到的地方。这位现代著名作家,论语派学者,幽默小品文的倡导者,人间世、宇宙风杂志创办者,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的作者。。。在我的大学时代,读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当然;读林语堂梁实秋,那也当然,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想,没有哪个学中文的同学没读过他的书吧。他的书,是一种绿色的营养,我们毫不困难地接过他的馈赠,带着愉悦感,以及若有所思,继续向前。 举着地图,直奔上面标注的“林语堂新娘”而行,那里就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洞房之地。很多人津津乐道于林语堂的婚前恋爱故事,明明喜欢A,却忽然娶了A的好友B,怎么说这也太过戏剧化了。但林语堂结婚后的一个举动,却另有一种浪漫与深情。在征得新娘同意后,林语堂烧掉了结婚证书,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从此夫妇两人相携相伴,恩爱一生。这样的情节,总是很能让女人们动容。 一队又一队举着小旗喊着嗽叭的游客从我们身边潮涌而过,他们都目标坚定,步履匆匆,而我和朋友两个人东张西望,寻寻觅觅,迟疑不定。明明林语堂故居就在李家庄旁边,可是,李家庄已到,林语堂故居却仍没找到,肯定是错过了,于是再原路折返,重新走过。在一条僻静的巷子入口,我止步观察。巷子静消消的,没有任何故居或旅游标记,望去很普通,巷子尽头看得出是一座旧房子,但也并无风采。我迟疑地向巷子里走去。巷子深处是一个大院落,几处破败不堪仿佛被废弃已久的房子半围着空旷的院子,一片寂静。有一处房子边上像是厨房一样的地方,有个妇女出来晾衣服,打量着我们。哦,原来还是住了人的。我拿出地图,再一次对照。原来,这个破败不堪的院落,就是漳州路44号,林语堂故居。打起精神,重新端详,的确,旅游指南上描述的那“长长的台阶”分明还在,只是眼前这座房子的衰败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墙泥剥落,窗棂破烂,鬼气森森,且早已封了门,不让游客参观。当然,还是要上去看一下的。事实上,甚至连往里窥探一下,也是非常费劲,需要弯腰从破了的玻璃窗洞里向里张望,并且张望了好一会,也不过看到昏暗的屋里并没什么东西,仍是一面墙,以及一条窄小的走廊,以及堆积的杂物。 我心有不甘地站在语堂旧居门口,打量着这个院落。两株高大的白玉兰,为这座房子笼上绿荫,长长的青石台阶伸上小山坡,隐约能看出别墅当年的整齐气派。都过去了。 忽然,背后发出一句苍老人声。我转身回到关着的门前,再次弯下腰,从窗洞里向里探望,这次,我看到左边屋子里有一位穿灰衣的白发老太坐在凳子上,背对着门,大声地说了一句什么话。她在对谁说话?看上去这屋子里没有其他人。她是在对猫或者狗说话?但是连猫也并无踪影。她在自言自语么?周围是一些旧家具和杂物。也许,她就是廖家后人?不,她看上去更像是被历史遗忘了的老宅里的什么人物。那个下午,老太和老屋的灰扑扑静消消的画面,让我有些不自在,如在傍晚或雨夜,这样的居所环境,望一眼只怕也有些渗人。我转身走下了台阶。 正好,一位中年男子从巷子口走进来,手拿地图,东张西望,慢慢走近了这座屋。我想笑,我和友人刚才走进这条巷子时,想必也是这幅表情姿态吧。很庆幸,喧嚣的旅游团都只沿着主路滚滚而过,不会拐到这里来,而这里的清静与萧条,也正适合每一位“林粉”的诚心寻访。这位游客问我们林语堂旧居在哪,对照地图确认之后,仰望着坡上的房屋,梦游般缓步走上长长的台阶,同样,在关闭着的破屋门前弯腰张望,然后转身走下了台阶,出了巷子。 或许,这就是每一个林语堂的读者来到鼓浪屿后的大致经历:寻寻觅觅来此,暗暗失望止步,明知没啥可看,主人亦不欢迎来看,仍要走上那些“长长的台阶”,看一眼这座作家曾经生活过的所在。 据旅游指南上说,旁边这座“立人斋”,就是作家当年的书房所在。立人斋如今已完全封存,无人居住,破败得也只剩一个屋壳仍然撑在那里了。我坐在久未打扫的台阶上,端起相机,照了几张相。 从林语堂故居出来,虽然没看到想象中的名人旧居模样,但好歹是到过了,也觉得不虚此行了。但愿哪天,这处所在能够以更好的方式,迎接四方而来的寻访旧踪者。 有意思的是,关于林语堂,竟然还有下文。从厦门回去的高速公路上,眼前忽然掠过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是一处高档别墅的房产广告,楼盘景观图片旁边,写着巨大的“林语堂”三个字,每个字都有一层楼高,像一个震撼的惊叹号,疾速扑向我的眼球。我纳闷,林语堂,为什么和一座奢华的楼盘广告这么亲密无间?林语堂和这处房产有什么渊源吗?或者有什么历史掌故,佚事传闻?又一会儿,同样这块林语堂的巨幅广告再次掠过眼前。我恍然大悟:原来,此林语堂,非彼林语堂。我脑子里想的是作家,可在高速公路旁大做广告的林语堂,却是楼盘的名字!没错,这处房产或者小区的大名,就是林、语、堂! 我哑然失笑。林、语、堂,多么绝妙的楼盘名字! 我不得不惊叹于房产商的灵感。记得多年前,曾经有个上海楼盘的广告,直接引用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这句名言,赚了不少口碑,而现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深意有了一个更加妙不可言的市井版本:“林语堂”。就像那房产广告所描述的,原始森林般浓密的绿色环境,听得到鸟语,哦,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静坐华堂,足不出户,即可倾听森林自然之语,尽享一切;不仅如此,你还可想象会有诗意的可人儿与你低语畅谈。。。 我相信,借了林语堂的光,这片厦门的楼盘,想必可以轻松之间赢得诸多关注。我试着用全新的角度去念林语堂这个名字,发现真的很顺口,富贵气,很有商业包装的潜能。我在脑中搜索着其他著名现代作家的名字,我想了十来个人,但仍然想不出还有哪位的名字比林语堂更适合拿来做广告。呵,这一切一定很超出林作家的想象。 呜呼,林语堂的旧居已经衰败不堪了。这倒也罢,毕竟,林语堂留在后人心中的,主要是他的作品,而不是曾经住过的房产。只是担心,将来,厦门人提到“林语堂”三个字,会不会先以为是在说一处楼盘,然后才恍忽想起,好像过去是有个作家也叫这个名字?

文章TAG:林语堂  散文  经典  哪些  林语堂散文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