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你了解苗族婚俗文化吗

苗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苗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专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服饰,奇特的风俗习惯,神秘的宗教信仰都让这个民族显得与众不同。说一说苗族特有的婚俗习惯。以歌定情。农历三月三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大日子,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这个热爱歌唱的民族喜欢用歌声来表达爱意,见到中意的人儿就用歌声试探对方的心意,很多有情人都是这样走到一起的。婚礼前男女双方不见面。和汉族人不同,在苗族婚礼举行前一段时间,男女双方不能见面,短则三天或者七天,长则半月之久。抢亲习俗。说到苗族婚礼的特别之处就不得不提抢亲风俗。抢亲有两种形式:一种乃是双方同意,建立在感情融洽的基础上,双方会约定抢亲之日,男方带领众人去女方家里抢亲,实则是正常婚礼一种形式。另外一种抢亲方式就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男方看中女方,不管对方同意与否,直接带人冲到女方家里,将人抢回家。而被抢回去的女子也只好认命地嫁给抢亲人。哭嫁习俗。苗族婚礼注重哭嫁,如果不会哭是会被人笑话的。一定要哭的真实,具有真情实感,哭嫁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姐妹,哭亲戚,哭媒人,形式十分丰富。一般哭嫁的词语都是提前准备好,有许多供选择的版本。新娘在出嫁前会提前学习哭嫁技巧。出嫁后住娘家习俗。许多民族的习惯是新娘子一出嫁就去婆家生活,离开家人。苗族则不一样,出嫁的女子仍回到娘家居住,甚至是新郎也要同新娘子一同前去。待他们第一个孩子出世,两人才会回到婆家定居。

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你了解苗族婚俗文化吗

2,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一、苗族婚礼流程1. 苗族婚礼的流程共有四个步骤,分别为婚前,迎亲,婚礼,哭嫁。2. 婚前由父母挑选日子,结婚前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送30斤的糯米粑粑,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3. 结婚时举行拜堂仪式,而且要给父母双方长辈敬酒,还会有抢亲环节,结婚后的苗族姑娘就是男方家的家庭成员,不能再随随便便回家。4. 最后就是哭嫁了,哭嫁其实代表的是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不舍,结婚前亲戚都会带上礼品来家中看望,谁来看望就会哭谁,这也算是一种道谢方式。二、苗族婚礼的习俗苗族到现在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婚俗习惯:1、抢婚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2、花定情苗家青年谈恋爱常以花为媒,叫"花定情"。"花定情"一般在苗族举行盛大歌节时进行。这天,一群群男男女女来到歌场,跳起竹杆舞,吹响金芦笙,唱起心中的歌。歌场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个姑娘,便设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见到的岩坡上,自己躲起来。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3、“咬手”定情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4、提亲中部方言叫“乃聂”,西部方言叫“马良”,即男方父母看中某家之女,或青年男女在“游方”、“跳花坡”、“集会”、“酒宴”、“赶集”、“走亲串戚”等活动中认识交往,双方有意,即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洽谈亲事。5、订亲订亲即订婚,中部方言称之“nongx ngix jud(郎衣酒)”,西部方言叫做“吃鸡酒”或“吃猪酒”。举办这种酒宴,就是公开宣布某某家与某某家已正式开亲,某男与某女已正式确定为不许侵犯的婚姻关系。6、催婚催婚即“订亲”以后,待男女长大将达结婚年龄,男方家便开始告知女方家要准备为孩子举行婚礼所进行的系列活动。7、婚礼婚礼是婚姻中最耀眼最灿烂的火花,苗族对待婚礼极其慎重。就形式而言,即热烈隆重又格外庄严,无论那一个方言,婚礼都有其自古以来务必遵循的礼仪,不可随随便便。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3,苗家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苗家婚俗


文章TAG:苗族  婚礼  苗族文化  文化  苗族婚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