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一、出处 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含义解释 【原文】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 【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3)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首领的意思,王弼本作"贞",贞通正,河上公、景龙等多种古本作"正"。这句的意思是侯王得到"一"因而做了天下的首领。一说"天下正"为天下安定的意思,今不从。 【译文】 古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一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2,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神得一以灵

[原文]1、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2、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2);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3)。 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4)。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5)。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 歇:消失、绝灭、停止。 (3)蹶:跌倒、失败、挫折。比喻政治上的被倾覆。 (4)孤、寡、不谷:孤,古代王侯的谦称。古代只要父亲一息尚存,一般是不会将尊位传给儿子的。故诸侯能够得到权位,总是在他死了父亲,即成了“孤”之后。寡:寡人,古代王侯的谦称,意为孤单而需要相助的人。谷,谷结果实为善,美。“不谷”是没有结籽实,是不善。比喻没有子女,没有德行,所以绝后。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5)珞珞如石: 珞珞(luòluò):石坚貌。形容如石块般质朴坚实。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神得一以灵

3,玄生的意思是什么

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玄就是道。玄,深奥 ,神妙,难以捉摸。玄是人们对道的感觉。《道德经》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也是指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融合着规定和制约宇宙万物的能量、原理和规律,道是无限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存在。九九归一,归根到底,宇宙万物最终要回归到一(道)上来。《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意思是说,道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上来,受道的规定和制约。因为只有回归到道上,天下万物才能相安无事,永享天年。
玄:远见,对未来(未知事物)世界的探索追求;生:生存,生涯,玄生;以对......科学,未知进行不懈探索为一生事业;一种中药材养:玄参。

玄生的意思是什么

4,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自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贞),其致之也。 自解: 从以往来看,称得上唯一,第一的有以下几种:天以其清明称得上唯一,地以其宁静称得上唯一,神如果能够显灵就称得上唯一第一,山谷峡谷(江海)以其善于积盈装满称得上唯一,万物以其能生长生生不息称得上唯一,侯王以自己的作为乃是天下正气(正奇的正)为唯一第一,如果是贞的话,就是“忠贞不二”这个词了。 其致之也 的断句和原文不太一样,加在这个段的后面,是因为,这些唯一,第一是因为做到了极致。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自解: 天如果不清了(阴天),就会就有闪电撕裂天空(天子不清明,就会天下分裂),地如果不宁静了,就会荒废,一个地方老是地震,就会荒废。神如果不灵验,就没有人祭祀了。山谷(江海)如果不善下,不善于积盈装满,就会枯竭。万物不生长,不繁衍了就会灭亡。侯王如果都不守正道忠贞,那么就会失败。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自解: 所以,高贵是因为低贱衬托出来的,高大建筑也要依赖下面的地基。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美誉,就是没有荣誉,没有美誉。所以不想着像玉石一样珍贵,而樱落也像石头一样平凡。和不贵难得之货想呼应。

5,玄生是什么意思

你是问“玄生”的意思是什么吗? 玄:远见,对未来(未知事物)世界的探索追求; 生:生存,生涯; 玄生:以对...科学,未知进行不懈探索为一生事业.
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玄就是道。玄,深奥 ,神妙,难以捉摸。玄是人们对道的感觉。《道德经》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也是指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融合着规定和制约宇宙万物的能量、原理和规律,道是无限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存在。九九归一,归根到底,宇宙万物最终要回归到一(道)上来。《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意思是说,道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上来,受道的规定和制约。因为只有回归到道上,天下万物才能相安无事,永享天年。

6,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保持了自身与“道”相统一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天得道则清静明朗,地得道则宁静安详; 神得道则灵验时显,川谷得道则盈满; 万物得道则发展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太平。 如果不能这样:天不清静,恐怕就要崩裂; 地不安宁,恐怕就会塌陷; 神不灵验,恐怕就会消失; 万物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 侯王一味尊贵,高高在上,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人、不足,这不正是以贱者为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追求荣誉反而会没有荣誉。因此,不要追求像美玉那样的尊贵华丽,而要像石头那样坚润无光,不在人前张扬。这一章老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阐明了得道者显现的特征。老子认为,“德”乃“道”的化身,“道”乃“德”的根本。由此可知“德”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由大道决定了的。合乎了“德”,则一切顺利;违背了“德”,就会导致灭亡。 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不论何时何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都要结成群体和衷共济。谁都不可能独来独往,从这个意义上广而言之,不厚道无异自绝于人群,而道,则既厚于人,同时也厚于己。 什么是真正的“德”呢? 真正的“德”就是:厚道而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在这一章,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而真实,不可弄虚作假。 对人要厚道,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厚道?不负于人,不欺于人,就叫厚道。 深刻的道理往往掩藏在最朴实的语言中。做人要厚道,无论讲给谁听都像是一句略显多余却又无可厚非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俗话。认同归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无惧色地承担起“厚道”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呢,其实,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诚实、善良、豁达、感恩、直率、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等品质,浓缩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美。而对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来讲,没有谁愿意拒绝厚道。 天行健,天按照自然规律运转着,大地厚德载物,滋生,滋养着万物。天地之道,以德为生。此便是万物变化之妙。 老子再次告诉我们做事要忘记结果和目的,只去做事,享受过程,这种工匠精神应该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在。工匠精神是一种得道“无我利他”的心态和信仰。日本稻盛合夫一辈子建立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退休时又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给员工,这种境界不正是得道者的具体呈现吗? “做人要厚道”其内涵外延无限延伸,语境随意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老子而来,提倡“做人要厚道”,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美德,在大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应该成为人人具有的一种涵养和生活目标。 2019-9-2

7,老子第三十九章的道论思想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 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道家,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任感,压力比较大.

8,道德经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注释]1、得一:即得道。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7、废:荒废。8、歇:消失、绝灭、停止。9、竭:干涸、枯竭。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11、蹶:跌倒、失败、挫折。12、自称:一本作“自谓”。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引语]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评析]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9,什么人不会死

死人咯
死人
天人合一,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天人合一”呢? 首先来说这个“一”。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上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是由“道”“生”出来的,而且从这个“一”开始衍生出宇宙万物。 这个“一”勉强地翻译它,也可以把它说成是“太极”,或者“朴”,或者“无”,但都不是很妥当。既然佛经有“六不翻”的说法,那么这个“一”也可以不翻,因为不翻比勉强地翻更好。 那么这个“一”有什么用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上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 看来,守住这个“一”才是守住了万事万物的根本。 因此,天人合一,其实并不是“天”和“人”合到一起,而是“天”和“人”都要归附于这个“一”。在道德经的体系里面,“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这一点和我们熟悉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在道德经的体系里面,整个宇宙中有四件尊贵的东西:道,天,地,人。(域中有四大)而且是一级服从于一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在这里和“一”的意思是重合的,那么“自然”是什么?自然不是现在说的“自然界”,而是指“本来面目”。 道德经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勉强这么说)就是指导“内修”。而“内修”的目的就是“各复归其根”——大家都回家,回到那个“本来面目”上去,于是在那个地方,“道”、“天”、“地”、“人”都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人的修行一定要经历修成“人道”、“地道”、“天道”,才能最终修成那个“一”。《道德经》在“知常,容”这个等级以后,又说了“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么多的层次。其中,从“容”到“王”修的都是“人道”,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公”是“地道”——厚德载物;“天”就是“天道”。 因此,天人合一才是修道者的最高理想。 那么,怎么去达到这个“天人合一”呢?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无论是行人事还是修天道,最大的基本原则就是“啬”。“啬”就是通过节约、简朴、克制等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积蓄道德能量的方法。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叫:“德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可那完全是世俗的理念。对于有道者来说,“成名”不足喜,“灭身”不足忧。能不能达到“天人合一”或者“究竟涅磐(错别字)”才是最关键的。 老子接着说:“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总之,只有从这个“啬”开始,最终才能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境界。是的,那是真正意义的“永生”,用佛家的话来说叫“超脱生死,不入轮回”。 根柢有多少“深”和“固”?把把生命的根本扎到了宇宙的根本上,哪能不“深”不“固”呢? 所以,想要达到“天人合一”,“啬”是最重要的。 所以道家“三宝”中就有这个“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俭”就是“啬”的意思。 “不敢为天下先”是修“人道”时必须特别注意的,“慈”是修“天道”时必须特别注意的,而“俭”——“啬”,是自始至终都必须非常注意的。 普通人即使不想达到“天人合一”,也可以根据"俭"——"啬"的原则来延年益寿。这个原则就是“为腹不为目”。对于各种有形的享受,只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不过分追求穷奢极欲。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类的灾难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贪欲惹的祸。 “食”,肠胃功能不好,最关键的是选择合适的食物、食量和进食时机,而不能仅仅依靠药物;“色”,性功能不行,就要反省是不是纵欲过度,而不要一昧依靠药物来强行提取生命精华。 人类至少应该懂得保养与生俱来的“和气”,而不要老是“心使气”,那样生命会过早地衰老,僵化。
死过一次的人。

10,请问玄生万物九九归一什么意思

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玄就是道。玄,深奥 ,神妙,难以捉摸。玄是人们对道的感觉。《道德经》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也是指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融合着规定和制约宇宙万物的能量、原理和规律,道是无限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存在。九九归一,归根到底,宇宙万物最终要回归到一(道)上来。《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意思是说,道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上来,受道的规定和制约。因为只有回归到道上,天下万物才能相安无事,永享天年。
应该出自《太玄经》。《太玄经》,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生未作大官, 对屈原投江颇为不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现出澹然。少时喜词赋,晚年视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潜心向学,研究哲理,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遂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太玄经》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乃是扬雄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旨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应该出自《太玄经》。《太玄经》,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生未作大官, 对屈原投江颇为不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现出澹然。少时喜词赋,晚年视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潜心向学,研究哲理,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遂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太玄经》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乃是扬雄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旨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文章TAG:道德  道德经  第三  三十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