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学前班噶数学题

2

学前班噶数学题

2,学前班数学期末试卷

34+54= 39+23= 15+65=

学前班数学期末试卷

3,学前班数学如何教学有哪些学习内容

1、建议你买一些动画类的教学材料!2、买一些玩具!防止孩子们哭!关于学习的内容: 1、叫他们基本的数数字。 2、语文课吗你就讲讲故事。例如成语故事不要求他们听懂成语的意思就当娱乐。 3、叫汉语拼音!这个最最要。您要下点功夫!

学前班数学如何教学有哪些学习内容

4,学前班数学数字比多少有什麽口诀或者计算的方法

例如: a比b少多少? 答案:b-a。0比5少多少? 答案:5-0 = 5,所以0比5少5.
1.()比8多2; 像这类 ——比——多几 ()是第一个数用加法, 如:()比8多2 8+2=10 ()是第二个数用减法。(是第一个减去第三个)如:9比()多2 9-2=7 ()是第三个数用减法。(是第一个减去第二个)如:8比5多() 8-5=3 2. 9比()少3; 像这类 ——比——少几 ()是第一个数用减法,(是第二个减去第三个)如:()比5少3 5-3=2 ()是第二个数用加法。。(是第三个加第一个)如:9比()少3 3+9=12 ()是第三个数用减法。(是第二个减去第一个)如:5比9少() 9-5=4 一点小小经验。不知对你有无帮助。 除此之外还可用实物演示。帮助他理解。

5,幼儿园数学教案1到100的加减法

活动课题:8的加法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教学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教学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二、基本部分:(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二)学习8的加法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1+7=8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2+6=8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3+5=8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4+4=82、 实物练习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三、结束部分: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6,幼儿园中班数学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幼儿园中班数学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1、让孩子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3、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4、认识、比较物体的宽窄,并将物体按宽、窄排序;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知道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5、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同,如第5和5个是不同的。6、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最大的单数、双数和最小的单数、双数。扩展资料:幼儿园的知识学会学好的前提,自己的主动能力,或是幼儿园小朋友家长的推导作用。无论自己学会学好幼儿园知识,还是课外总结能力,自己的主动能力最为关键。幼儿园课前预备能力,有句谚语说:事无成败,预备最先。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幼儿园小朋友的理论知识的初步认识,理论知识的定义。
幼儿园中班数学的学习一般就是数的认识,学会数与实物的对应,知道简单的大小的比较,知道5以内数的加减法等。
都很浅显的。就是数字啊,图像的大小比较啊!找一些简单的规律呀等等。在幼儿园一般学不太多的,主要是为小学做准备。
1、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认识、比较物体的宽窄,并将物体按宽、窄排序;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知道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 5、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同,如第5和5个是不同的。 6、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最大的单数、双数和最小的单数、双数。 7、初步理解序数、相邻数的含义,懂得简单的数的守恒。 8、认识50以内的数字;了解50以内数的连续性。 9、认读数字11~15,并能对数量是11~15的物体按物取数、按数取物。 10、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并能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1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7,我急要一份学前班数学10的分解与组合的公开课教案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5.设计好板书、板画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活动设计背景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目的1 经力对数量为8.9的物品进行分解、组合的过程,感知8、9的分解、组合。2 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3 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8、9的分解组合,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备1、教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2、 学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纸、笔人手一份。3、 《操作册》第27页。活动过程一、运用“数字碰球”游戏复习数的分解、组合。二、学习8的分解、组合。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8片筹码,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卡片”、“分合号”记录分解结果,先请分成7和1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引导幼儿感受将8分成7和1或分成7和1,虽然改变了两个数字前后顺序,但合起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2、请8分成2和6,3和5两种分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解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找出与这种分法的另外两种记录结果。(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小结俩个部分数,交换了位置,合起来总数是一样的。3、请还有不同分法的幼儿展示:即8分成4和4.4、让幼儿集体完整地读一读8的分解和组合。三、学习9的分解、组合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9片筹码,让幼儿尝试把自己每次分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并引导幼儿在摆分合式时按一个分数 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来摆分合式并记录,再找出其中有相同数字的分法。2、 把幼儿分解的结果展示在黑板,并进行检查。四、游戏活动:做手指游戏“找部分数”。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一、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四、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五、活动准备 1、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学视频光盘一张。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六、活动过程 (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 〈1〉来了几位小矮人? 〈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 10 10 10 10 10 ∧ ∧ ∧ ∧ ∧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 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10 ∧ 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三) 、巩固练习 1、卡片填数 10 10 10 4 □ □ 9 ∧ ∧ ∧ ∨ ∨ □ 8 7 □ 5 □ 10 10 2、数学书第19页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10,就用线连起来)。 3、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视频。 (四)游戏活动 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 2、火车开了。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找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合起来是10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上火车,边唱《火车开了》歌曲边出活动室。 七、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文章TAG:学前班  数学  数学题  学前班数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