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南北跨越了几个热量带

五个。分别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五个热量带
任务占坑

我国南北跨越了几个热量带

2,地球上5个热量带的名称分别是 有阳光直射的热量带是南极洲所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热带 大部分位于南寒带,还有一小部分在南极圈以外,属于南温带
地轴中心是半年,其它地方越靠近地轴越长,因地而异,

地球上5个热量带的名称分别是    有阳光直射的热量带是南极洲所

3,温度带与热量带有什么区别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温度带与热量带有什么区别

4,地理学中的温度带与热量带是如何区分的

1、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不是热量带,而是天文五带(简称五带)。它是利用太阳照射、昼夜变化等天文现象划分出来的。所谓热带指能出现太阳直射的地方,所谓寒带指能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温带就是即无直射亦无极昼极夜的地区。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在天文学中研究用的。2、在中学地理中,热量带与温度带可以混用,它们是利用各地区的积温值将全球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具体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热量(积温值)逐渐减少。这种划分主要是在研究气候、植被、农业等过程使用的。
自己去查阅初二上册的书看一下吧!
根据纬度咯
你好!热带是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就是南北温带、而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就是南北寒带。中国的温度带,看图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热量带与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启发引导]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日平均气温小于10℃,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麦子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有直接关系。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北纬45℃的哈尔滨。年平均温度是3.5℃,比北纬51℃的伦敦低6℃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热量带是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温度带是我国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的: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6,我国领土位于哪些热量带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是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是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是温带
中国的热量带(温度带) 积温的高低是热量资源状况的重要标志。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持续期积温(即活动积温)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为1500~10000℃之间,持续时间从100天左右到300天以上,南北相差很大。根据温度带的分布,我国除青藏高原属于高寒气候(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7%)以外,其余地区从北到南可划分为5个热量带:寒温带,仅限于东北地区的极北部和海拔800米以上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中温带,分布于东北地区、内蒙古和河北、山西、陕西3省的最北部、新疆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9%;暖温带,包括华北地区,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和甘肃玉门以西,面积占全国的18.5%;亚热带,分布于白龙江—秦岭—淮河一线和南岭之间,包括华中地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台湾省北、中部,面积占全国26.1%;热带,南岭以南,包括雷州半岛、云南南部边境地区、台湾南端和南海诸岛,面积占全国的1.6%。
海南,台湾省,广东大部,广西一部分,云南一部分,福建一部分。
我国的领土主体位于北回归线和北纬40度之间,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温度带的划分上是绝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

7,五带热量状况及气候

热带 南北纬23。5度之间 有直射 无极昼极夜 北温带 北纬23。5度到北纬66。5度 无直射 无极昼极夜南温带 南纬23度26分到南纬66。5度 无直射 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纬66。5度到北纬90度 无直射 有极昼极夜 南寒带 南纬66。5度到南纬90度 无直射 有极昼极夜
热带 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北纬23度26分到北纬66度34分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南温带 南纬23度26分到南纬66度34分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北寒带 北纬66度34分到北纬90度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寒带 南纬66度34分到南纬90度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现象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占全球总面积39.8%。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小,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著。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文章TAG:热量  我国  南北  跨越  热量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