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其翻译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骤雨打新荷》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骤雨打新荷》翻译: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骤雨打新荷》注释: 海榴:即石榴。 糁:撒落。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命友:邀请朋友。 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骤雨打新荷》作者生平: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其翻译

2,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

  《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知制诰。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   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遍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字词解释:   1.海榴:即石榴。   2.糁(san三声或shen一声):撒落。   3.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4.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5.命友:邀请朋友。   6.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翻译: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 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对照翻译: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鉴赏:   上阙写景,作者用明丽的笔调比兴的手法,写出盛夏季节绝美的自然妙趣,“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写得绝妙逼真,堪称名句。下阙抒情,“人生有几”,“浅酌低歌”,吟唱出自然永存人生苦短的意绪,但由于景之极美,亦不令人感到游兴大减。美景弱化了消极情绪。   上半首,描绘夏天带有特征性的美景。以“池塘水阁”作为观照景物的中心点,四周“遍”是“绿叶阴浓”,因而“偏趁凉多” (指这里比别处更多凉爽之气)。再以水阁四周的树木、鸣禽进行点染,烘托出一片鲜艳、喧闹的气氛。树木则抓住“初绽”火红、“妖艳喷香罗”的“海榴” (即石榴)和高大纷披的翠柳,鸣禽则抓住“携雏弄语”、明快呢喃的“老燕”和此唱彼和、热烈酣叫的“鸣蝉”,已经勾画出一幅盛夏风景图。更妙的是,就在此时,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纷撒而来,“打遍新荷”。这一特写的镜头,突出了盛夏的特点,有声有色,景中有情,使得整个画面突然生出一片令人爽快的凉意,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下半首,紧承上半首的铺垫,抒发了作者乐此不疲、及时行乐的情怀,暗含着对元代现实的不满。“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与以上景物描写形成鲜明比照,是作者面对眼前的“良辰美景”脱口而发的人生感慨,也是作者由金代官宦跌落到亡国平民的心境写照。作者既无力改变这种沧桑巨变的社会现实,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宽自慰,看似态度消极,有宿命论思想,实是他昔“通” (达)今“穷” (困)、无可奈何的人生缩影,内含对于元蒙统治者使他命运骤变的无比愤懑之情。于是,能在柳荫荷香中,邀友弈棋赏景,诗酒相酬,浅斟低唱,适意逍遥,就是最好的消磨岁月的生活方式了。终以“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作结,将其讴歌隐逸生活的意趣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且”字,突出表现了作者难忘世事又不能不借酒浇愁的复杂心态。   元好问此曲,不仅为处于民族压迫严重的元蒙统治下的广大知识分子开了一条留连诗酒、醉心隐逸的路子,而且为后来的元曲家首树自然明快、豪俊犷放的曲风,成为金元易代之际从词到曲演变深化过程中的历史纪录。   开篇,作者就大手笔一带, 现一个池塘水阁避暑热。紧接着层层色彩展开海榴红绽,更不却生机盎然: 乳燕雏莺乃是春天诞生此时正是刚刚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鹅想必也是刚出虫蜕,距高柳而长鸣一幅得意色,正所谓“距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啊(唐-虞世南-《蝉》)。   再看,如此热闹美景时突然来袭一阵暴雨,这雨可煞风景?不!它乃是过路客还带来夏凉清爽意啊!吴敬梓曾有这样一段话:“一阵大雨过,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的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正是对“骤雨打新荷”的完美诠释。   下曲则不再写景色,转为一种对情感的排遣。好象旷达样子,但心里苦涩言不得,只有如此借以活命底!

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

3,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赏析

骤雨打新荷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骤雨打新荷翻译及注释 翻译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著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注释 1海榴:即石榴。2撒:撒落。3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4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5命友:邀请朋友。6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骤雨打新荷赏析一   上片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的赏心乐事,主写景。看作者铺叙的层次,可说是渐入佳境: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轻轻点出夏令。然后,在此万绿丛中,点染上朵朵鲜红如罗的石榴花,令读者顿觉其景照眼欲明,进而,写鸟语蝉鸣。而这鸟儿,专指「乳燕雏莺」,是在春天诞生、此时刚刚孵出的新雏,其声稚嫩娇软而可喜。那蝉儿也是刚出虫蜕,踞高柳而长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在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阁平添生趣。到此,作者妙笔生花,在热烈、喧闹的气氛中特别叙写了一场骤雨。这雨决非煞风景,它是过路的阵雨,既给盛夏带来凉意,又替画面作了润色。骤雨持续时间不长,却刚好「打遍新荷」,引人联想到「琼珠乱撒」的景照,真是「人在画图中」。此乃曲中一段绝妙好辞,无怪「一时传播」(《雨村曲话》卷上)。   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主调既是低沉的,又是旷达的。在用笔上,作者一洗上片的丹青色彩,换作白描抒写。「良辰美景」句总括前文,言如此好景,应尽情欣赏,不使虚过。「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在「何苦用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饰不住作者内心的苦闷,「命友邀宾玩赏」二句,谓人生乐趣在流连光景、杯酒,这是从六朝以来,封建士大夫在无所作用之际典型的人生态度。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会使他们感到心惊,而沉浸在「酩酊」大醉中,庶几可以忘怀一时,取得片刻的麻醉。   应该指出,下曲表现的思想,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是并不高明的。然而在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和再造上,作者却是做得相当出色和成功。数百年来读者津津乐道的,不是曲中论道之语,而是那「骤雨打新荷」的生机盎然的夏令境界,以及其中流露的浓厚的生活情趣。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 骤雨打新荷赏析二   《 唐诗 三百首》中,只有两首是专抒夏日好处的,一首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首是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不约而同,都突出了「凉」的美感。夏日景物的色彩要比春天浓烈和热闹得多,文人却偏偏不敢去全身心地迎接,先要为自己留一块虚静的凉荫。也许这是因为在夏季的炎熇中,澄怀涤烦是娱目游心的首要前提,有「闲情」才有「逸致」。   本篇前半绘写夏日园亭的自然景色,首先也是强调「凉多」。这是从池塘水阁遍布的一片「绿叶阴浓」来呈现的,屏绝了骄阳和暑气,构筑了理想的适于憩息的清凉世界。作者写的是「阴浓」,却不忘点明「绿叶」。因为随后两句便叙出了「朵朵蹙红罗」的石榴花,红绿相映,绘出了园亭夏景的浓烈色彩。这五句的基调是静谧的,于是作者又搜索到了园中的声:「老燕携雏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燕子呢喃,蝉鸣高柳,表现了万物的安适自得,这不仅没有破坏宁和的氛围,反而更增添了夏景的恬美。在「偏趁凉多」的澄怀意境中,去进一步发现和领略夏令的美感,这是诗人高出一筹之处。   最值得称妙的是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写景的结尾添出一场「骤雨」。雨点「似琼珠乱撒」,跳跃奔放,「打遍新荷」,历历如闻,这一切都表现出诗人对它的欣赏。这一场骤雨的洗礼推出了一番全新的景象,不同于叠床架屋的泛泛之笔,但它的别开生面,却使前时的种种美感锦上添花。「凉多」是不用说了,从「选色」的方面看,它增出了「新荷」,且使前时的池亭水阁、绿树红花在「雨过」后更为明洁、泽润;从「征声」的一面说,燕语蝉鸣可能有一时的沉默,而「骤雨打新荷」的琤琮声却不啻是一支更为动听的乐曲,且仍有愈喧愈静、以闹助恬之妙。作者以之作为「良辰美景」的充分体现,并随之接出「休放虚过」的感慨,我们是能深会其心的。   曲的下片转入抒写感慨的内容,一是人生苦短,二是穷通有命,于是得出了及时行乐的结论。这种感想本属于老生常谈,但我们并不觉陈腐可厌,正是因为它得自即景抒情,而前时的写景已作了成功的铺垫。一来是上片的景语中确实充分集中了夏日的「良辰美景」,值得不计代价地去「玩赏」、「酩酊」;二来是诗人在叙景中洋溢着一派隐逸脱俗的天趣,「何用苦张罗」,便带有蔑视奔竞、看破红尘的高士风味;三来是「骤雨打新荷」这一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的人世社会的变化同有可味之处,顺适自然,委运任化,也就有了逻辑上的联系。「人生如梦」四字算得耳熟能详了,但我们读了 苏东坡 「大江东去」的《念奴娇》,照样觉得震铄耳目。可见一首成功的文学作品,于自身的艺术美感之外,还往往能激起读者对人生常理的深思与共鸣。   这是作者在《小圣乐》曲调基础上的自度曲,问世后流播人口,「名姬多歌之」。笔记载赵孟頫日后在歌筵上听歌女献唱此曲,感慨作诗,有「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之句(见《辍耕录》)。可见此曲对散曲的初创及扩大影响,起了不小的作用。早期文人的自度散曲本质是词,亦以词法为之;不同于晚期 宋词 的是它配上了北曲的宫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宋赵彦肃以句字配协律吕,遂有曲谱。至 元代 ,如《骤雨打新荷》之类,则愈出愈新」,便指出了这一特点。言下也有视此曲为散曲开山之祖的含意。 骤雨打新荷创作背景 此篇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时,所以曲子在下半阙抒发了作者深深的苦闷。 诗词作品: 骤雨打新荷 诗词作者:【 金朝 】 元好问 诗词归类: 【写景】、【抒怀】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章TAG:骤雨打新荷  打新  元好问  骤雨  骤雨打新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