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阳脉也就是胃经冲阳脉,阳脉浮为气,说明胃的消化力很强,食物一下去大便就会出来,而且很硬,小便很多。中医里没有说动脉可以用的,现在一般来说,中医只有桡动脉的脉搏叫寸口,属于太阴手肺经,传统上也有三部诊法,指“任莹”(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桡动脉)、趺阳脉(足背胫前动脉),任莹和图阳属于足阳明胃经。
黄帝内经说:“三阳结谓解渴。”三阳结是指胃、大肠和胃、大肠过热而引起的中焦过热。心是指胃,生病的时候会觉得口渴。患者感觉胃里又痛又热,感觉饿,但是吃不下东西,因为吃东西会呕吐,胃里会难受。好像是胃里有隔夜的食物造成的。我试过用大黄甘草汤来除,病人因为胃里有隔夜的食物,没有呕吐,结果发作造成了更多的好处。
“浮”指表虚,寸口脉为阳脉之所。虚代表“卫气不足”,“倦”代表血气不足。人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下,就会有口渴感。趺阳脉也就是胃经冲阳脉,阳脉浮为气,说明胃的消化力很强,食物一下去大便就会出来,而且很硬,小便很多。这个说法是关于“三阳结”的。胃、大肠太热,中焦也热。这时候胃里的体液都干了,就觉得饿,想吃东西。当我吃饭时,我消化得很快。当我不吃饭的时候,我做不到。当我吃的时候,我消失了,我饿了。所以叫解渴。
伤寒论原文:平脉法《伤寒论》第一篇问:脉象如何认识气血脏腑的诊断?老师说:脉是气血的预知,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两盛,阴阳两盛;气血两衰,阴阳两衰。气独胜,则脉强;若单独血量充足,则脉滑;气弱则脉微;气血虚弱,则脉涩;气血和则脉缓;气血平则脉平;气血紊乱,则脉象紊乱;气血亏损,则脉失;阳力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脉迟;如果你感到邪恶,你的脉搏会随着气血的紊乱而变化,变化无穷。病变与原来不同;要想知道病源,就要把脉;要想知道疾病,首先要推断它的起源,它是参差不齐的,在人体内低头,看身体诊断,疾病是逃不掉的。
荣卫的血气在人体内弯曲。吸气呼气,中间上下,因休息而旅行,体液循环。随时行动,萧湘形容,春弦浮秋,冬沉夏淹。观察颜色和脉搏,大小不一,突然变得不规则,大小不均匀,或短或长。要么做好人,要么犯错,要么生存,要么死亡。病要改,退路低。内心迷茫困惑,纪律沦丧。我愿意明确表态。老师说:子之所问,道之根也。脉冲有三个部分,尺寸和间隙。流行于荣卫,没有失去平衡。肾沉,心泛,肺浮,肝弦,这是常有的,不失分。
3、同是咽喉问题,怎样去判断它是哪条经脉的病症问病人是否头痛。一定要问清楚是两边痛,前后痛,左右痛,还是浅表痛,还是凹陷痛。比如牙疼也要分上下牙疼。上牙疼属于胃经疼痛。胃经足三里穴或足面凹陷谷穴扎针非常有用。如果是牙痛,属于大肠经疼痛,可以针刺合谷穴。头疼分各方面,腿疼也分各方面,其他的疼痛不适当然也是各方面。医生不仅要问清楚,病人也要尽量描述清楚。
文章TAG:趺阳脉 趺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