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涂山之会名词解释

涂山的解释(1) [Tushan] 传说禹会 诸侯 及娶妻之地方 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左传 ·哀公七年》 涂山者, 禹所取妻之山也。—— 《越绝书·记地传》 (2) 具体 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 安徽 蚌埠 西 详细解释 (1).古国名。相传为 夏禹 娶 涂山 女及会诸侯处。 《书·益稷》 :“予创若时,聚于 涂山 。” 孔 传:“ 涂山 ,国名。” (2).山名。其 所在 有三说:(1)在今 安徽 怀远 县 东南、 淮河 东岸,又名 当涂山 。 《左传·哀公七年》 :“ 禹 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杜预 注:“ 涂山 在 寿春 东北。” 《史记·夏本纪》 :“予辛壬娶 涂山 ,辛壬癸甲,生 启 予不子,以故能成 水土 功。” 司马 贞 索隐:“ 皇甫谧 云今 九江 当涂 有 禹 庙,则 涂山 在 江 南也。”参阅 《太平 寰宇 记·濠州》 。(2)在今 四川 重庆市 巴县 。俗名 真武山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 禹 娶於 涂 ,辛壬癸甲而去,生子 启 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 江州 涂山 是也,帝 禹 之庙铭存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 江 之北岸有 涂山 ,南有 夏禹 庙、 涂君 祠,庙铭存焉。”(3)在今 浙江 绍兴县 西北。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 涂山 者, 禹 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张宗祥 校注:“ 《越绝》 及 《吴越春秋》 皆指 会稽 。” (3). 涂山 女, 夏禹 的 妻子 。 汉 刘向 《列女传·魏曲沃负》 :“ 夏 之兴也以 涂山 ,亡也以 末喜 。”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 :“ 涂山 四日离 大禹 ,你直恁地舍不得分离。” 词语分解 涂的解释 涂 (涂) ú 使 颜色 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涂饰。涂漆。涂抹。 乱写:涂鸦。 用笔抹上或抹去:涂改。涂窜。涂乙。 泥泞:涂炭。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涂 山的解释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 山峦 。 山川 。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 紧张 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 大声:山响

涂山之会名词解释

2,涂山之会

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受封于夏地,所以他的部落称为夏。舜晚年的时候,召集各个部落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禹,所以舜就告祭于天,立禹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舜去南方巡游,到苍梧山下时(现在湖南宁远南部)不幸病逝,葬于附近的九嶷(yi)山。 大禹在阳城继位,就是现在河南登封,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定都阳城,后来迁到了安邑(现在山西夏县西北)。 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南方有苗族部落,进行向北不断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严重威胁。尧和舜都曾经率军族他们作战,尧在丹水(现在陕西,河南,湖北境内的丹江)打败了苗族,迫使三苗求和。舜为了伐三苗,一面是积极发展生产,一面巩固部落联盟内部,训练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现在的洞庭湖一带,大败三苗。但是三苗毕竟实力还是非常强大,时时想着复仇。 到了大禹时期,三苗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禹决定趁机进攻三苗,就是趁你病要你命。出征前,禹进行了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祈求保佑。战斗过程非常残酷,毕竟这关系到两个族群的生死存亡。在打斗过程中,战场上电闪雷鸣,三苗首领被乱箭射死了,三苗大军大乱,溃不成军。大禹趁机率军反攻,三苗大败。从此以后,三苗就逐渐衰弱了,大禹按照舜的政策,改变了三苗部落的风俗习惯,三苗也就逐渐与华夏融为一体。 征服三苗以后,大禹又征伐曹,魏,屈,骜,有扈等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当时还有一个部落,就是西北嶷共工为首的部落,传闻共工人面蛇身,吞食五谷禽兽,祸害一方。共工死了以后,他的大臣相繇继续作恶,传闻相繇是九首蛇身的怪物,他的呕吐物可以变成臭气冲天的沼泽地,人民和野兽都不敢靠近。大禹就亲征相繇,为民除害。从此,天下安定。 后来,禹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经常巡游天下,大会诸侯。涂山大会就是禹以天子的身份号令天下诸侯的一次重要会议。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371到前2230年。涂山就在现在的安徽蚌埠附近,也叫当涂山。华夏和四夷的部落首领纷纷赶来,络绎不绝,他们都是手执玉帛前来朝见大禹。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明确记载了这件事情。为了表示自己受命与天,禹举行了祭天祀土仪式,让乐队演奏夏族的音乐,命令士兵举着武器表演舞蹈,颂扬自己的功德,展示自己的军威,到会的部落全部都是表示臣服。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把部落首领们进贡的铜筑成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作为镇国之宝。涂山大会是禹为了统一天下的一次尝试。他不但增强了各个部落对夏的向心力,也为废除禅让制走向了世袭制铺平了道路。 大禹在位四十五年,死后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杀死了各个部落首领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伯益,打破了禅让制,开创了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涂山之会

3,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作者:赵辉)华夏民族如何形成以及华夏文化如何成为中华全民族共同信仰?长期以来都是困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历史之谜。 众所周知,尧、舜、禹是华夏民族的三位圣人,在中华正统儒家思想中,尧舜禹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在民间,尧、舜、禹三位华夏民族先人化身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圣灵,保佑着天下华夏百姓,是三官庙中的三位神仙。尧舜禹之间形成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是华夏民族仁义思想的来源。 《史记·夏本纪》「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在尧舜禹时期,中国的华夏先民生活在时常遭受夏季季节性洪水侵害的淮河流域荆山、涂山地区。这里位于中国南北气候与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中部,河流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生与陆生植物品种繁多,是华夏先民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从采集文明到渔猎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形成的最理想环境。但这样的环境,也是最容易遭受洪水侵害的地区,季节性的洪水经常发生。 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为暴雨洪水,暴雨集中在6~9月,6月暴雨主要在淮南山区;7月暴雨全流域出现的机遇大体相等,天气系统的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和台风,是造成淮河大洪水的主要气候原因。淮河中游全程490公里水位高差仅16米,荆山涂山横亘在淮河干流的中间,造成荆涂地区「 ”麓高水汇为患”「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形成经常性的洪水环绕荆山、水漫淮南丘陵的「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的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情景。 经过尧舜禹三代圣人的不懈努力,「 ”禹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 ”按名胜志谓,淮水初从荆山西麓迂回入涡,禹疏二山水乃安流”,彻底根治了天下洪水,形成了「 ”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的「 ”中国”「 ”天下”人民安居乐业的华夏文明形成期。 大禹也因为为「 ”中国”「 ”天下”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继承了尧舜的帝位,得到了「 ”中国”「 ”天下”诸侯的拥护,奠定了夏朝建立的物质与民望基础,并在大禹治水的涂山南麓、淮水之滨的禹村岗,现在的禹会村,举行了「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天下盛会,史称「 ”涂山之会”。这是华夏民族各氏族部落团结的盛会,是华夏民族各氏族部落统一的盛会,是华夏民族各氏族部落逐步走向一体的盛会,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是华夏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标志。在此基础上,出生、生活、成长于涂山的大禹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是华夏民族与华夏文化称谓的原始来源。 随着夏朝被商朝所取代,淮河流域夏朝的中国文化与政治中心也转移到黄河下游殷墟地区。在整个商朝时期,淮河流域先民与商朝进行了长期战争,是商王朝的主要反对势力,最终也因为商纣王对淮河流域用兵的孤注一掷,商朝国都军事空虚,被千里之外的周武王抓住战机,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年的统治。 《吕氏春秋·纪·仲夏纪》 「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周成王即位后,商朝残余势力利用驯服的大象,祸乱东部淮河流域,周公奉命讨伐淮夷地区的商人,将他们赶到了江南地区,稳定了淮河中下游的局势。此次周公东征淮夷,实际是周朝军队前往淮夷地区平定商朝残余势力对淮夷地区的祸害,为淮夷地区的人民带来安定,淮夷地区氏族部落力量同周朝政府在对付商朝势力上是同盟合作关系,淮夷地区成为西周政权完整的地区盟友。 在此情景下,周公与召公在淮河荆涂二山地区采风当地民歌民乐,学习吸收淮河涂山当地文化,始为「 ”周南”「 ”召南”。《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 ”周南”「 ”召南”。由此可见,作为《诗经》开篇的「 ”周南”「 ”召南”正是来自于淮河荆涂地区,作为尧舜禹时期的「 ”中国”「 ”天下”,其文化也是最发达的地区。当地的诗歌因为周公召公来此采风,而进入西周上层贵族阶层。 在出土的各种青铜器铭文中,「 ”淮夷”「 ”南夷”「 ”南淮夷”等称谓,基本为西周周穆王以后时期出现。这其中隐含了当时西周政权与以徐国为盟主的淮夷诸侯国集团的政治关系的变迁。 《徐偃王志》中「 ”穆王六年春,君朝于京师。是时徐戎方逼天子,分东方诸侯,使君主之,是始锡命为伯。” 「 ”徐处汉东,地方五百里。既受命天子,乃驰戈甲之备,坠城池之险,修行仁义,被服慈惠。视物如伤,以怀诸侯,诸侯贽玉帛死生之物于我者,三十有六国,是共戴君为王。” 「 ”穆王三十五年,楚人伐我。君曰:「 ”吾闻之也,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吾其去之”。去之彭城,民从之者数万人。居之,是为徐山。”在周穆王时期,整个淮夷地区是受命于周天子、以徐国为共王的地方诸侯集团力量,朝贡周天子。淮夷地区以徐国为首的,以徐国国君徐偃王修行仁义的华夏文化形成的淮夷地方集团,受到楚国的进犯而群龙无首。在此情况下,周穆王派遣西周军事力量,赶走了楚国对淮夷地区的侵犯,直接管辖了徐国徐偃王北迁后留下的淮夷地区,淮夷地区诸侯国也成为西周政权的直接管辖下的诸侯国。 周穆王在位55年,以文功武治的功绩成为西周时期富于传奇色彩的天子。《竹书纪年》载:三十九年,(周穆)王会诸侯于涂山。《左传·昭公四年》载:穆有涂山之会。晋代杜预注:周穆王会诸侯于涂山。在南征取得成就后,穆王仿照祖先,于周穆王39年在涂山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继「 ”禹会诸侯于涂山”之后的第二次涂山之会——周穆王涂山之会,《史记·楚世家》「 ”穆王有涂山之会”。 周穆王涂山之会,虽然历史记载简洁,但却极具华夏文化发展意义,使得产生与涂山地区的尧舜禹文化思想、《诗经》文化走入西周贵族阶级,推进了华夏文化成为周王朝的主导思想与文化。 尧舜禹思想与高度文明的夏朝时期,在淮河地区积累形成了高度的华夏文明与文化基础,虽因殷商时期的边缘化,但文化却稳定发展。在徐偃王修行仁义时期建立了稳定的地方文化发展基础,仁义思想也成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淮河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周穆王派遣大批贵族进驻「 ”古师”——徐国徐偃王国都四方湖古城,直接管理淮夷地区诸侯国。 成建制的成周部队进驻「 ”古师”,管理淮夷地区,也就有大量的西周贵族进驻淮河涂山地区的「 ”古师”,学习了当地的歌舞诗词,也留下了大量记载这段历史青铜器。【雍伯鼎】王令雍伯鄙于古,为宫,雍伯作宝尊彝。看来周穆王对四方湖古城情有独钟,令雍伯在古城建造行宫,为涂山之会进行前期准备。与古城「 ”古师”相关的青铜器还有:【伯雍父盘】伯雍父自作用器。 【穑卣】穑从师雍父戍在古师。蔑历,赐贝卅锊。穑拜稽首,对扬师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戉。 【笱卣】笱从师雍父戍于古次。蔑历,赐贝三锊。 【穆卣】穆从师淮父戍于古阜,蔑历。赐贝卅锊。穆拜稽首,对扬师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福。 徐国徐偃王在周穆王35年受楚国进犯离开徐偃王徐国国都四方湖古城,周穆王震怒派遣王师驱逐楚国;周穆王在周穆王39年举行涂山之会,显示西周政权的文功武治,安定淮夷地区。这些时间、地点、历史事件的吻合,显示了涂山与四方湖古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地位。 各种历史资料显示,周穆王35年之后,华夏文明历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百年后的公元前841年中国进入信史时期,《诗经》中的大部分篇幅也产生于这段历史前后时期,《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作品论述道理。周穆王涂山之会四百年后,中国的两大学术思想家老子与孔子横空出世。 因此,大禹的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里程碑;周穆王的涂山之会,是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里程碑,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士形成一方文化。涂山地区的尧舜禹思想与四方湖古城徐偃王的仁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仁义礼智信正宗华夏文化,是华夏民族向心力的内涵。土生土长的华夏文明,即使在一些时期受到压抑遏制,但总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破土而出,开出更艳丽的花朵! 谨以此文献给: 即将告别世界,却被邪恶势力剥夺自由,禁锢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83岁母亲周玉珍! 默默无闻,历经磨难仍能将华夏历史、华夏文化口口相传至今的四方湖古城人民、涂山地区人民!(作者:赵辉)

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文章TAG:涂山之会  名词  名词解释  解释  涂山之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