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生简单易写春联5付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小学生简单易写春联5付

2,怎么写对联

写对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扩展资料:春节对联1、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2、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3、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4、佳节迎春春生笑脸,丰收报喜喜上眉梢。横批:喜笑颜开5、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6、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7、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怎么写对联

3,对联怎么写

1.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 现在须眉都活泼,看来毫发不参差。 3. 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
1.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 现在须眉都活泼,看来毫发不参差。 3. 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
1确实头上功夫 3秤砣压盘如意归

对联怎么写

4,如何写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怎样写对联。  对联的长短(字数),没有限制,但首先要从一句一句对起,一字一字对起。作对联时,构思好了主要的感受、意思之后,就试着把上联写出,然后对以下联。上下联都要反复修改,力求按照上述“要求”来加工,做到合格、有水平。首先,字与字相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狭类相对  ①局部内相对。比如,人身器官相对:脚对头,肺对心,胆对肝。(同时,考虑到平仄相对)。例句:“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愿丹心报国,看赤手擎天。”又如,花木类里相对:梅对林,菊对兰,桃对杏,李对桃,桃李对柏松,柏松对竹梅……又如,飞禽类里相对:鸡对鸭,鹤对鹅,燕对雀,燕雀对鸿鹄,鸬鹚对鸳鸯……又如,走兽类里相对:龙对虎,犬对牛,豺狼对虎豹,黄犬对青牛,长鲸对狡兔……又如,天文类里相对:天对地,雨对风,星对月,星月对风云,雨云对风雪,小雨对长虹……又如,地理类里相对:山对水,石对泥,水石对泥沙,湖川对港岸,岛屿对江河……  ② 数字内部相对:由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等相对。注意:其中的平声字只有两个,即“三”与“千”,其余都是仄声字,所以大部分放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为好。数字对的例句:“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谷暗千骑出,山鸣万乘来。”“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5,对联应该怎么写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6,对联怎么写

01 写对联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春节对联: 1、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2、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4、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5、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6、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7,对联怎么写啊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8,如何写好对联

第一步,你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类型,历史,音韵;第二步,然后多看看古今有名有意思的对联,要能记住一些,留在脑中,形成个印象,这对你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步,训练对词,即从字词开始,练习给一个词后说出近意词反意词(小学都练过,熟练的话就不用这么做了),推荐本书给你看——《声律启蒙》,是古书,看了后如果背下来对写对联会有极大帮助。第四步,训练对对联,要写就要先学会对,可以上百度知道回答人家的对下联问题,这样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对联,对对联不仅要字契和,意也要契和,这只有多多训练才能做到,如果你的很多回答都被采纳,说明在这步上你已经做的不错了。(太难的不用过于去纠结,对些中等难度的就行了)第五步,现在可以写了,你在知道里回答人家的求对联的问题,不断练习,随着你水平的提高,你的回答被采纳的概率也会提高。我说的可能有点多,希望你不要嫌麻烦,每步做好对学习对联帮助极大,也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对对联的兴趣,传承下我们民族的这一国粹。
对联写作要求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则,不得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

9,怎么写对联

只要上下联对称 符合实际就行
要多看古代那些名人做的对联,多品、多悟,时间久了自己也就会了,也可以多看诗词,培养写对联的水平。
1.两幅字数相等,中间总结(4个字) 2.需有关联,采用“对偶”的方式 我认为是这样的,不确定。
顺口溜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先说平仄。   普通话分1、2、3、4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个小学就学过,不用解释了。1声2声就是平,3声4声就是仄,完了 。古韵虽有系统的资料可参照学习,但于初学者来说太艰涩。所以在此先避而不谈,暂时以今韵导之,先学走后学跑。      下面说那四句顺口溜。   一、所谓135不论,就是凡是7个字的对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句,第1、3、5的字,不管平仄都不用管,平仄都可以。      二、所谓246分明多少麻烦点。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句子,第2、4、6个字不能乱写,出句(不一定是上联,出句也可能是下联)2、4、6的字必须平仄相间,就是2、4、6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这样的出句就基本合格。      其实还是个135不论,246分明。135不论好说,平仄都可以,246分明还是麻烦点。也就是说,要对别人的句,那2、4、6的字平仄也要和他作对。他246不是“平仄平”吗?我246就来个“仄平仄”和他对着干。他出个“仄平仄”,我就给他246来个“平仄平”,OK了。      还有一点,就是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平,你就给他来个仄。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仄,你就给他对个平。      如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到这里,你就入门一半了,算初级班毕业,再学就中级班了。中级班是什么?就是“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一、三尾。三尾,就是对联的最后三个字,不是仨尾巴。一般认为最后三个字平仄一样读着别扭,如最后三字是“平平平”或“仄仄仄”。但是这个在诗里有争论的,个人认为,三仄能避开就避开,避不开也可以通融。三平读了是别扭,最好别用。不过你非用也没辙,这个也不犯国法,不够拘留的材料。      二、孤平。所谓孤平,顾名思义就是就一个平音。这个说法很多人搞不清楚,建议这几句仔细看看。      孤平就一种情况下存在,就是“仄平”句脚,也就是最后俩字是“仄平”的句字才有孤平,如果不是“仄平”句脚,他100字里没有一个平音也不叫孤平。比如“仄平仄仄平”,除了最后一个字,整个句字就一个平音,这样的就叫孤平。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简单,有个笨法,五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一、三同仄”七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三、五同仄”,这样就不犯孤平了。也就是说“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第一、第三你想用什么用什么,只要别都是仄音就可以。      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里说的七言是“4、3”式的词语结构,也就是在这个七言句里,前四字是一组,后三字是一组,如“两个黄鹂 鸣翠柳”前面是4,后面是3,或说是2、2、3结构,两个 黄鹂 鸣翠柳。如果是“俩黄鹂 闲鸣翠柳”,就是3、4结构,那个又有不同了,不过也简单,不过是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来回折腾罢了。      好了,只要耐心的看到这里,对联格律你基本毕业了。            要是有人嫌上面说的麻烦,还有个笨办法,就是背四句歌子:      一、   出句:通平平仄仄;   对句:通仄仄平平。      二、   出句:通仄平平仄;   对句:通平通仄平。(这句是犯孤平唯一的一句,严禁第一字和第三字,同是仄声字。)   七言只需要在每句前面加个“通平”或“通仄”就可以了,但要注意246平仄相间。“通”,是可平可仄的意思,也就是在“通”的地方,平仄字都可以。   有人问了,要是上面的对句我写成“平平平仄平”可以不?别问,肯定可以,只要不是“三尾”“孤平”,1、3、5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孤平这个事,理论大于实际,也就是说和下棋一样,他非规定马走日,其实马走田也一样,但是既然大家都是马走日,你要马走田可能别人就不和你玩了,道理差不多。      顺便说说学联步骤:      1、刚学的时候要乱写,不要管平仄,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不然开始就被格律约束,很容易束缚先天灵气。这时候格律对你来说是“路人”。   2、学了一段时间后,你就要学下格律了,这时候一定要老实,塌塌实实的学格律,要这时候不老实,可能很难伏下心学习。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主人”。   3、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掌握的可以了,就要适当放宽格律,觉得有好点的字句,可以通融下,这时候你和格律是“友人”。   4、觉得完全掌握了,感觉自己很牛气了,OK了,可以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仆人”。   路人====》主人====》友人====》仆人
买一本相关的书参考一下
这东西没必要自己写,有的是现成的,你在百度里打上对联,有的是。 现在自己写对子的人不多了,唉。

10,对联怎么写

相传,有一个老财主,为了让儿子光宗耀祖,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个有名的私塾先生来教导他的儿子。过了一段时间,老财主要看一看儿子的学习情况,来到书房对先生说:“先生出一有将帅之才的上联,让小儿来对下联。”先生提笔写道: 两口刀挡住雄兵百万。财主的儿子也一挥而就,对出下联: 一根棍趋散恶狗千条。老财主一看,暗中想到,这下联怎么像是要饭的,于是又要求老先生再出有拜相之才的上联。先生口中吟到: 九龙口里朝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老财主的儿子也不含糊,随口对出: 十字街头叫老爷,老爷,老爷,老老爷。老财主叹息一声,拂袖而去。这虽然是一则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拟写对联,讲究形式,更要讲究内容。上面两副对联,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平仄相协;但从内容上看,上联气势恢弘,威风八面,展现武将文辰之风;下联出语平庸,可怜兮兮,呈现出沿街乞讨之态。就语言而讲,上联用语庄重典雅,下联语言卑下粗俗。这样的对联让人啼笑皆非。我们现在拟写对联,要求比较宽泛,一般只要求对仗,不讲究平仄。但是在阅卷中经常发现一些对联只讲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比如一次考试中的试题:给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七尺小屋,承载父母的殷切希望。 下面是一些学生对的下联:1、一粒小米,饱含农民的无限艰辛。2、二亩良田,寄托农民的无限梦想。3、十层大厦,撒满工人的辛勤汗水。4、一张试卷,寄托考生的美好梦想。5、一盏孤灯,见证学子的苦读岁月。6、万里长城,展现国人的无穷智慧。7、一艘飞船,寄托祖国的腾飞梦想。8、万卷史书,记载中华的光辉历史。上面的下联,在形式上是符合要求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同。但是,内容就不太关联了:上联的内容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而上面的下联却说的分别是“农民”、“工人”、“考生”、“学子”、“国人”、“祖国”、“中华”自身,不关涉其他人或事物。虽然无伤大雅,却也让人心生遗憾。再看下面的下联,就比较恰当了: 1、一条短信,寄托朋友的衷心祝愿。2、三尺讲台,凝聚恩师的千般教诲。3、十年寒窗,开创自己的美好前程。4、一湾海峡,流淌祖国的无限思念。5、万里长空,背负雏鹰的远大理想。 由此可见,一副好联,需结构上对仗工整,平仄相协,更要内容上上下关联,珠联璧合。
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写对联说难也不难, 对联的长短(字数),没有限制,但首先要从一句一句对起,一字一字对起。作对联时,构思好了主要的感受、意思之后,就试着把上联写出,然后对以下联。上下联都要反复修改,力求按照上述"要求"来加工,做到合格、有水平。首先,字与字相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狭类相对①局部内相对。比如,人身器官相对:脚对头,肺对心,胆对肝。(同时,考虑到平仄相对)。例句:"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愿丹心报国,看赤手擎天。"又如,花木类里相对:梅对林,菊对兰,桃对杏,李对桃,桃李对柏松,柏松对竹梅……又如,飞禽类里相对:鸡对鸭,鹤对鹅,燕对雀,燕雀对鸿鹄,鸬鹚对鸳鸯……又如,走兽类里相对:龙对虎,犬对牛,豺狼对虎豹,黄犬对青牛,长鲸对狡兔……又如,天文类里相对:天对地,雨对风,星对月,星月对风云,雨云对风雪,小雨对长虹……又如,地理类里相对:山对水,石对泥,水石对泥沙,湖川对港岸,岛屿对江河……② 数字内部相对:由一至十相对,或百千万亿等相对。注意:其中的平声字只有两个,即"三"与"千",其余都是仄声字,所以大部分放在"一三五"的位置上为好。数字对的例句:"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谷暗千骑出,山鸣万乘来。""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五字句)又例:"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七字句)③颜色相对:例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清与青同音)2.广类相对例如:中对外,古对今,天对地,山对水,海对天,海对山,日对年,日对天,鹤对人,人间对天上,地狱对天堂。   例句:"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3.词性相对名词相对:前面所举的"狭类相对"或"广类相对",都是名词相对。动词相对:裁笺对写字,赏月对看花,吟诗对作画,饮酒对围棋,"衡阳雁去,巫峡猿啼。""秋帆远,古木疏。"谓语相对:对句中,上下联皆由主语谓语构成者极多。例如:"秋气改,晚凉开。""翠屏合,丹嶂开。""青山横,白水绕。""山河动,日月高。""黄鹂啭,白鹭飞。""花经眼,酒入唇。"副词相对:"蛱蝶深深见,蜻蜓款款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天边白日悠悠逝,篱畔黄花淡淡香。""寒方重,气自高。"4.正反相对用意义相反的两字来相对,有特别鲜明、针锋相对的好处。比如:大小、上下、长短、有无、浓淡、浅深、高低、远近、美丑、善恶、存亡、兴衰、黑白、甜苦、明暗、生死等等相对。例如:"无穷宇宙,有限光阴。""生为人杰,死作鬼雄。""有限年华,无边事业。""红旗映日,白雪连山。""数字对""颜色对""正反对"等,范围小,字也不多,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的字眼,应该力求对好。   以上所说,不必过于拘执,要灵活运用。如果意思好,手法高,可以放宽到"广类"以外去对。多读好的律诗对句,就会知道,无须墨守成规。例如:"林疏山骨清弥瘦,天阔诗魂病亦豪。"(以"诗"对"山",以"豪"对"瘦";"披霭远峰时隐现,带霜残叶半青黄。""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题巫山神女庙》)5.平仄相对平仄相对,即,上下联的声调高低,错综相对。在对联和格律诗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五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五言律诗之对句相同)平平平仄仄①五字平起式仄仄仄平平星垂平野阔 露从今夜白例联:月涌大江流 月是故乡明仄仄平平仄②五字仄起式平平仄仄平古木无人径 明月松间照例联:深山何处钟 清泉石上流字对句的平仄格式(和七言律诗之对句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①七字对句平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桃李花开日 洞庭波涌连天雪例联:秋雨梧桐叶落时 长岛人歌动地诗仄仄平平平仄仄②七字对句仄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秋草独寻人去后 红雨随心翻作浪例联:寒林空见日斜时 青山着意化为桥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联语,都只有上面说过的"平起式"与"仄起式",好学、好记。每一副联,是平起,还是仄起?根据上联之第二字来判断。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音节重点,自然落到第二个字上面。所以,句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其平仄,在音节上,就无关紧要了。即,造句时,不必严守"格式",可以从宽,或平或仄,都可以。因此,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之说。相反,"二四六"个字,就必须"分明",必须讲究。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复组,七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八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九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十二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三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红纸做法:配方: 50克白纸,808大红粉·聚乙烯胶·食用碱(50克纸指每平方米的克数) 配料: 1.取808大红粉1斤,加入约1暖瓶开水。搅拌后用电磨或石磨进行研磨。以增加细度与亮度,最好研磨3遍。 2.取约2茶碗聚乙烯胶,加水8茶碗左右进行熬化。 3.把熬化好的聚乙烯胶倒入磨好的浆料中,最后加少许食用碱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即为全年红纸的颜料。 刷纸: 将白纸平铺在刷案上,用专用刷子蘸上颜料,先由左向右从纸的中间刷一刷子。然后从上到下刷均为止 先将大红粉和107胶搅拌均匀,溶解10分钟后再加入全部开水,彻底搅拌均匀即可,因大红粉红度不够,此时应将该溶液再倒入小钢磨中,研磨4—5遍即可成为全年红,朱红色浆编辑本段格律要求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文章TAG:对联  小学  小学生  学生  写对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