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秋水原文翻译

于是焉,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0}

2,庄子的秋水的原文及翻译

http://www.baidu.com/s?word=秋水&tn=sitehao123&ie=utf-8参考一下

{1}

3,文言文翻译秋水

根据我所学习的大学生汉语言专业最权威的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解释,和我们上课时候老师对此的解释,我认为是“转过脸来”比较好一点。当然,把意思延伸来看也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我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首先探讨字的本义,然后才看引申的意义。 其实,语言是很随机的东西,没有什么一定的对与错的区别,学习的时候可以不用太追究,知道是怎么回事再加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就可以了。 聊供参考,呵呵。

{2}

4,秋水 文言文翻译问题

《秋水》选自《庄子·秋水》,我们学的是前面的部分。 题目“秋水”意思是秋天的洪水,但是却又并非秋天的洪水。 这个问题要先从庄子说起,庄子是战国时的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很多个国家,而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每个国家的语言,习俗都不一样。其中也就可以解释你的这个问题的——用的天文历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历)不一样! 而庄子当初写《秋水》的时候用的是周历,我们今天所用的是夏历(即农历),你查一下字典也可以知道的,夏历和周历是不一样的,周历一般比夏历迟两个月。 我们知道,秋天是9~11月左右,而夏天是6~8月左右,也就是说,庄子所谓的“秋天的洪水”,用周历比如是10月的,而夏历却只是8月,也就是夏天了。 故才有秋水之说。
(原文)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  (原文)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译文)号称物类的数量说它有万类,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人类聚集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  《百度文言文翻译》

5,初三课文秋水翻译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文章TAG:秋水  原文  翻译  庄子  秋水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