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

曾经定都在殷,那时商朝中兴,所以人们称之为殷

商朝在历史上又称为殷商或殷原因是

2,汉字商殷二字是什么意思

殷指 商殷 也就是商朝 鉴也就是镜子 所谓殷鉴不远 就是说商朝因为统治残暴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应该借鉴请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汉字商殷二字是什么意思

3,商朝的殷的今称

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商朝的殷的今称

4,商朝历史商殷时期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怎样的

  殷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但是停滞在初期阶段上。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工具的粗笨和耕作方法落后的缘故。   商朝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在商代遗址中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蚌做成的镰、锄、铲和耒耜等。   磨光扁平石铲是发现最多的一种挖土或松土工具。蚌铲是用自然河蚌稍加磨制而成。   骨铲,一般都用牛牙床骨剖裂后再加修治而成。   镰是收割工具,石制者居多,蚌制者较少。   据文献所载,商代农业中普遍使用的工具是耒和。在一根较长的距尖头不太远的地方固定一个短小的横木,刺土时以手持上端,以脚踏横本入地,这就是最初的单齿耒。后来,逐步改进成曲柄斜尖的耒,甲骨文中的“f”字就是这种未的象形字。单齿木耒向两个方向改进,一是在耒的下部增加耒尖,变单齿来为方字形双齿耒;一是将耒尖加宽,形成略如后世的锹头,使翻土的面积增大,这就是耜。   1958至1959年,在殷虚不少窖穴壁上发现清晰的木耒痕迹,都是双齿。如在小屯西地H305坑发现的大形耒痕,齿长十九厘米、齿径七厘米、齿距八厘米;大司空村H112发现的小形耒痕,齿长十八厘米、齿径四厘米、齿距四厘米②。甲骨文中有“耤”字,字作■(《乙》7808),象人侧立推来,举足刺地之形。此与武梁祠汉代石刻神农氏等手持之物极为相似,今天已经得到实物遗痕的证实。木耒,在商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起土工具。   商朝时期主要的农作物   当时种植的农作物中,从甲骨文看来,记录最多的是黍,现在叫黍子,又叫大黄米。又有稷,就是谷子、小米。黍、稷是商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卜辞中“受黍年”(《铁》248·1)、“受稷年”(《乙》771)的记载最多。此外,还有稻①、麦、来(大麦)②和野生的旱稻即秜(《乙》3212)③的记录。上述谷类作物不但是商朝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用酒米祭祀的记载。■字,就是一种特制的甜酒,用它来祭祀,多到成百的使用,如云:“■百牛百”(《前》5·8·4)、“百■百羌,卯三百牢”(《佚》543)。   从古史记载中,我们更可知道当时饮酒风气之盛,甚至成了商王朝致灭的原因。微子曾指出殷人亡国的原因说:“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尚书·微子》)。《韩非子·说林上》也说:“纣为长夜之饮,惧(顾广圻曰:“惧”当作“欢”。)以失日。”商代末年,在一般小墓中,觚爵象征性陶酒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随葬品。殷人荒湎耽酒之状,于此可以概见。由这种饮酒风气之盛和酒器遗存之多,便可说明当时谷物生产已经有了剩余,否则酿酒业的发达是不可能的。

5,商代又称殷商殷在今甚么商代在此定都多少年

殷,位于今天河南安阳,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此。商代灭亡时间为1046年,据此计算,商代在殷约254年。

6,商殷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内服百官和外服分封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商王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 《尚书·酒浩篇》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这里指出商代有内服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为分封贵族的管辖地区,在众多的方国之间及其以外的边远地区,又分散有发展程度不等的少数族部落。服,职事也,指群吏言,在内眼外服中有许多公社,贵族、平民和奴隶聚居其中,并由各级官吏来统治。 从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商王之下设有各种官吏,大体可以分为文职官、武职官和史官三大类。文职官的名称有尹、多尹、臣、小臣、多臣等。尹和多尹的职司作为大田,作、掌祭祀、出征伐,主要掌管国内的内政事务。臣的种别很多,有王臣、小王臣、臣等,多臣当是其总称。王臣是参与国王机要的重臣;小王臣与小臣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居王身边,后者多在地方;所谓臣则是管理耕的官吏。甲骨卜辞中的既能参与王臣的指挥,如:贞弗其氐王臣(《铁》1·1),又要管理臣,如:令……臣(《前》6·17·5),是冢宰一类的内务长官,主要职掌率王臣、管臣、贡牛羊、执多和巡视地方等内政事务。 武职官的名称有马、多马、亚、多亚、射、多射、三百躬、、多、卫、犬、多犬等。马、亚在甲骨卜辞中常常并举,可见他们性质是相近的。马,受令征伐或射猎,很可能是马师,后世的司马之官,或从此出;亚,可以保王(《厍》1028)、保我(《前》7·3·1),与商王的关系极为亲近。卜辞中常有亚(《粹》1178)、亚雀(《前》8·9·3)之称,亚,又与旅连称,如云:亚旅(《左传》成公二年)、侯亚侯旅(《诗经·载芟》)等,而《尔雅·释诂》云:旅,众也,即为军旅之意。可见,马和亚是一种官职比较高的武职官吏。文献和金文中的亚、服、往往并称,甲骨文中也有多(《乙》4212)的记载。令多射、卫(《粹》15)的多射、卫似当读作多射与多卫,都是官名,这里的和射,当是管理由弓箭手组织成的军队的武官。卫是一种守卫内廷和边境的一种武官,边卫又哉(《后下》22·16),便是其证。在,犬中告糜,王其射、亡哉,(《粹》935)中的犬中,郭沫若释云:犬中,盖犬人之官名中者,《周礼·秋宫》有犬人职。西周金文《师晨鼎》的官犬次于小臣、善夫之后,郭老亦释为犬人之官。甲骨卜辞中之犬与多犬可能本是饲猎犬之官,进而为田猎之官,后来也参加征伐之事,犹如马与多马是司马之官一样。 史官的名称有卜、多卜、乍册、史等。甲骨卜辞中的卜人名前有冠以宫名卜者,例如:□午卜,卜贞……(《佚》527)。这里的卜和多卜一样都是官名。甲骨文中也有乍册(《京津》703)的记载,也是官名。《尚书·洛诰》的作册逸,《左传》、《国语》和《汉书·古今人表》作史佚,都是同指一人。可见,乍册、史都是同类的官名。甲骨文中的史,是一种专门主管祭祀的官吏。 在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以外,还派有侯、伯、子、妇进行统治。见于甲骨卜辞中的侯有:侯、丁侯、伊侯、光侯、侯、侯、攸侯喜等;伯有:雇白、井白、白、白、宋白、盂方白、夷方白等①。侯伯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似非殷王所封赐。侯伯的领地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各自拥有武装力量,置有臣正一类的官吏,但是对于商王却有着进贡、纳税、服役、戍边和服王事即率兵随王出征的义务。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当时有诸子之封。甲骨卜辞中凡称子某者,论者多谓他们是武丁王予,但是《佚》,524片中的子渔是第一期,而《粹》,1263片中的子渔则是第四期;《后下》30·4片中的子弓为第一期,而《遗》393片中的子弓则属第二期;此外的子央、子、子、子效、子宋、子等也都不完全是同一时期的卜辞,因而主张甲骨卜辞中的称子某者共二十三人皆为王子说①,似难置信。再从王(《戬》114》)的即为子的封地和令于夫,于宋(《续》6·24·5)的宋为子宋的封地看来,这些诸子都有封地。他们被封于外服主要是为了帮助商王加强统治。他们与侯、伯不同之处,从商王常常贞卜他们是否有灾害、疾病等,可以知道这些诸子与商王有着一种同一族类的近亲关系。论者又说,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并且以宠与不宠,或不全在宫中。其不获宠者,则封之一地,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往来出入于朝野之间,以供王之驱使,无异亲信之臣也②。这些诸妇是否全为武丁之妃,虽需研究,但说她们都领有土地,为主耕种田③,还要为王服王事即率兵出征④,则是肯定的。所有这些似乎都与诸子相同。由此看来,如果说商代设侯、伯于边境是为了防御外寇,那么封诸子、 诸妇于各地,主要是为了藩屏商王朝的统治。商代的统治阶级,主要就是依靠这些内服百官和外服侯伯和诸子、诸妇,来维持其统治的。 军队商代统治者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以维护其阶级统治。考古资料表明,从早商到晚商,从王都到方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军队。 甲骨卜辞中比较常见的用兵人数多是三千、五千,有时也达万人以上。根据甲骨卜辞看来,祖甲时期对外用兵很少,只有对晋方的举兵。廪辛康丁至武乙文丁时期,对羌方和召方有直接的军事冲突外,还增设了新的防御措施即戍某地。甲骨文中的戍,作、形,从人从戈,是人和武器相结合的会意字。《说文》解为守边也,从人持戈。《尔雅·释言》云:戍,遏也。郭注说:戍守,所以止盗贼。可见,戍是执行军事任务的。由于戍守需要担负作战任务,所以捕捉了战俘也要献给王室,如云,王戌卜,狄贞,戍乎(呼)执?(《甲》3913)执作形,或加系,前后索,是系累战俘之状,这里是献俘于王。帝乙帝辛时期,主要对东方的夷人作战,同时,又对边疆仍沿用戍守制度。这种变化,不仅揭示出从武丁至帝乙帝辛二百七十余年间用兵重点的转移,而且又创建新的保卫疆土的戍守措施。戍守不是临时性的军事行动,而是永久性的驻守,这就使殷代常备军的数量大大增加,增强了作战的机动性,对外能及时制止周围方国的侵扰,当然对内也加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所以,戍守制度和常备军的扩大,也是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殷代,兵农不分,众人、众和人在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公社农民①,在战时被征调后就是战士。所以《尚书·多方篇》说:周公曰:王若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易不夹介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尔田,天惟畀矜尔。《说苑·贵德篇》又说: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当时召来的众、众人和人,有时由国王亲自率领,有时则指令其属下统帅。 甲骨卜辞中有师、旅之称。师字,甲骨文作、形。郭沫若说:自乃古堆字,然多用力屯聚之屯①,其形作象圆头之小阜,是师戍所在之处,其用作师乃是会意。甲骨卜辞里的师,已是商代军队的专名,可能也是当时军队中的一种编制单位。《尚书·盘庚下》云: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这里的邦伯,指邦国之长,即甲骨文中的方国;百执事,即《酒诰》中的百僚庶尹,当指百宫。师长,旧释众官长,不确,顾颉刚、刘启钎云:师长当为武官,颇有道理。师是商军的编制之一,师长之职当是师的统率者,师长与邦伯、百执事并提,其地位当与他们相当。商代武职,只提师长,可知其为军队中地位最高者,他所率领的师,当然也就应是商军中的最大建制单位。

7,商殷皇朝至今多少年

商朝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046+2010=3056年。
商朝灭亡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至今3056年
你好 纣王生年不祥,死的时候约公元前1066,1066+2010=3076年!

8,商朝的都城殷建立在现今我国哪个省境内

河南商朝建立时的都城在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9,殷商的国号是商朝还是殷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建立后,屡受水患影响,数次迁都,知道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才稳定下来,故后世又称其为殷商。 中国的甲骨文就是在河南殷墟出土的

10,商朝为什么叫殷商

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或“殷商”呢?这要从盘庚迁殷的事件说起。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是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朗第十一个王中丁以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控制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的方国,纷纷脱离了它。商王朝衰弱下来。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今山东曲阜),势力范围越来越憨供封佳莩簧凤伪脯镰小。 商朝第十九个王阳甲死后,他弟弟盘庚继位。盎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决定把国都迁到殷(
商朝,为什么又称“殷”或“殷商”呢?这要从盘庚迁殷的事件说起。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附近)。商朝是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朗第十一个王中丁以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连续发生了争夺王位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控制也逐渐削弱。原来臣服于商的方国,纷纷脱离了它。商王朝衰弱下来。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今山东曲阜),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商朝第十九个王阳甲死后,他弟弟盘庚继位。盎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决定把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去。这个决定遭到了一部分大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农业奴隶、大面积土地、很多房屋,迁都必然受到巨大的损失。盘庚冲破了大奴隶主贵族的种种阻拦,最后终于迁都成功。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盘庚迁殷”。从这以后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多年,商朝的都城一直设在殷。所以,历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憨供封佳莩簧凤伪脯镰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TAG:商朝  历史  史上  又称  商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