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毛毛读后感

  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有用的时间  --------读《毛毛》有感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本名叫,《毛毛》的书,这是一本很有趣但又富含丰富哲理的书。他给予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有用的时间。  “时间”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很平常但又很重要,有了时间,我们才可以生存,才可以做任何想要做的事。可是我们有几个人理解时间并懂得珍惜它呢?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像是金钱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时间这个财富,不知道要怎样利用它。我们应该要向节省金钱一样节省时间,不把时间白白浪费掉。  但我们并不能节省必要的时间,比如说像书中的费西先生一样,他把自己工作的时间缩短了,这样的“节省”就是在害自己,这样做他虽然效率低高了,可同时质量却变差了。我们要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并不说要节省到两睡觉的时间也没有。我们要节省的是那种发呆的时间、无所事事的时间。  我们在节省的的同时也要享受时间。像是娱乐一下身心、运动一下、陪老人聊天,这些都是有益的,是值得的。我们在做对自己、对他人有益的事时,也是在享受时间,并没有浪费时间。总之我们就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有用的时间。  时间可能像一把把小箭在飞速地流逝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这些箭,让它们为己所用。我们的身边可能也有一些“灰先生”,他们也在想方设法地夺走我们的时间,只要我们会安排时间,他们就无从下手。  《毛毛》这本书除了告诉我要合理安排时间,不浪费有用的时间。外,还告诉我要学会倾听、要富有想象力、要勇敢。倾听可以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知己;富有想象力可以让自己学会创造,得到快乐;勇敢可以使你拥有自信,不畏惧任何事物。  《毛毛》真的教会了我许多,或许世界上真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呢!

毛毛读后感

2,名著读后感

渴望生命--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这本世界名著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孤儿,他的名字是奥利弗·特威斯特。他出生于一个济贫院,出生不久妈妈就死了。他被当作一件物品送来送去,受尽折磨。他最后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先生:布朗洛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好心收留了他,他从此过上了好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可怜的奥利弗,在已经失去家人的痛苦下,还受到了这么多折磨。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躯体下,有着怎样的意志,能使他坚持不懈,使他在饥饿、寒冷、孤独、悲伤、痛苦下顽强的斗争,向美好的生活前进! 最令我感动的是奥利弗遇到强盗集团的那章。奥利弗在路上走了七天七夜,饥饿和疲倦威胁着他。他遇到了杰克·道金斯:一位小偷。 杰克把奥利弗带到了贼窝,小偷们想把奥利弗也训练成一位小偷。但奥利弗不愿意做小偷,逃了出来。读完这章,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环绕着我的心扉。奥利弗是一位多么坚强,多么正义的孩子啊!他宁愿逃出贼窝,继续流浪,也不愿做一位小偷。面对生死的关头,面对是死在街头或做一位小偷,他坚定的选择了正义。虽然他只有10岁,和我们一样大,但他的坚强,他的正义,他的勇敢,是谁也比不上的!奥利弗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进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蜜罐里,福窝里,却总是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可曾想过,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寒冷、疾病作战;正面对着失去亲人,飘泊流浪的生活。他们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可是苦难和他们作对。作为和他们一样活生生的生命,我们难道能视而不见吗?不,我们不能!让我们用双手和大脑,来帮助他们,来满足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名著读后感

3,名著读后感

大概用了4天时间看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是这位《人间喜剧》的大作家涉世很深,写出了许多有关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也许还不是最高明的。我个人认为他最高明的是可以不断使出一些讽刺批判的语句,我觉得这很特殊,但我并不认为别的作家做不到,而是想要达到这种程度很难,绝对需要天才般的洞悉力,而巴氏正好是这类型的天才。 两部大作来看,《高老头》明显高出一筹,伏盖公寓的住客,两位女儿,高里奥高老头,拉斯蒂涅,还有更多的能让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这些高贵的,贫穷的,装腔作势的,吝啬的,无一不有,建议尚未看过的朋友看看,看完了可能会觉得自己从黑暗的社会走出一趟来呢。 这篇文章是写读后感的,所以话说回来,我承认巴尔扎克是批判高手,但我不认为他是很好的故事家,因为他的故事并不精彩。《高老头》描述一位面粉商如何被两位爱慕虚荣的女儿,穷尽了他一生的财富;大学生拉斯蒂涅初见世面想要高攀巴黎上流社会,险被逃犯伏脱冷陷害。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路线进行。另外巴氏每讲述一件事情,他就非得让你相信不可,谈了一大堆的理由来使读者信服,当然这些确实值得研读,但难免会让人觉得他失之琐碎了些。 《欧也妮·葛朗台》出现吝啬鬼葛朗台与其女儿善良的欧也妮,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除此,又塑造了两派人,一派由险恶的,贪婪的,帮着葛朗台赚钱的两大家族;一派是欧也妮善良的母亲与女佣娜农,更加凸显作者的对照手法的出色运用。但这篇故事更缺乏精彩的程度,一味地描述葛朗台如何吝啬,在巴黎的欧也妮堂哥和欧也妮相恋,但最后背义不理欧也妮。另外就是葛朗台的弟弟的债务,巴氏在这里写了很多债卷,法律的,简直令我如坠烟雾之中。 巴尔扎克非常懂得世俗人情,所以非常出色的描绘一些心理情感,如果说有人觉得看巴尔扎克的书需要踏入社会多一点才行,那么我们在看他的书就已经踏入社会了,只是在于读者的领悟力与感受的程度去到了如何。 我只是说出我的感受,而不是对这两部故事给与评语,所以我并没有存在攻击性。如果一个读者看完了一本书,不能说出心理感受,那等于没看过一样不是吗?最后我需要说的是,我是尊敬巴尔扎克的,而因为我的尊重,所以才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这里谈的只是我个人肤浅的意见,难免存在了错误的想法,所以垦求更多朋友来给与指正与教导。诚谢

名著读后感

4,三毛全集读后感

这是完整的读下来的第一本三毛的书,以前零散的看过一些文字,如沙漠观浴记一类的,但是我肯定是可以归类为“只看过很少三毛作品,并了解也很少”的那一类人。   所以这里也只是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其实是无关“评论”二字的。   这本书是三天读完的,在国大午正午安静的阳光里,填饱肚子拿着自习的书本跑到中文图书馆,然后在书架上翻出这本书,继续安静的读下去。   因为书的内容也并不完全连贯,在我的观感里,前面都是三毛讲自己的感情,最开始几篇小文里是对父母的爱,对朋友,对世界的爱。后面大段大段梦境和现实,全是围着荷西转的,那已经不是当下这个“爱”字可以表达的感情。看到那些文字,想象着那个当时尚且是女孩子,签下婚约时以笃定“没有退路”的女子;那个在看不见丈夫的时刻,就会蔓延出无尽恐慌的女子;那个买了水果去海边,对着丈夫灿烂的笑的女子;那个抱着墓碑哭泣,而后又一遍一遍的刷漆的女子,几番感慨,甚至大为羡慕,只觉得仿佛世界上再没有人可以爱的这样纯粹,歇斯底里而又带着自成一体的优雅和从容。   其实如果昨天写上面那段话,也就是没看后面三分之一左右的书的时候,可能会写得更为感性,记得当时自己还感慨过“就算现在给自己以三毛的心境,亦无那份境遇和幸运”,觉得那是一个,深情(这不很恰当,可我实在找不到词了)女子在大漠那样的环境之中创造的现实版童话。然而今天读到西沙两次拜访三毛之后的记录,突然明白所谓情深似海则可以把现实变成童话只不过是自己花痴一般的设想而已。她所获得的那些敬爱,做事情的从容有力,自然而然的得体和大方,当然不同于很多韩剧里面或世家或贵族一样的教育,却也一定有自己的经历和磨练。再读到后来她和沈君山的对话,更是全盘打翻之前的感受……她何止不单纯,她的思维简直清晰到彪悍。或许在我的认识里单纯和幼稚有几分接近。但至少我相信单纯的人在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导下往往会很快的相信,而不是井井有条的拿着自己旗帜鲜明的观点作比对。以后若有机会,要再好好读读三毛生平方面的书,虽然还没开始看她的作品,却多少有点体会到为何那么多人称她为谜一样的女子了。   只是想抹一把冷水,拍拍自己的脸,告诉自己不要做单纯一世亦美好一世的美梦。三毛,不,陈懋平,本身有着太多的强大,而笔名三毛下面,只是拿给大家看的,当然也是真实的,她痴情、无忌、我行我素而快乐从容的一面罢了。我们或许可以欣赏一个人的一个侧影,却绝不可能只拿一个平面画卷作为立体雕塑的目标。
寻找生命的真善美 -——读《三毛》有感 我总是看不懂那些鸿篇巨论,因为它们太深奥了。而这种深奥又常常让我觉得它与现实相差甚远——我无法从中体会到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而《三毛》却不一样。总觉得它是一种很有灵气的东西,在向世人传达着某一种语言。三毛以她最清新的笔调,最平凡的文字,写出了人世间最真实也最厚重最有份量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是人最不能割舍的一段感情。人们常说“血浓于水”。我想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亲情的博爱。亲情是一份理解、一种包容。有些东西可以想得很慷慨,但面对亲情,到了要真正做出抉择时,内心的私爱却能占据人的理智。“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这是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第一篇《不死鸟》中对父母亲说的一段话。面对三毛的“不成器”,三毛的父亲没少叹息过,但那份爱使得他能够包容三毛所有一切不合常理的行为。正是这份无私的爱,所以三毛才会那样地祈求上苍让她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为了爱的缘故”,忍着彻心的苦,切肤的痛,一个人独自喝下那永别的苦杯。 没有人会习惯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朋友的微笑亦是忧愁,人总会莫名奇妙地空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空心的稻草人,没有感情。朋友之间讲求的是信任、是理解。“善良之心,与世可依。”无论是自己熟悉的人还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三毛说“人跟人之间知心最重要”。她的真诚、善良、一诺千金,使她拥有了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无论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莫里,还是渴望飞翔却没有自由的哑奴,还是……他们对三毛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得想流泪。 爱情是最真挚的仰慕,是最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爱是给予,在保留自己独立人格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需要双方之间的磨合。爱是理解,这份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在信任恋人的同时给予对方更多的空间与自由;爱是责任,要爱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为对方的现在以及将来担当责任;爱也是能力,只有有爱的能力,才能为恋人缔造幸福。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故事看似云淡风情、细水长流,实是惊天泣地、永恒不灭。只因那里面融入了太多的真情。 在寻觅真善美的过程中,我还要继续我的足迹——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正如三毛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珍爱生命,珍重“亲情”、“友情” 和“爱情”,我懂得了。

5,求三毛文章的读后感

读《雨季不再来》有感 雨季不再来》 初二、 初二、一 刘心怡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 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 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 ——题记 ——题记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这本书。 当大怡还是小怡的时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这本书。 当大怡还是小怡 候读到了这本书,并为之深深感动了。 候读到了这本书,并为之深深感动了。 考前为了提高语言美感吧, 三毛 考前为了提高语言美感吧,逼自己在睡前读些经典之作, 逼自己在睡前读些经典之作, 成了我的首选。 当是 成了我的首选。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曾读过三毛的作品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曾读过三毛的作品集, 小,不懂事吧,只对她在沙漠里记录的轶事有印象,觉得有趣。 不懂事吧,只对她在沙漠里记录的轶事有印象,觉得有趣。 可是经过时间的刷洗,经历多了,情感丰富了, 可是经过时间的刷洗,经历多了,情感丰富了,最喜爱的就成了 这部《雨季不再来》。 这部《雨季不再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雨季吧, 这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雨, 也指心底 每个人心中都有雨季吧, 这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雨, 里潮湿孤寂的感觉,就像三毛写的 雨下了那么多日 雨下了那么多日, 里潮湿孤寂的感觉,就像三毛写的“雨下了那么多日,它没有弄 湿过我,是我心底里的雨季,我自己弄湿了自己。 当三毛还是 湿过我,是我心底里的雨季,我自己弄湿了自己。”当三毛还是 二毛就离开了爱她同时也被她深爱的家,开始漂泊求学的道路。 二毛就离开了爱她同时也被她深爱的家,开始漂泊求学的道路。 一个人形影相吊漂泊海外的日子是我不曾体会的, 相反在现在这 一个人形影相吊漂泊海外的日子是我不曾体会的, 样朋友闹哄哄一大堆的情况下我丝毫不介意一个人静静独处的 时候。 即便如此, 透过三毛的笔我却真切地体会到她内心的孤独, 时候。 即便如此, 透过三毛的笔我却真切地体会到她内心的孤独, 她性格中温和达理又倔强好胜的特质。 我深深地喜欢着这样的女 她性格中温和达理又倔强好胜的特质。 子,美丽却不软弱。 美丽却不软弱。 说来我们的童年似乎也有些相似, 所以临睡前读到她写童年的 说来我们的童年似乎也有些相似, 几篇文章几次红了眼眶, 那种在经历了成长 几篇文章几次红了眼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后写下的童年充满了感动我的力量。 后写下的童年充满了感动我的力量。 而我, 仿佛也是在考前的几个月迅速成长的, 而我, 仿佛也是在考前的几个月迅速成长的,不论学业还是情 不论学业还是情 感,对我来说那都必定是一个迅速的成长期。 对我来说那都必定是一个迅速的成长期。 那都必定是我心底一个让我永远难忘的雨季。 那都必定是我心底一个让我永远难忘的雨季。 小时候每到雨季 总坐在家里叹息 埋怨着恼人天气害我不能上街游戏 无奈着望着雨滴心中有许多问题 雨儿你从那里来天晴又往那里去 勿勿的悄悄的 你伴着水面掠过 花月中诗意里你陪着成长的我 慢慢的轻轻的 已洗去简单的记忆 留下的思念的 除了雨还是雨 ——后记 —— 后记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深夜,独自读着三毛。 忘记是多大了,买了三毛和张爱玲的全集。先时兴趣全被撒哈拉那有趣的故事吸引,偶然一个机会拿起张爱玲全集,却是再也放不下了。从此以后,我记忆中这两个女子总是交缠着的。 三毛的遗作《滚滚红尘》,明眼人都知道是张爱玲的故事,三毛否认。她一定读过张爱玲吧!而三毛自杀时,在大洋彼岸的张爱玲也许也有耳闻吧! 张爱玲是骨子里的冷,三毛正好相反,是骨子里的热。所以实际三毛所经历的那些比张爱玲所经历的要残酷得多,化在笔下却是一派天真烂漫。 也许是三毛的那些故事,给了我关于流浪的最浪漫的幻想。而她说,流浪一点都不浪漫,对于她来说,流浪是被迫的。可是读她书的人,可曾从中看到过她的抱怨?三毛最可贵的,是总能发掘生活中有趣的一面,也许她和荷西,就是两个未长大的孩子。 她的那一系列书,不仅带给我们一个浪漫神奇的新世界,还创造出一个阳光大男孩荷西。也许说“创造”并不完全对,可是我们所认识的荷西,只能是三毛愿意展示给我们的那一面。没有其他的来源,不像胡兰成,张爱玲不愿意写他,自己却来洋洋洒洒写一堆。 因为那么深爱,所以她展示给我们的那一面是那么可爱,待人真诚,对朋友慷慨,一方面很爱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又像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大男孩。 见荷西死后三毛那么悲伤,不禁想要是有了孩子,也许三毛不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可是看看这两个大小孩怎么约定的吧:“我和荷西曾约定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小孩子还是别出世吧,如果是个女的我会把她打死,因为我会吃醋;若是个男孩,荷西要把他倒吊在阳台上,因为我会太爱那孩子。”这哪像两个成年人说的话? 三毛说写作在她生活中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面的樱桃(我最喜欢的就是樱桃啊O(∩_∩)O)。她说自己只是个好家庭主妇,与荷西在一起的六年是上天给她的恩赐。很少有女作家说出这样的话,也很少女作家在作品中秀恩爱。由此可见,三毛是幸福的,即使生死相隔,她都拥有一份最真的爱,陪着她,直到死去。 她说:“我认为神给了我六年了不起的日子,我相信我的丈夫来到我的生命里他是负有很重要的任务,使命。”六年前的约定,若不是她的未婚夫突然离世,一切只是个青春的回忆。六对他们而言真是个绕不开的数字!这样的缘分,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是她的总还是她的。 似乎所有的现实都会说,真正的婚姻并不是童话中所说的那么美好。可是三毛说,婚姻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在结婚以前我没有疯狂地恋爱过,但在我结婚的时候,我却有那么大的信心,把我的手交在他的手里,后来我发觉我的决定是对的。如果他继续活下去,我仍要说我对这个婚姻永远不后悔。” 固然争吵也是有的,但过后两人会哭得像孩子般。三毛的父母去看望他俩,荷西突然用生硬的英语对她父亲说:“爹爹,你跟Echo说我买摩托车好不好?”三毛马上就哭出来了。西班牙人是不喊妻子的父母叫父母的,何况这样亲密的“爹爹”,要多大的爱才有勇气叫出来? 有人曾经问三毛:“如果在这世上再有一个很爱你的人,指的是婚姻关系,你会不会答应?”三毛答曰:“我有一个很爱的人在我心里,叫荷西。这问题不能说,不可说,不知道。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时不,因为我已经有了。” 想起很久以前别人传的三毛自杀是因为另一段感情。若你们好好读过她的文字,就会知道那样的谣言是多么荒唐了。无聊人士总是喜欢八卦别人的感情生活,可是三毛很早就明确告诉过她的读者,不可能! 她说,荷西工作时及时是岸上的机器坏了一个螺丝钉,只修两小时,荷西也不肯再工地等,不怕麻烦地脱掉潜水衣就往家里跑。家里的妻子不在,他便大街小巷地去找,一家一家店铺问过去:“看见Echo没有?看见Echo没有?”找到了她,双手环上来,也不避人地痴看着妻子,然后两人一路拉着手,提着菜篮往工地走去,走到已是又要下水的时候了。朋友也笑:“好得这个样子,谁看了你们也是不懂!”要知道,这个时候离他们结婚已有六年了。 三毛曾有段时间为了荷西停笔了。因为三毛晚上写作,荷西也不敢吵她,但他睡觉一定要拉着三毛的手才能睡着。于是他躺在床上,不敢讲,也不敢动,把被单蒙着头,看三毛几点钟会写完。所以三毛后来干脆停笔。别人觉得好笑,三毛却说:“他的工作有危险性,我希望他睡得好。”直到荷西去世后她才重新开始写。如若是这样,我情愿永远看不到她的文字。三毛说,读者有读者的幸福,怎能从她的故事中找幸福呢。我宁愿她是永远这样幸福的,不理会读者罢! 这样的幸福天也妒忌,荷西对三毛说:“你不死,你不死……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 所以三毛说,她不死,因为她要给丈夫做饺子。 这样的话若是在别处看见,我一定嫌假了。可是三毛那样说来,我完全无防范,只能随她一齐欢乐一齐悲伤。 重看滚滚红尘的歌词,与其说是写张爱玲和胡兰成,不如说是写她与荷西: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获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 据说她为了见到荷西曾招过碟仙的。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是的,也许只是个传说。但是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她已飞过。

文章TAG:毛选  读后感  毛毛  毛选读后感  
下一篇